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寺庙:呵护文教之花的神圣殿堂
【发布日期:2018-11-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阳乃至福建的许多古代书院,都是由寺庙嬗变而来,其前身为寺、庵。因禅林、庙宇大多环境清幽、地盘宽敞,故常有书生寄读攻书,或集徒施教;于是有地方长老、士绅于寺、庵内设书堂、书斋,或就其遗址另建书院、讲堂,作为士儒游学讲经授徒述作之所,等等。明代史学大家黄仲昭在《八闽通志》中就记载:“莆田县学在府治前……元至顺二年徙建今所。东为庙,西为学。”也就是庙学一家,合二为一。

广化寺就是其中的典型者,其演化轨迹大致为:湖山书堂-金仙院-金仙庵-金仙寺-灵岩寺-广化寺。当年“开莆来学”的儒生郑露三兄弟在莆田南山(凤凰山)兴办“湖山书堂”,“生严乎一堂,架以诗书”,倡诗书,修儒业。郑露《书堂》诗对此有生动描述:“附凤凰翼,与木石居。和乐兄弟,游玩诗书。”这是省内志乘记载最早的学校教育,即私学。这情况大家耳熟能详,不再细述。

唐大历年间,晋江学子欧阳詹,少有文名,因羡慕林藻、林蕴两兄弟的学识为人,北上莆田,与林氏两兄弟在南山“灵岩精舍”(学堂)结伴读书。后来,林蕴在贞元四年明经及第。贞元八年(792),欧阳詹与韩愈、李观、崔群、冯宿等人同科联第,时称天下之选。其中,欧阳詹第二名,韩愈第三名。欧阳詹进士及第后,被授予国子监“四门助教”,是闽人任馆职之第一人,后世称为“欧阳四门”。林披因欧阳詹之贤才,以女儿林萍妻之。欧阳詹这位莆田女婿之墓,还在咱们莆田。张琴《广化寺志》曰:“初,蕴与兄藻自北螺村来此买地作书堂,誓志业文凡十年,举进士擢明经,时有‘欧阳独步,蕴藻横行’之谚云。”

860年,年已弱冠的黄滔只身离开家乡涵江黄巷,与陈蔚、黄楷、欧阳碣三人,因慕三位先贤,特地“葺斋于东峰十年”,在南山创建“东峰书堂”(位于广化寺旁的普门庵),奋然攻书苦读。唐咸通十二年(871),黄滔单身一人背负行囊,奔赴长安求取功名。黄滔的第十八世裔孙黄仲昭在《八闽通志》中,作了以下说明:“唐以通榜取人,末流滋敝,咸通、乾符之际,公卿贵游相为汲引,而怀才抱艺者遐遗草泽,是以三子率不西迈,惟滔独随计吏奋迹举场。”黄滔自己也说:“当时‘豪贵塞龙门之路,平人艺士,十攻九败’。”乾宁二年(895),“凡二十四年,于举场幸忝甲第”,即24年历经20场考试(中间因故停考4年),黄滔终于登第,官国子四门博士。

黄滔,字文江。他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他还辑录唐代福建人诗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闽人诗歌总集,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高中登第之后,黄滔心怀感恩之情,撰《南山灵岩寺碑铭》赞美道:“灵岩寺,乃莆山之灵秀焉,神授焉。”

宋朝时,凤凰山佛教寺庙盛极一时,在地方官僚的支持下,共兴建了2寺、10院、120庵,后人诗云:“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僧尼达千余人之多。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宋光宗赐额广化寺,并修缮庙宇,使之“檐楹相摩,轩宇层出”。

宋代广化寺东峰书堂,一度还成为兴化军初试考场(即所谓“棘扉”),以及考官的阅卷处。1150年,邑人黄公度在此参加进士初试,并有《庚午秋观进士入试诗》题留于普门庵壁上:“棘扉晓辟万袍趋,邹鲁虽微士所都……”兴化军曾在这里举行过数十次郡进士考试,邑人郑侨就是在这里一试身手,然后成为乾道五年(1169)状元的。

福厦路边的福莆仙东岳观,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香火鼎盛。它坐落于蒜溪入海处的桥尾村上洋埔,是福清、莆田、仙游三市(县)三一教门人及海外善男信女崇奉的“三一教祠”。祠大门匾额“尚阳书院”四个大字,系莆田县清朝进士张琴所书;两侧还有一副含义深刻的楹联:“尚阳传经传道经,书院真经真文章。”道出了道院与书院的亲密关系。

江口大岭村靠东源一侧的汀兰洋南陲,同样还有一座纪念三一教教主林龙江的“三教祠”,又称“积善堂”。有诗云:“林子开宗五百年,分祠山邑有机缘。甲辰进士书迹在,积善堂堂前花树鲜。”是啊,办学真乃积善啊!

明代末年,依傍锦江祖庙(真君殿),儒生在罗星顶聚徒讲学,又兴建起文昌书院;清代易名为“锦江书院”。1945年,经国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批准,正式定名为“私立莆田锦江初级中学”,其校名由最后一位进士张琴所题。

宏观审视,作为莆田北大门,江口的文脉教风可谓源远流长,直可追溯到唐代。福清新厝村,古称“光贤”,唐代属于莆田县文秀乡,宋代属于莆田县唐安乡。简单点讲,如今的新厝镇漆林,自古隶属于莆田县。荣王府咨议参军、累迁少府监翁巨隅,特建办起“漆林书堂”课子。翁承赞的《书斋漫兴二首》,就传达出小时候在江口漆林读书时的情景与感受:“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

闽王王审知获悉翁承赞归闽定居,大喜过望。他赏识承赞相才,恳邀其出山辅政,拜他为同平章事,擢居相位;并赐其乡“文秀”、“光贤”里,漆林庄曰“昼锦”,以示恩宠。为此,黄滔作《奉和翁文尧员外“文秀”“光贤”“昼锦”之什》三首相贺,赞其“珍重朱栏兼翠拱,来来皆自读书堂”。

返梓辅佐闽王的翁承赞,不负众望。他悉心辅佐闽政,极力建言整饬吏治,轻徭薄赋,倡议创设“四门学”,“以教闽中秀士”,为闽省教育先驱;并在各府县建学,做到府有府学,县有县学,乡村有私塾,并派人四出访书,缮写刊印,海隅闭塞之民智为之一开,故人们称他为“办学兴闽第一人”。

仙游县同样寺庙、学堂不分家。

仙游一中的前身为“私立金石中学”,而县志中的金石山“中为紫阳祠,祠之左为吕祖仙宫”。它一度还在“万寿观”办过学。

夹漈书院在今钟山麦斜岩寺近处,唐初建僧庵,唐中期就已有文人住寺读书,后另辟“文昌书堂”。宋绍兴间,郑樵在此讲学著书,于是改文昌书堂为渔仲书院,又以其号称为“夹漈书院”。南宋名士黄钟、谢洪、林壁卿等,都曾在此讲学。

东山书院在度尾与大济接壤的东山栖云窝。唐会昌年间,正觉禅师扩建栖云窝寺,渐有文人集此读书,称为东山院。唐末杨在尧在此讲学,扩建为“东山书院”。宋时,朱熹曾游学于此,史学家郑樵曾游学于此。明中叶,“东学四园”(东园郑纪,西园李鼐,南园余赐,北园郑璞)都曾在此攻学,名重一时。

会心书院在枫亭塔斗山。隋代建寺,唐初设讲堂。唐中和年间,改为枫江书堂。宋南唐王陈洪进少时尝于此修文习武,宋代大名人蔡襄、蔡京、蔡卞都在此攻读过。南宋朱熹曾在此讲学,并书赠“敬义堂”为匾。元代传说中的状元林亨,也曾就学于此。明嘉靖四年(1525),知县肖宏鲁改称曰“会心书院”。明代陈迁、薛大丰、林兰友等名士,均在此修学。

紫阳书院在县城北东岳庙。明嘉靖十年(1531),知县刘进修建于东岳庙旧址,中为正堂、祀朱子。兴化郡节度推官章蘖曾聚士讲习《易经》。

朝天书院在度尾中岳街北,原为朝天寺。明正德五年(1510),郑纪奏请拆旧寺,建朝天书院,中为学宫、祀至圣先师。又奏拨院田产为赡学田,以造就后学。

所以,以历史的宏观视角审视,寺院、道观对于文教事业起过重要作用,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许更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