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明代应天府尹洪珠其人其事(三)
【发布日期:2018-11-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洪珠故居

 

 

 

 

朱珪为修建“杨太师宫”捨银的屋梁

 

 

 

 

 

 

朱珪为洪青畴题匾

 

 

兴寿岩(杨公太师宫) 

 

 

洪珠坐像

 

 

 

九、洪珠为家乡兴寿岩(杨公太师宫)舍银助建

兴寿岩(杨太师宫)位于黄石镇林墩村,始建已久,后屡毁屡建。杨太师宫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又修建,宫梁上书“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应天府尹洪珠舍银伍两,祈求子孙昌盛、荣华富贵!”

杨太师宫正殿中主祀杨公太师,左配祀洪珠坐像,还供奉有洪珠木主牌:“檀越主起盖仙祠,明正德进士、应天府尹洪讳珠公神位。”右配祀里人贵州道监察御史方珪(14451477)坐像。

十、应天府尹洪珠故居

应天府尹洪珠故居位于黄石镇桥兜村林墩自然村。明嘉靖年间建,坐北向南,通面阔22.8米,通进深19.6米,故居占地面积447平方米。由砖外埕、照墙(围墙东边嵌一块红砖雕“震卦”图案。西边留有连三孔。)、内埕、下厅、天井、上厅组成。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为五间厢双座厝。下厅层脊(梁)所用的木头较其它梁柱小多了,而且整座厝没有雕梁画栋,也没有精美的石雕,可见当时为官清廉的洪珠所积蓄银子少。无论是厅堂还是房间都比莆仙其他官宅小很多,可见主人之节俭。今故居外墙基本保存完好,下厅屋顶基本保存较好,因年久失修,上厅房顶已倾坏,有残墙几堵,厅杂草丛生。

故宅现已破败不堪,实在令人痛惜。呼吁政府及爱心人士多方筹集资金,能尽早修缮,以保护历史名人故居。

十一、洪珠与文征明“文字交”

文征明(1470155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嘉靖二年(1523),54岁的文征明以贡生入京,投卷吏部,等待考试。由于莆人刑部尚书林俊和吏部尚书乔宇的斡旋,就根据工部尚书李充嗣的奏章,奉旨授翰林院待诏。嘉靖五年(1526),文征明致仕南归苏州定居。其著有《甫田集》。

洪珠于嘉靖元年(1522)授户部主事,文征明于嘉靖二年(1523)授翰林院待诏,洪珠与文征明皆在京为官,又皆擅长书法,遂为“文字交”。嘉靖四年(1525)冬,文征明《甫田集》(卷十一)录其诗《送洪玉方》一首,诗云:“才接鸳行喜有余,又驱王事驾轺车。君频有役难为别,我老思家欲附书。道路风波方浩荡,岁寒冰雪定何如?此行国计从知重,四海民劳亦可虞。”从此首诗可知文征明为好友洪珠送行的真情厚谊。

十二、洪珠请刑部尚书致仕林俊撰其父仲谨墓志铭文,请兵部左侍郎致仕郑岳篆额,请好友大书家文征明书丹

嘉靖四年(1525)秋冬间,洪珠请刑部尚书致仕邑人林俊撰其父仲谨墓志铭文,请兵部左侍郎致仕邑人郑岳篆额,请好友大书家文征明书丹(隶书),由苏州刻石名手章简甫刻铭。此墓志铭宽72厘米,高144厘米,厚23厘米。此墓志铭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原藏洪珠故居,洪珠后裔洪瑞凤移藏黄石林墩戚公祠凌星阁内。

十三、洪珠遗集不传,清郑王臣著《莆风清籁集选注》(卷十七)录其题画诗一首

洪珠诗作《题画》诗云:“柴门低仄依流水,石磴巉岩点落花。一壑白云秋欲老,红尘飞不到山家。”

十四、洪珠后裔洪青畴于清乾隆四十五年明经进士,清代名臣朱珪为其题“贡元”匾

洪珠后裔洪青畴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明经进士,翰林院侍讲学士、提督福建学政朱珪为其题“贡元”匾。上款:“内廷供奉、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直阁事、翰林院侍讲学士、提督福建学政加三级朱珪为。”下款:“乾隆庚子科明经进士洪青畴立。”钤“朱珪之印”、“石君”两印。此匾长181厘米,宽68厘米。基本保存完好。此匾是洪珠后裔洪瑞凤无意间在洪珠故居柴火间发现的,今移藏洪瑞凤家。

朱珪(17311807),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随父朱文炳由萧山侨居北京大兴县,故入籍顺天府。乾隆十二年(1747)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主河南乡试、会试同考官。秋,授福建粮运。乾隆二十八年(1763),擢按察使,并署布政使。乾隆三十二年(1767),补湖北按察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任山西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权巡抚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为按察使,授侍讲学士。乾隆四十一年(1776),命在上书房行走,教嘉庆帝读书。乾隆四十五年(1780),督福建学政。乾隆四十九年(1784),内阁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及之后,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嘉庆四年(1799)由安徽巡抚上调北京。升直南书房,管户部三库,加太子少保。嘉庆十一年(1806)十二月五日卒,享年七十有七。赠太子太傅,谥“文正”。

朱珪为洪青畴题写的“贡元”匾,是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和清代名臣、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珪的一件重要历史文物。(吴国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