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我的1978(上)
【发布日期:2018-11-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卢瑞棣


1978年的高考,足足过去了40年。这中间,很多人写了回忆高考的文章,有10周年,20周年,30周年的。我亦人云亦云,“乞丐婆跟人逃反”,回忆高考40周年。

我出生在大尖山山麓的山旮旯里。几间房子,又破又矮,可谓家徒四壁。父亲不胜体力劳动;母亲目不识丁,只会从事农耕,闲时上山割山草,扒松针。家道本来就贫寒,又碰上三年困难时期,我勉强读完了初中,由于各种原因,也无法继续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

1963年9月,秋意渐露。我和伙伴们开始了第一次蒯岭之旅,上蒯岭尾割小草。从那一天起,我开始了种田、割山草的生涯。我足足当了15年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地球修理工”,当了15年的上蒯岭爬大尖山的“讨柴子”。我也去过外地,过了几年艰苦的打工流浪生活,是一个早期的资深打工仔。

15年中,我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是去林外街邮电代办所看《福建日报》,另外又偷偷地看了一些书。我很幸运地读了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特别是1968年在流浪的间隙,我很意外地读了《古代散文选》《园丁集》《三国演义》《石头记》(即《红楼梦》)。1969年,我又偶然读到巴金的《家》、欧阳山的《三家港》、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1970年,我又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刘青的《创业史》、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等。它们,填补了精神的寂寞,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文学素养,扩大了视野,为多年后的高考提供了直接的帮助。

1977年1210日,停止了10年的高考恢复了。由于地形偏僻,信息不通,报纸也难得一见。那时也没有电视,有线广播时响时停。直到邻居阿强去考了,我才得知消息。我既已而立之年,又只有初中学历,高考是希望之门还是梦幻之影,一瞬之间,我就觉得与它无缘。

转眼到了1978年春节,我和几个“地球修理工”在家里海聊,谈天说地,也谈到高考,但就是没有触及各自参加高考的话题,因为个人的条件都不理想,要么做工,要么养牛……只有邻居阿强,因为没有录取,早早就开始复习了。

我的远房叔叔阿荣,在沁后水库管理处工作。早稻插完后,他叫我去工地上干活,赚几个钱补贴家用。

通往沁后山的蒯岭,本来是从水库大坝上经过。为了规范管理,道路改由外度渠道通过。因而需要造一座石拱桥。我就是来这里做小工,抬石头,搅砂浆,填石头。砌桥的石头很大,近似正方体或长方体,工地上叫其“豆腐石”,200多斤,我和他们抬,也不觉得吃力。

大约是65日那天,工地包工头老双对我们说:“你们明天去梧塘拉白灰。”第二天,我们几个准备好了土车和绳子,就准备出发了。这时管理处的负责人蔡文珠来到我面前,对我说:“回来时,到沁后社把报纸带上来。”我平时做手工时,常常在管理处看报纸,所以老蔡特地交待我。

我们一行装了白灰,就沿着简易的乡村公路经过。公路略有上坡,又不平坦,拉起来很吃力,汗水直往下流。终于来到了沁后社,沁后社是整个沁后村的民俗活动中心。社前有二棵大榕树,树荫遮盖了好大的一块地。我们的“车队”就停在树荫下。我想起老蔡的交代,就走进了沁后邮政代办处取了报纸。当时的《福建日报》,是各个大队必定的党报。我掀开报纸,看见报纸第一版的右下角赫然有一个标题:1978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简章(与原文有出入)。我眼睛一亮,就急急忙忙地读了起来。“六六届、六七届、六八届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婚否不限”,我如果读了高中,就是地地道道的六六届,但现在不行了。再往下看,“有同等学历的,也可以报考,学历不限”,这一条才符合我的“口味”,我要的就是这一句。由于时间过去了40年,报纸也没有保存,上述的句子,不完全符合招生简章的条文,但不妨碍意思表达。一路上,我心里直打鼓,考,还是不考?

下午收工的时候,我向老邓陈说了原委,叫他另外叫人,我要走人。老邓人很好,叫我好好复习,争取考上。

第二天,我就着手复习了,我面临着三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困难问题。首先,没有材料。以前的课本,本来还保存着,偏偏就在不久前,一斤几分钱卖了。古人说,千里井不反唾。意思是说,你要出远门了,家里的井不用了,就往井里唾口水了。古人又教导说:“食不毁器,荫不折枝。”我恰恰是千里井就反唾,现在碰到的困难,恰恰是自己短视造成的。第二个问题,没时间。1978年高考时间是720日,从67日算起,到719日,总共只有43天,中间还要报名、照相,顶多40天吧。我的邻居阿强还进行了4个月,而我才起步。这就好比长跑运动员王军霞,已经快到终点了,我才起跑。第三个问题是没有学历。我要是有高中学历,何惧之有。到了这个节点,我只好报文科了。

我想,有效的复习时间只有40天。怎么安排呢?我计划用10天时间把高中的数学浏览一下,用5天时间把古文阅读一遍,用5天时间把语文复习一遍。剩下不到20天,专攻政治、历史、地理这些死读硬背的科目。

沁后的小青年,读过五七中学,那数学课本可以借来。课本虽然比较简单,而且还搭配毛泽东语录,但这并不妨碍我的需要,因为我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了解。对三角函数和解析几何,看的时候都懂,但一做习题,就没有办法。我想起了以前的学习经历,每一门课都是经过上课、做习题、平时考、单元考、期中考、学期考,才能牢固地掌握课程。

30天之内,我把三年的课程掌握,这对我来说异想天开,有违于学习规律。这是多么天真、幼稚、可笑。如果继续下去,结果是得不偿失。几天之后,我果断停止了自学数学。至于语文,也是如烟似雾,从哪里着手呢?也是毫无头绪。破旧的抽屉里,暗藏着一本讲义,里面有一些文言虚构和新话用法,正好配上用场,速战速决,把它过滤几遍,就算过关了。至于外语,本来还可以,现在也差不多忘光了。那一年外语是参考分,我想把英语揽起,争取得分。但15年过去了,单词都无法记起,看了几遍,玄而又玄,也都放弃了。

现在只好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历史、地理、政治上面了。

课本在哪里?没有。复习材料在哪里?也没有。我很着急,去阁楼上找,旧课本一点痕迹也没有。这可真是灭顶之灾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是器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邻居卢德华,在萩芦中学读高中,是个应届高中毕业生,找他要去吧。就如暗夜里亮起了一盏灯,我看到了一丝希望。我到他家里,他正在灯下攻书。我拿起他的书一看,是一本福建编的高考复习资料,有了它们,高考复习就是有保证。可是我先期没有准备高考,所以也没有出去活动、联系,没有预订,现在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了。还好,卢德华手头还有两本莆田地区编的复习资料,是油印的,阅读的明晰度差些。现在我什么资料都没有,也只好无猪阉狗,把它借过来。历史和地理的材料有了。至于政治,卢德华也没有,但邻居阿强有一本,他答应和我轮流用。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家里穷,只好把祖上遗留下来的小桌子搬来当书桌,两张摇啊摇的破椅子,轮流值日。我就定定地坐在那里,埋头苦读。

为了抢时间赶速度,我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每天早晨5点起床,晚上把复习时间限定在9点半。因为我知道,如果晚上时间太长,效果反而不好。中午有了睡意,我就趴在桌子上睡上20分钟。每天有效的复习时间,都保持在14个小时。

由于电灯线路改变,来不及调整,晚上只好点上一盏灯,挑灯夜读。

我把那两本复习资料,从头到尾,一遍又一遍,滚动阅读。读累了,就找阿强,借政治材料。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