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九月大日十月布田
【发布日期:2018-11-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九月大日

俚歌《长年诗》唱道:

九月出来交大冬

一碗捞饭蓬松松

胡蝇飞过碗头过

未扒三嘴碗就空

就农村而言,农历九月份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节日,但是,九月份对农民来说却是特别关注的月份。俗话说“九月九大日,整日煮食别(不会)张直”,意思是说九月份白昼已经变短,要做的事情总觉得忙不过来,就如煮饭,一顿刚完又要接着煮下一顿,结果是又忙又累,连腰伸直一下都没空。

廿四节气的立冬大都在九月份。立冬在方言中称“交冬”,即把季节交给冬季。这个称法倒显得生动形象。同样也把立秋称为交秋。立夏称为交夏。农谚曰:交夏交夏,跳蚤虱母死踏踏(干净);交秋交秋,一过落雨一过凉。不过立春没有“交春”的说法,而是称“抬春”(抬,方言音近“严”),即把春天抬起来,意谓春天起始了。

据此,开头所引《长年诗》,当为“九月出来交大冬”,大家或极言冬天漫长,或仅为调节音节,加强语气而已。过去交冬之日,如同大暑一样,有吃捞干饭的习俗。捞饭,即捞干饭,方言音近“胡饭”。胡绳,即苍蝇。这是被财主所雇长工的怨言,意思是交冬之日虽然依俗也能吃上一碗干饭,但实在是象征应景罢了,一碗干饭蓬蓬松松,不够吃三口!

农民特别关注九月份,还有一个原因。他们通常把九月与四月、五月合并连说,说成“四九五月”或“五九四月”。原来一年中的这三个月正是旧谷已空、新谷未登的青黄不接之时,粮食匮乏,饥饿难忍,食物难得,大凡能填饱肚子的东西都能吃下,夸张的说法是“四九五月,草绳滚扔沙也吃得下”,意思是草绳沾上沙子,也能咽下充饥。至于为什么不按顺序说成“四、五、九月”,而是说成“四九五月”或“五九四月”,这大约是为了语调平仄顿挫,上口好说吧。

九月初九,因为“九”字重叠,九又是阳数(老数),故此日俗称“九重阳”。乡村中,几乎没人在意“九月初九”要登上高地,遍插茱萸的习俗,但在过去却有人上坟祭墓的习俗。

十月布田

十月的主要节俗是十月十五“布田”。所谓“布田”,实际上是民间的一种祭祀活动。这种祭祀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在门前晒谷埕的火堆插上一圈香,状如插秧(方言“布田”),故名。

根据民俗知识,元宵是上元,因天宫赐福,故其主题乃祈福,俗称上元祈福,主持者称福首。前述七月半是中元,属地官“超荐”。此十月十五则为水官解厄。所谓解厄,即对溺水、客死等死于非命的孤魂野鬼给予安抚。孤魂野鬼乡村方言称“无主家先”也称“孤身鬼子”。“鬼”字无头,方言音同“佛”或“核”,正式称呼为“在其地无主后者”。民间群众响应水官解厄之善举,亦各自在家门前进行祭祀。当然,在慈悲善行的背后,也有畏惧的心理,大家担心不好好招待一下过路的“无主家先”,只怕乞鬼找,乞鬼捉,乞鬼敲,遭到报复或报应。由于所祭为孤魂野鬼,有些地称此节俗活动为“抚孤”,或当为“袝孤”,即附带祭一下孤魂野鬼。

祭祀活动仪式一般是,先准备几碗素菜(方言斋菜),一般是五样,大概是:米粉、豆腐、芋头、菜头饼和用开水氽过的青菜等。把这些供食摆在米筛或簸箕里,捧到门前谷埕上提前烧好的火土堆上。如果没有火土堆,则放在矮凳上。一般没有“呼神”环节,只是沿着火土堆一周插上若干支香,就算完成了。

由于“布田”祭的是孤魂野鬼,其中也不免有“不成死”“横死”“死半路”的厉鬼。细想一下,难免有阴森恐怖的气氛。但是小孩子们无知无畏,倒是把这项活动当作娱乐游戏。他们大都踊跃帮助大人们张罗,期待的收获是祭供之后的带壳的炒花生等零食,更重要的是燃烧之后剩下的香支。

这些香支可是孩子们喜爱的游戏玩具。第二天清晨,孩子们争先恐后去搜集前天晚上布田留下的香支,以得多者为荣耀。孩子们聚集一起,开始玩香支赌博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先以“呼去”(如同猜拳)确定先后,得先者以三支香支用拇指、食指捏住,再一拈转松开,散在地上构成一个封闭的三角形;根据三角形大小,自己决定用几支香支在三角形中点地三下,上下抽动,如不触动边框的三支香支,则获胜,对手要等额给付香支。完毕,交换对手操作,行使博取权。如一方构不成三角形或在点地、上下抽动时,触动三角形边框,则失败;交换由对手行使博取权。

过去农村孩子们的娱乐游戏极少,而十月十五“布田”之后大家可以玩这种不受大人干涉的游戏,所以小伙伴当然特别地盼望。有些孩子还会时不时提醒大人,再过几天就“布田”了。

进入十月,晚稻收割已毕,大家忙着准备冬种。冬种主要是“小雪种小麦、大雪种大麦”。当然,农谚又说“大麦无习教、种到人放炮”,意思是大麦可以种到冬至(冬节)放炮的时候,仍可以有收获。冬种之前要烧土,烧土就要上山割棘芒(铁芒棘)作为燃料。于是《长年诗》唱道:

十月出来十之飙,

整日割柴毋赴烧。

众人讲咱挑大担,

主人嫌咱挑踏摇。(今闲)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