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知青往事
【发布日期:2018-10-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南山松


1968年12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伟大领袖发出的号召,立即在全国掀起城镇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高潮。

那年代贯彻最高指示都是雷厉风行,莆田县革委会接到红头文件后,马上召开全县三级会议,把中央精神贯彻到基层单位。主管上山下乡运动的办事机构叫做“四面向”办公室(即面向农村、边疆、工矿、基层),负责人为南下干部孙本才,军代表叫刘合美。负责该办“动员组”工作是转业干部傅玉荣。根据省里统一安排,莆田县城镇知青面向连城插队落户。

计划经济时期,莆田县吃商品粮的居民集中在城厢镇和涵江镇,动员对象自然为两镇的“老三届”毕业生。“四面向”领导孙本才亲自抓城厢镇工作,傅玉荣则具体分工涵江镇宣传发动。当年干部作风很朴实,傅玉荣是自带被包下基层,住宿在涵江青年街一座宫庙里,一天三餐到镇食堂买票打饭。在街道干部陪同下,傅玉荣白天深入走访各个家庭,晚上召开动员大会,整个运动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20世纪60年代初,莆田曾有少量移民闽北落户,因此一些家长对这次上山连城有各种看法。比如当时涵江就流传着“男孩到连城做儿子,女孩到连城做媳妇”的议论,不少家长顾虑重重,给发动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为此,玉荣和街道干部不辞劳苦挨家挨户登门做工作,一个月来每家至少上门三五次以上。傅玉荣老人还记得革命街有一户家长叫阿蛋,舍不得儿子去连城插队,而儿子又坚决要去上山,玉荣他们不厌其烦登门做思想工作,明确指出上山下乡是孩子必经之路,今后招工、参军、上大学都要从上山下乡知青中选拔,若是不去,孩子待在家中就没了前途。在街道干部苦口婆心说服下,这个家长终于打消顾虑,愉快送孩子上山连城。

经过一个多月的宣传发动,涵江镇“老三届”毕业生全部报名上山。城厢镇的报名工作在孙本才领导下亦按时完成,还有城郊公社南门、辰门兜、镇海、拱辰等大队,尚有少数吃商品粮居民,这些分散郊区的居民子女也同时报名上山插队。

1969年25日、6日,莆田县涵江、城厢等地两千名知识青年迎着寒风,在一片锣鼓声中告别亲人,登上北去的军车。涵江镇知青集中涵江车站出发,傅玉荣坐在第一辆军车上,引领二十多辆汽车浩浩荡荡向着福州开去。那时候乌龙江大桥尚未建成,汽车需要通过“浮鼓”渡江,有一辆载运知青的汽车过渡时还掉落一只箱子。车队过江后直接开到福州东站换乘闷罐子列车至永安,再改坐汽车去连城。一路不断的翻山越岭,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把知青送达连城各安置点。与长汀、清流交界的四堡公社,是知青最后到达的一个安置地,当汽车开到四堡时天色已近黄昏。

城厢镇的知青也在“四面向”干部杨文水、刘细元带领下先后来到连城,等到所有知青平安到达各个安置点后,傅玉荣他们一路紧绷的心才得以放松。

由于莆田与连城有关细节没有衔接好,个别公社在分配知青插队时产生不小波折。事由是四堡公社在宣布知青和贫下中农“三共同”落户方案上,与莆田街道许下“建立知青集体户”的承诺完全南辕北辙。突然的变故让知青的满腔热情化为乌有。闽西山区的寒冷让宿在礼堂里的知青彻夜难眠,有人提出回莆田讨个说法去,立刻得到大家附议。于是,第二天大清早,四堡知青们便挑着行李徒步走上返乡之路,经过北团时,被公社干部拦住。此时,正在连城“四面向”交接有关知青事宜的傅玉荣,获悉消息后,立即与连城干部火速赶到四堡公社,通过耐心做思想工作,两天后知青们才回到四堡安置点落户。

让傅玉荣没想到的是,在连城县办理交接手续时,居然碰见当年一起参军入伍的老乡战友林瑞华,“他乡遇故知”,意外相逢让这对战友十分惊喜,而呵护莆田知青这根接力棒,则在傅玉荣离开连城后,由林瑞华承接下来。

祖籍莆田城关文献街的林瑞华,时任连城县革委会军代表。莆田带队干部回莆后,连城方面考虑到大量知青落户闽西,急需会讲莆田话的干部来管理,籍贯莆田的林瑞华便被委派分管指导知青工作。

自从分管知青工作后,心系家乡知青的林瑞华天天下乡检查工作,每到一个公社都要深入安置户嘘寒问暖,看看知青吃得怎样?住得如何?然后召开座谈会解决问题。每次下基层都要跑好几个公社,一下去就是好几天,自带被包住农户家,吃农家饭。林老还清楚记得,当地村民吃的都是桶饭,即早晨下锅煮饭,等米饭熟后捞出干饭装进木桶,留着中午炊热当午饭,而锅里剩下的米汤就用来当早餐,当年闽西干部下乡吃的都是这种农家饭。红区人民对解放军有着特别感情,每当看到身穿红领章军服的林瑞华下村来,都会高兴地拉着他的手说:“毛主席派来的解放军又来咱家啦!”

在“四面向”工作的那段日子里,瑞华几乎跑遍连城所有安置户,不厌其烦地为知青排忧解难。比如,知青刚到连城都是吃住农户家,时间长了难免产生问题,知青普遍要求建立集体安置点,经过林瑞华积极向上反映,安置点问题终于得到解决。那年上山连城运动,还有个别居民全户移民过去,东门兜就有一户移民连城插队,由于夫妻体弱多病,根本适应不了山区繁重的劳动,生活发生困难,林瑞华了解到他们实际难处后,积极向莆田方面反映问题,终于为他们办好返莆落户手续,像这类困难对象,林瑞华就解决好多个,让这些返莆知青一辈子感激不尽。

1969年10月,林瑞华从部队转业回家乡工作,从此离开连城县“四面向”。这位莆田老乡分管知青工作只有八个月,时间不多,却心系知青,为远离父母的孩子送去温暖。老知青不会忘记,在他们上山最困难的时候,有一位穿军装的莆田老乡关怀过他们。

弹指一挥间,五十年前插队连城的知青如今年近古稀,而作为上山运动的组织者,傅玉荣和林瑞华两位老人亦是耄耋之年,回忆起当年知青往事,两位老人均感慨不已,毕竟上山下乡给那一代人带来的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