今天是
天气预报:
灵川五大古陶瓷遗址 ——莆田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出发地
【发布日期:2018-09-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原灵川镇(包括东海镇),北靠巍巍的壶公山,南临湄洲湾内海,东与笏石交界,西与枫亭接壤。东西长约50华里,南北宽约20华里,呈长方形。境内有七座岭,皆为壶公山余脉,流淌着六条溪流,一同汇入湄洲湾内海。有山有水,又有高岭土,为陶瓷业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到了宋代,灵川陶瓷业迅速发展,陶瓷窑群遍地开花,烧制了大量产品,远销海内外,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解放后,多批陶瓷考古工作者来到灵川,深入各个村落,开展田野调查、挖掘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其中确定的较大古陶瓷遗址有五处。

一、上亭村许山宋代瓷窑遗址。窑址建在许山南麓,西与青蛙山相临,距海头港约500米。遗址范围长约1000米,宽约500米,堆积层甚厚,有0.3米至2.5米。该窑专门烧制青白瓷,采用支圈复烧法,因此器口无釉,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采集的标本有碗、杯、盘、碟、盏、瓶等生活用品,以碗为主,杯次之。纹饰有印花纹、刻划纹、素纹等,经鉴定为宋代窑址。宋代许山瓷窑规模巨大,瓷业生产蒸蒸日上,名气越来越大,曾一度成为莆田闻名的制瓷基地。瓷器主要运销东南沿海各地,还输往日本、菲律宾及亚非许多国家。经国内外陶瓷专家考证,菲律宾内湖省和日本大宰山等地古遗址中,即发现有许山窑山口的青白瓷。1981年,莆田县政府公布许山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二、海头村青蛙山宋代瓷窑遗址。窑址建在海头青蛙山水库边,距海头港约600米。遗址范围约8000平方米,堆积层厚1-5米。堆集的器物标本有碗、洗、杯、炉、瓶等,以碗为多数,其次为洗。纹饰图案有莲花纹、莲瓣纹、菊花等,内容丰富。碗底可见模印阳文“卍”、“六”、“九”“天”“十”之类的铭款。青蛙山瓷窑烧制的瓷器大量运销海内外,菲律宾出土的飞凤碗与青蛙山采集的模印飞凤碗一样,就是例证。该窑址山上开垦种植龙眼树而暴露龙窑遗迹一处,砖砌窑墙,殘高95厘米,窑宽2米,应属窑尾部分。

三、东进村垄口山宋代陶窑遗址。该窑址位于东进村东汾后港垄口山,遗址系一坡地,呈南北走向,长约300米,宽约50米。陶片散布范畴约15009平方米,堆积层厚约0.6米至1米。1963年晋江专区考古队来东进村垄口山发掘、研究,采集到的陶片有尊、瓶、罐、陶豆、碗、盏等,其中有完好的萝卜尊和砖陶瓶,呈灰白色、黄褐色或酱色,粗陶器。经鉴定该处为宋代陶窑遗址,沈从文考古笔记中也有记载。尔后,晋江专区政府给予挂牌保护。

宋代,东汾后港是灵川海一个繁华港口。港口北面即是垄口山,山坡上陶窑一座连着一座,形成陶窑群。港口华船云集,赶运大量陶器销售海内外。港口北边岸上建有一座石塔,作为航海标志。2002年,日本陶瓷访问团来垄口山采访,一位日本专家说菲律宾也发现与垄口山陶窑一样的萝卜尊。

四、桂山村碗窑山宋代瓷窑遗址。碗窑山位于桂山村古驿道北面。西边有一座山,叫过红山,满山都是白色高岭土,可提供优质制瓷原料。过红山西面即今桂山水库,水库渠道穿过瓷窑遗址。桂山水库未建前,有一条大溪从山门村流经碗窑山前,然后向南流入下尾海。宋明时代,溪船可运载瓷器沿溪驶往下尾港,然后由海船运出湄洲湾,外销东南亚。古窑址面积约有数万平方米,堆积层约2米。古瓷器殘片有碗、碟、盘、瓶等,属青釉及青灰釉,玻璃质感强。纹饰图案有莲瓣纹、菊花纹、莲花纹等。有一个瓷瓶,外壁剔刻几何形和莲瓣纹,积釉处色呈翠绿,显得特别。

五、硋灶村后埔宋代陶窑遗址。后埔地处壶公山东麓,山上森林茂盛,南面距海约1500米处是柯埭海港,海运方便。据村老传说,该地陶瓷业始于南宋,盛于明朝,曾一度达到99窑。陶瓷业兴旺,远近闻名,街道长达五华里,人口不下万人,一派繁荣景象。该处主要生产陶器,品种繁多,有水缸、米盎、酒坛、油坛、水瓮等。这些产品除在本地销售外,还运往外地,北上福州、南下泉州,或通过湄洲湾远销东南亚。

宋代灵川陶瓷业迅速发展,五处窑群同时生产,产量大,市场广,运销海内外。那时,湄洲湾内海商船穿梭往来,百舸争游;灵川的海头、东汾、下尾、柯埭4个港口,商船云集,装运陶瓷,人声鼎沸,一派繁荣景象。灵川的陶器瓷器一同参与海外的贸易,其产量、质量在当时可见一斑。这五处遗址,恰恰见证了当时的灵川也是莆田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处出发地。(王元凤)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