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三亭圆智庵是座文物宝库
【发布日期:2018-12-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图1

 

 

图2

 

位于荔城区拱辰街道莘郊社区的圆智庵,历史悠久,闻名中外。据史料记载,该庵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司马黄咸亲自选址肇建,名曰:猿臂庵,后称圆智庵,是继广化寺、凤山寺之后莆阳大地第三座禅院,有“兴化平原第一庵”之誉。这座千年古庵,历经沧桑,屡建屡废。2002116日,爱国侨领关文龙、卓仁贵,香港著名慈善家郑庆模共同发起并资助第五次重建。1400年中,数十位历史名人与圆智庵结缘,传为佳话。

该庵一对唐代花岗岩圆雕石狮,乃圆智庵镇庵之宝。石狮高53cm,长76cm,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对石狮从200211月出土以来,倍受文物界专家关注。20131127日,全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一行亲临现场考察并确认(如图1)。专家们普遍认为:这是莆田仅有的一对唐代花岗岩圆雕石狮,这一权威认定足以印证莆田就是中国花岗岩艺术的原乡,可以作为莆田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佐证。

宋绍兴五年(1136年),抗金名将李富在圆智庵旁河道上捐建猿臂桥,据史料记载,这是李富在莆阳大地上捐建的34座桥梁中的第四座。桥身双墩,长约36米,宽7米,高5米,相当壮观。

为纪念抗倭斗争,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邑人在圆智庵门口官道上立“聚星门”、“烈女坊”,林民正书匾“聚星门”石刻尚存。

明代国师陈经邦少年时在三亭“锦亭里书院”读书,该书院尚存。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陈经邦筹资、恩师黄正中捐地,第三次重建、扩建被倭寇毁坏的圆智庵,并亲手圈地保护已有500多年的“荔枝古”。这株古荔现有1000多年树龄,它与“宋家香”齐名,是莆田作为荔城的重要符号和实物见证。

据资料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知县李时荣拨款建“猿臂亭”和长廊,长33丈,宽2丈。上盖屋顶,下铺石板,外竖护栏,条石作椅,成为城涵古官道上的第三驿道。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礼部尚书纪晓岚奏请乾隆皇帝在三亭圆智庵左侧敕建闻名天下的“孝子坊”,以表彰莆田郑文炳两度步行云南寻父,并将亡父遗骨背回老家安葬的大孝精神。“孝子坊”高约8米,通宽约6.5米,面阔3间,进深1间,仿楼阁式建筑。乾隆皇帝御笔横坊:皇清敕赠文林郎两举孝廉方。纪晓岚撰写联柱:少寻父长负骸两度滇南殚子职,行格天书传世千秋左合公评。

圆智庵还是一处被遗忘的革命据点。革命老前辈苏华、黄国璋、张伯庭等当年在修池法师巧妙掩护下,长期在此进行地下活动。年近九旬的胡冇老人、村民陈炳宗、陈文林等是健在的见证者。1989918日,苏华、林汝梅在福州接见莆田文化名人金文亨、李金冬时,讲述当年在三亭圆智庵等地进行地下斗争的经过(如图2)。

笔者从有关方面获知,市佛教协会与三亭圆智庵几经论证,提出开发三亭文化园区的建议,已上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拟建文化园区主要项目有:复原宋代古官道三亭段的古亭、长廊,展示莆田独特的古文化景观;续建天王殿、钟鼓楼、山门等,完善古庵建筑群;原地复原清代“孝子坊”,增塑二十四孝群像和中华孝文化碑廊,打造中华孝文化教育基地;新建红色文化馆,办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保护唐代千年古荔为核心的荔枝林;新建名人纪念馆,修缮“锦亭里书院”,创办少儿国学班,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先贤精神,激励后学;完善文物陈列室,展示莆田石雕文化;修复宋代猿臂桥,恢复莆田“小桥流水”景观;重建明代“聚星门”、“烈女坊”,纪念莆阳人民抗倭斗争精神;坚持“禅、武、医”并举,继续开办南少林武术培训中心和骨科治疗中心,进一步弘扬佛教文化。(紫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