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京献演成功后合影祝贺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公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的公告,仙游县凭借“莆仙戏”榜上有名。这一喜讯迅速在仙游坊间传为美谈,仙游百万人民特别是以鲤声剧团为首的全县戏剧界人士更是无不倍受鼓舞,希望莆仙戏以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契机,乘势而上,在传承好莆仙戏的唱腔、音乐等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创新发展,重振雄风,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莆仙戏这一宋元南戏“活化石”大放异彩。
在千年古邑的仙游县,用莆仙方言演唱的莆仙戏,早在2006年就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起源于唐代的木偶戏,于宋代逐渐成熟,明清时期更加盛行,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仙游、荔城、城厢、涵江、秀屿等莆田市各县区、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等莆仙话流行的地区。其表演基本功集中在步、手、肩三个部分。因其演出形态、唱腔、剧目等独具特色而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的莆仙戏,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引以为豪的是,该县戏剧界走出了两位誉满中国的戏剧大师——全国知名剧作家陈仁鉴与郑怀兴,一生痴情为莆仙戏,一生寂寞为乡土,把仙游的文化演绎得绚丽缤纷,把戏曲的精神发挥得酣畅淋漓。
“一台莆仙戏,几家悲欢泪”。一直以来,在仙游城乡村,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请台莆仙戏是最隆重的仪式;在遍布乡村的大小宫庙,戏台是标配,每逢庆典必青睐鲤声剧团或民间剧团上演莆仙戏,观者如潮,让乡村生活愈发显得悠闲幸福。“铿锵”“铿锵”……锣鼓一响,男女老少脚底发痒,戏迷也好、看热闹的也罢,都争先往戏台前聚拢,有诗云“抽簪脱胯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据悉,莆仙戏生、旦、净、末、外、贴、丑等角色行当的表演古朴优雅,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宋元南戏音乐遗响,综合融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保留中原古音的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莆仙戏这个独特、传统、精致的剧种,代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正脉,正如著名戏剧家老舍先生1962年在《观莆仙戏 春草闯堂》中曾赞誉:“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
莆仙戏宛如百里婉转的木兰溪流,四季辗转在清澈的水声里,舒缓恣意,逾越千年。仙游县的“莆仙戏”能长盛不衰,这与国家级“非遗”莆仙戏的“摇篮地”——龙井田圣府祖庙不无关系。位于仙游县鲤城街道洪桥社区解放西路的龙井田圣府祖庙始建于清中叶,供奉主祀的“戏神”田公元帅,又称相公爷、田元帅、田都元帅,是闽台一带盛行的传统民间信仰。田公元帅原名雷海青,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宫廷乐工,后人尊之为音乐界、戏剧界的祖师,福州一带亦有称之为“探花爷”。据仙游县志载,龙井田圣府曾经是旧时戏班行会组织的所在地,也是仙游戏班艺人的主要活动场所,被誉为“莆仙戏艺术的摇篮地”。19世纪末,仙游县共有60多个演出活动频繁的戏班,为了各戏班和睦相处,在龙井田圣府成立了戏班协会——协和庙,负责协调各戏班间关系,明文规定除了演戏淡季不得高薪争聘名角,还积极为艺人创造习艺、练功、膳宿等条件。被时人戏称为“戏剧街”的龙井街涌现了戏栈(戏馆)7家,制作戏服、戏帽、戏鼓、乐器等戏剧文化用品行业相伴而生,生意极为火爆。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县城的街道不断拓宽,圣府的戏台、看台均被征用拆除。抗战时期,仙游县文化界进步人士和爱国艺人选址在龙井田圣府办起了县乡土剧改良会,排练了一大批号召民众同心同德抗日的新编剧目,并将几个戏班整合成立模范乐剧队,巡回演出古装剧目《梁红玉击鼓》《岳飞》等,极大鼓舞了仙游民众的抗日斗志。至上世纪90年代初旧城改造时,庙宇仅剩下一座正殿的空壳及走廊、天井、殿后一片空地,且严重漏雨。为了抢救梨园故址,1993年初,龙井街一带的洪桥社区部分居民自发出钱出力,给庙宇添砖加瓦,清理环境卫生,重雕一尊木质武身、甲胄红脸的田公元帅神像及几尊配神,殿厅干净整洁,灯烛通明,青烟缕缕。
目前,在仙游县18个乡镇的325个村,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供奉“戏神”的田公元帅庙,每一个戏班都有一个供奉田公元帅的小神龛。作为大小莆仙戏班的祖师和保护神,田公元帅庙大多由各个地方的戏班集资而建,除了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田公元帅的诞辰是一定要祭拜的之外,田公元帅庙也是戏班排练、议事、新戏首演以及新戏班开棚的场所。当然,现在的田公元帅庙已经不单纯是戏班的庙府,而演化成为老百姓保民安康、祈年丰收的圣地。目前,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世界各地有3000多座田都元帅府,信众达上千万人。
“两岸田公情,同胞一家亲”。相传上世纪初叶,福州连江民众袁忠善、徐德兴在家乡巧遇人们献演莆仙戏酬神,遂把田公元帅请回家中奉祀,后来移居台湾,由其子孙及乡亲共同奉祀,从此在台湾盛行,并经2005年台胞查证寻根,正式确认台湾马祖信德堂探花府田都元帅府是从仙游龙井田圣府祖庙分灵而来。自2006年以来,台湾马祖进香团先后7次来莆仙戏的“摇篮地”——仙游龙井田圣府祖庙进行大型进香谒拜活动,开展戏神文化民间交流,延续两地百年民间信俗文化的情谊。
仙游此次能上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作为目前保护、传承古老剧种莆仙戏最主要的艺术表演团体之一,创立于1952年、为莆仙戏传承光大立下汗马功劳的鲤声剧团功不可没。这个龙头剧团,整理、改编、创作的传统剧目《团圆之后》《春草闯堂》和现代小戏《搭渡》等剧目常年在城乡演绎,多次参加全国、华东区和省戏曲调演并屡获大奖,曾多次赴台湾、香港交流演出,还走出国门远赴法国演出,培养造就了陈仁鉴、郑怀兴等全国知名的剧作家及林栋志、朱石凤、林元、傅起云、王国金、许秀莺、王少媛、谢宝燊等一大批优秀表演艺人、戏曲音乐家,在全国剧坛享有盛誉。如1949年后,莆仙戏经过整理、改编、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特别是《春草闯堂》剧目被全国几十个剧种,六百多个剧团纷纷移植上演。
至目前,仙游县鲤声剧团进京献演累计8次,均以古朴典雅的表演、优美动听的曲牌音乐赢得国内外戏剧专家的好评。其中前七次分别为,1959年10月,鲤声剧团第一次受到中央部委的邀约晋京演出被誉为“莎士比亚式大悲剧”,跻身于中国“十大悲剧”之列,由陈仁鉴编剧的剧目《团圆之后》,南国之音唱响首都,一鸣惊人,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剧后,亲切会见《团圆之后》演职员,并与他们合影留念。1979年2月,鲤声剧团携《春草闯堂》再次受邀赴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作了实况转播。返省途中,剧团还到上海、杭州等地巡回演出,并召开专题座谈会。1986年11月,郑怀兴创作的剧目《新亭泪》《鸭子丑小传》《晋宫寒月》赴京演出,并召开“郑怀兴剧作研讨会”,开创了“一个剧团、一个剧种,同时晋京演出一个作家的三部作品”的先河。1998年11月,晋京汇报演出《乾佑山天书》和改编传统戏《叶李娘》,并在同年10月,应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邀请赴台演出《团圆之后》《春草闯堂》《晋宫寒月》《彩楼记》《戏巫记》等剧目,轰动宝岛。2005年6月,莆仙戏《妈祖—林默娘》剧目在天津、北京展演,此前该剧作为第六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首演,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统一祖国作出积极贡献。2010年9月—10月,《春草闯堂》在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杭州、昆明、广州等各大城市进行全国巡回演出,赢得文化部赞誉。2014年9月,莆仙戏传统剧目《叶李娘》第七度晋京献演。2016年7月5日、6日,鲤声剧团将作为我省地方剧团的代表,应邀赴京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优秀戏曲剧目会演,展演剧目为经典莆仙戏《魂断鳌头》,该剧曾在第26届福建省戏剧会演中获优秀剧目一等奖,为首都市民献上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精彩跌宕的剧情和极有光彩的演绎,古朴典雅的表演和优美动听的曲牌音乐,引起了强烈反响。(陈国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