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和
许多老物件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譬如老家的“鸡公车”,只有开启记忆的大门,方能见到它……
20世纪70年代,在邦尾村的山上和山脚下,时常闪动着“鸡公车”的身影。它们仿佛单腿老人,瘦骨嶙峋,形单影只,力跋于羊肠山道,肩负着运石下山的重担。
驾驭“鸡公车”并非易事。它只有一个轮子,要保持平衡,需要手与肩膀辅佐。车子在前,人在后,手推着两个把手,皮带或绳子套在肩头,车子左弯右拐,走的是蛇形的路,压出的线条似曲谱。它一路“吱吱呀呀”地唱着古老的歌谣,向前滚动。推车人驾轻就熟,宛如使唤耕牛那样顺手,不得不令人折服。
那个年代,进山运石,都离不开“鸡公车”。山谷、山道及水渠上,只要有一条一拃宽的路,它就足以容身。我曾见到一个很厉害的推车人,在山脚下的水渠上搭一块尺把宽的木板,推着车子晃晃悠悠地经过,车上还载着几块石头呢。然而,推车人并不引以为豪,因为他心里清楚:没有车子鼎力相助,自己哪能如此洒脱呢?
“鸡公车”深知高处的危险,低处的踏实和安宁。它最喜欢中庸,讲究平衡,一旦打破了它的承受力,就会立刻倒下,宁愿“赴死”。季节的轮回,世事的变换,它们听着风,候着雨,品读着山峦的坚毅和溪流的豪情。在崇山峻岭中,它们驮着石块上下坡,艰难跋行。上坡时,车子都不情愿,咬噬着嘴唇,恰如犟驴。尤其是快到山顶的时候,它死死地钉在地面,不肯挪动半步。推车人使出了浑身力气,两只胳膊顶住车子,不让它后退半步。众所周知,车子一旦往后溜,将意味着什么!于是,推车人蹬着地面,脖子上青筋棱棱地凸起,乘着车势猛推。也许是壮汉的干劲打动了车子吧,此刻它不再和主人较劲,又向上挪动了几步……终于缓缓爬上了山顶。
“鸡公车”上坡难,下坡也不轻松。下山时,它们之间总是拉开一定的距离,以防发生意外时两车“追尾”,伤及推车人。面对崎岖的山道,它们沉稳、低调,听从驾驭者的指挥,每一步都脚踏实地,蜿蜒而下。好容易才抵达山脚下,它们把石头送上了板车,又上山迎接新的挑战……听大表叔说,他初次运石下山时,以为上山难下山容易,一疏忽车子便往下滑,手没抓住车把,套在肩头的皮带瞬间脱落,车子便滚下山道。他脚下一滑,幸好右手抓住了路旁的树木,才没有摔下山道。只见车子在拐弯处果断“刹车”,石头也跳下车“卧倒”,前面的推车人幸而脱险……
就在听罢的那一刻,我不由感叹道:“鸡公车”一路平坦时,如沐春风;遇到危险时,沉着冷静,把握时机,化险为夷。是的,起落无常的人生也是如此,有坎坷,有坦途,有酸涩,有甘甜。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宽容大度,不怨不哀,从容应对人间的世情冷暖和风霜雨雪……
“鸡公车”一生不图虚名,不争利禄,默默奉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它们在山道上和山脚下,留下了许多凹槽。这些凹槽,是它们经年累月碾压出的印痕,深深浅浅,一眼望不到头,多像一道乡村风景线……
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鸡公车”被淘汰了,尘封于历史。然而,它们没有感到一丝落寞,而是静静地躺在岁月的深处,用超凡脱俗之躯,守护着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