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冬至琐忆(下)
【发布日期:2018-12-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刘青华

 

此时,妈妈早把事先煮好的“粿母”从热气腾腾的锅里捞出来,然后从灶台端过来,倒入撒满糯米粉的“大笠弧”内,搅拌着糯米粉,不停地揉啊推啊,通常要十五分钟左右,待糯米粉充分搅匀压实,使其更具黏性,就可以了,这个火候全凭经验。记忆中这种做法,是妈妈从奶奶那儿学过来的,这叫代代相传吧!母亲告诉我,这个诀窍是将糯米粉拌水均匀地揉紧揉实成一坨坨糯米粿,然后放入锅中热水煮开即可。据说这样做出来的汤圆有柔劲、口感佳,捏出来的小动物等形状好,不易变形,且不会掉糯米渣子。

手巧的祖母凭借多年的经验为全家精心地捏造一些形状逼真的元宝、银元、杵臼、喜鹊等俗物。此时,祖母会一边捏造一边口中吟念着:“捏元宝和银元,祈求我们家财源广进;捏舂米杵和舂米臼,祈求我们家五谷丰登;捏大牛祈求我们家六畜兴旺;捏喜鹊,祈求我们家天天有喜报。”此时,全家人围坐一桌,边搓汤圆边聊天,其乐融融,脸上充满了会心的喜悦和幸福。妈妈则专门负责搓豌豆般大的小汤圆,俗称“喜鹊圆”,煮熟后要将“喜鹊圆”撒到屋檐上,引喜鹊来啄食,招来好兆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双双喜鹊宿楼头,好把明珠屋上投。昨夜灯花开并蒂,也知吉兆报来不?”小时候,每年冬至来临之前奶奶总会认真地告诉我们:“搓汤圆的时候,不能打闹……若把汤圆或糯米渣掉到地上,第二年脸上就会长出白斑。”所以小时候我们都小心翼翼地搓着丸仔,生怕脸上长出难看的白斑。长大后才知道,那是大人为了防止孩子吵闹,专门吓唬孩子而编造出的善意谎言,这更是劳动人民薪火相传的朴素传统,希望人们爱惜粮食。

小孩子总是喜欢过节,冬至前就盼望着搓汤圆,更盼吃汤圆。按当地习俗,汤圆搓好后,要点着夜明灯,把汤圆、生姜、板糖、红筷子、桔子、春花等一起摆放在厨房灶公神位前过夜。据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小孩子爱吃汤圆,常常结伴吟唱着世世代代流传的儿歌“冬至霜,月娘光(亮),盼吃一碗丸子盼天不光(亮)”!

总算盼到“冬至早”。天亮了,母亲早早地把汤圆下到锅里,同时加些捣碎的姜母(姜)。待水滚煮熟之后,母亲总是先捞几碗到贡碗里,用于祭拜灶公、灶妈、土地公以及祭祖扫墓之用,接着就忙着祭拜的事,孩子们则忙着把“丸仔”粘在门框、门板上,预祝来年粮食有余;叔叔则负责把“喜鹊圆”抛到屋顶上,待喜鹊前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这些“公事”都忙完了之后,每人端着一海(大)碗汤圆,再拌上够量的红糖或白糖,猴急的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那种久违的姜香美味沁人心脾。吃饱之后,全家人开始带上煮熟的汤圆、水果、“十味”(荤素各十小碟)、香、银纸、纸钱、鞭炮、鲜花等祭品出门为祖先扫墓,扫墓仪式十分隆重。

如今,冬至过节已没有孩童时代那样隆重热烈,缺少了激情与庄重。究其原因是如今儿童过节的激情被沉重的学习功课挤掉,青年人过节的热情被生活的压力占掉,中年人过节的热情被无情的子女教育和沉重工作磨掉。

往事历历在目,回味无穷,心中几多牵挂,几多愁肠。人生百年,草木一秋,只要心中有爱,心中有追求,希望就会在绝处重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