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照相的变迁
【发布日期:2018-11-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施金冷


照相,这个与每个人生活形影不离的东西,确实令人情有独钟,真该感谢照相机的发明者,一声快门响动,现实中的场景便成为永恒而直观的记忆,为人们回忆往事提供了难得的素材。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照相技术也在突飞猛进,高速发展,不断变迁。

20世纪70年代初,从我懂事的时候,就喜欢上了照相。除了参加全家福照相外,我还曾向母亲要了一点钱,到西天尾镇的公办照相馆照相。这个照相馆是当时家乡唯一的一家照相馆,负责拍照的是一位中年妇女,我用照相馆的梳子梳好头以后,坐在一张椅子上,她走过来非常认真地帮我整理衣服,摆正姿势,然后又回到了用三角架固定好的照相机位置上,按下橡皮球,“咔嚓”一声后说,过两个星期来取相片。那时,底片要等照满后,才能取下冲洗。

早期的照片,都是黑白的,也有极少部分通过手绘加工,把黑白变成彩色。大小形状不一,品质优劣悬殊,年代也相差甚远。起先看到的是祖母、父母及几个兄弟妹的合影,这张照片饱经风霜,相纸已经变得“老态龙钟”,背面泛起黄色,但影像依旧清晰,算起来已经五十年有余了。相片是黑白的,记录了当时生活的背景,一个个消瘦的身影真实再现了那时生活的艰辛,全家七口人除了靠母亲在生产队里赚工分维持生计外,还要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收入来贴补家用。生活俭朴,但也实在。

说到照片,其中最为显眼的是父亲站在天安门城楼金水桥前的一张黑白相片,尽管当时天安门城楼正在修缮,搭了许多密密麻麻的维修架子,但同样一眼就能辨认出那是天安门城楼。父亲穿着中山装,提着公文包,身材魁梧,飒爽英姿。我真佩服父亲仅读过两年私塾,竟能认识那么多字,字也写得漂亮。他撰写的《莆田县农具改革办公室工作记述》被收入《莆田文史资料》。这不,20世纪60年代,他还受县领导的委派,到北京参加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那一张照片就是去北京参加会议时拍的。。

1984年,我考进了南昌陆军学院。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彩色照相机。记得刚入军校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我们二区队五班的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去拍集体照。副班长是江西南昌人,家境相对较好,带了一部彩色照相机,大家有说有笑地一起出去游玩,并在学院东侧大门口,照了一些合影照和单人照。军校毕业后,我分配到海防部队任职。这里靠近海边,景色很是迷人,为此,我省吃俭用买了一部“佳能”彩色照相机,那真是捧在手上怕掉,含在口里怕化,爱不释手。第一次买了一卷柯达胶卷,一般一卷能照36张,使用时,估计是因为胶卷头伸出太短,加上松动,导致脱落,结果,照了老半天,一张都没上相。原来是相机在转动,胶卷却原封不动,等冲洗店冲洗出来一看,都傻眼了,竟然一片空白,真是白交了一次照相学费。后来经过学习实践,请一些摄影师传授技艺,并勤于实践,终于修成正果,一些照片还被编辑采用,居然上了报刊杂志,有的还获了奖,颇感欣慰。这也印证了“付出总有收获”的哲学道理。

2000年以后,数码相机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数码相机,那真是方便多了,它不用胶卷,拍下的照片若是不满意可立马删除,然后接着再照,直到满意为止,而且储存量大,几百张上千张都可以保存下来,只要用手机充电线与电脑连接,就可转存在电脑里。需要哪一张时,只要用光盘刻录出来后拿到数码冲洗店冲洗,几分钟后就能拿到。要是亲戚朋友同学战友要看,通过手机随时调出,然后转发一下即可,对方瞬间就能看到相片。若是摄影投稿,也是通过手机或电脑发送,编辑一下子就能看到。参加各种培训,一些教授或教师讲课的课件来不及记下时,你也可以及时用手机或照相机拍下来,再慢慢调出来观看、整理、消化,甚至再补记在笔记本上,十分便捷。由此可见,照相机给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如今,我常常利用节假日时间,骑车或乘车到岭下、马院、梅洋、白洋、江东等乡村摄影,照下了一处处亮丽的村貌,留下了一个个秀丽的风光。

世事沧桑,时代变迁,照相也在变迁,它见证着不同的时代,记录着不同的人生,镌刻着不同的故事,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