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6
图27
图28
图29
图30
35、民国·陈衍记、徐征祥书崖刻
位于福州鼓山绝顶峰南坡,南向。摩崖高136厘米,宽130厘米。纵12行,隶书文:“海天一览亭记
门人林秉周旅长登屴崱峰,慨天风海涛亭久圮,而地复未胜也。乃属曾汀蕃(曾尊彝)别建石亭于峰前,糜银钱千有奇。成,要余洎陈梅峰(陈元璋)、张秀渊(张葆达)、徐鲤九落之。俯视百里云海,平铺四山,无一露其顶者,则兹峰兹亭之冠绝可知已。愿秉周治军亦如兹峰兹亭也。壬申(民国廿一年,1932)五月,陈衍记,徐征祥书。”字径8厘米。
按:林秉周(1895—1968)字本礼,号秉周。仙游县安贤里菜坑村(今属社硎乡)人。民国十六年(1927)7月调任国民党海军陆战队第二步兵旅旅部参谋长。同年9月,兼任新扩编第三团团长。民国十九年(1930),林秉周接替林寿国任旅长。民国二十二年(1933),调任海军陆战队第一独立旅旅长,兼任九江警备副司令。民国三十一年(1942),调重庆任国防部参谋,之后又任中华革命军第一方面军陆战队副司令、东南行政长官公署高参等职。海军少将。1949年赴台湾。1968年7月病死台湾。
福州鼓山绝顶峰的海天一览亭为林秉周建。
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侯官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官报局总编纂,学部主事,后任京师大学堂,厦门大学教授,编纂《闽侯县志》,重修《福建通志》,著有《石遗室文集》。
徐征祥,字鲤九。
36、 北宋·方元寀等题记(图26)
位于长乐市江田镇江田村灵峰山上灵峰寺附近归云洞内壁。摩崖高85厘米,宽50厘米。纵3行,楷书:“郡幕方元寀、邑令王寿,辛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中秋,因按田(巡视农田)同游归云洞。”
按:方元寀,字道辅。兴化军莆田县白杜(今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人。方峻五子。宋理学家。元祐六年(1091)特奏名进士。仕终宣义郎、威武军节度推官。其著有《方元寀文集》十二卷。其少与程颐同游润学,至老书问不绝,理学造诣深。喜好文物收藏,家多藏有程氏翰墨。后朱熹将元寀收藏的三纸程颐手迹刻于江西白鹿洞书院。
37、 北宋·方德先等题记(图27)
位于长乐市江田镇江田村灵峰山上归云洞内壁。摩崖高85厘米,宽50厘米。纵4行,楷书:“邑丞霅川(浙江吴兴县别名)刘师文、尉莆阳方德先,沿檄踏逐坑冶,憩兹少息。时政和乙未(政和五年,1115)季春上休。”
方德先,莆阳人,政和五年(1115)时任县尉。
38、元代·郑宗晦等题记(图28)
位于永泰县盘谷乡水尾村方壶岩。摩崖高205厘米,宽110厘米。纵4行,楷书:“薛子颙、王用文、郑宗晦、胡尊道来游。至正壬午(至正二年,1342)秋。”正文字径30厘米。
39、元代·郑烨等题记(图29)
位于永泰县城东24公里葛岭镇山腰方广岩天门石壁。摩崖高270厘米,宽348厘米。纵8行,隶书:“辽东薛朝晤留寓闽中,闻永阳方广之胜。至正乙巳(至正二十五年,1365)春,同灵武王用文、莆田郑烨、会稽胡温来游,信宿而去。四明李宁刻石。”正文字径高39厘米,宽40厘米。
按:薛朝晤,字子颙。辽东人。元至正十四年(1354)右榜状元。
王那木翰,即王用文。宁夏灵武人。历官福建行省郎中、潮州路总管。
郑烨,字宗晦。郑枃子。元末明初莆田县人。元末任福清龙江书院山长。明洪武间辟为兴化县学训导。天才逸出,尤擅八分书。集印文七十余钮,模刻传之,名曰《汉印式》,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文人篆刻家的个人印作汇集。
胡温,字尊道,浙江会稽人。
二、莆籍名人留存福州碑刻
1、北宋·蔡襄撰并书《刘蒙伯墓碣文》碣(图30)
刘蒙伯墓碣原在福州北门外马鞍山苏家村刘蒙伯墓前,今移置市内于山碑廊。墓碣为花岗岩质,高181厘米,宽91厘米,厚20厘米。碣额隶书“刘蒙伯墓碣文”。碣文楷书,纵21行,字径3厘米。嘉祐六年(1061)四月十九日,枢密直学士、尚书礼部郎中、莆阳蔡襄撰并书,陶翼模刻。
全文录下:
宋故朝奉郎、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润州军州兼管内堤堰桥道劝农事、上骑都尉、借绯刘君墓碣文
君讳弈,字蒙伯。其先汉唐以来有显人,至祖考皆仕国朝。考讳若虚,尚书屯田员外郎、赠光禄卿。光禄之碑,襄尝铭之,系次详焉。
君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授惠州推官,疾不果行。次调南康军判官,移知洪州武宁县事,改大理寺丞,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历知郑之荥阳、凤翔府判官,通判漳州、润州事。以皇祐三年(1051)五月二十三日终润州,年五十三。明年正月廿四日,葬福州怀安县灵山乡越城里。夫人陈氏,封宝应县君。子:康夫、宁夫、岐夫。长女适韩昌国,次明州慈溪令陈章,其季进士林回。君于文章,要以理道为得,不苟声律。其论性情,推明孔子之法,尤非浮屠所传。力教于人,开晓其路,从之学者咸以吾道自处。久之,贫无以生,就举进士,中乙科,喜曰:“吾不能为时之文章,恐不复得仕进,今幸中第,吾志得矣。”其在武宁,民喜讼而易刑,初为令者多严法以止之,犹不能胜。君虽细事为之尽心。有兄弟讼者,譬之亲爱之理以感动之,辄泣涕自咎引去,刑省而民犕。庆历中,元昊叛,陕西用兵,韩丞相(韩琦)为经略使,辟君凤翔一道,兵民剧事,多倚君办集。连年兵败民穷,乃上书朝廷,言其兵所以败,民所以穷之状。其略曰:“陕西之要,练兵运粮最为首务,其策皆未为得。都部署者,上将军之任也,而无专制之权。其偏裨才否,不敢辄去留之。军无行阵之法,见利轻进,畏敌遽退,所以每战必败。偏裨不死上将之令,士卒不知什伍之制,其理岂有胜哉?边戍益多,禀粟益广,转运使职其事也。今以转运使皆以序进,不计其能,未更年岁,屡迁易之;文书凡目,曾未能知,其暇以民为意乎?一方之患,内靡度支,外辍两川之赋,调及天下。关陕之民流离穷困,而边储日窘。不幸天下之患有大于此,何以支乎?盖由转运使不择其才,不久其任,无所归责也。”又言:“被边宜募土人,给其闲田,使之自卫其境,可以省费。”言数十条,率多此类,事格不报。漳州漳浦有虔州民四百人入县,买官所卖盐,令捕之。民因斗拒,遂鞫其私贩,而强悍其法,应死囚多。系久,疫殍相属。君为直其非私贩,而出其不斗拒者,坐法数十人而已。君初仕,顾天下事若无所为而可办。历官二十年,所至施为谋议,多不能如其意,然后知不可以力为也。于是补吏南归,展省坟域,缅然有退耕之志,而未果也。其终之岁,予适过润州,君病渍以手书谓予曰:“吾止于此矣,惟稚子是托。”既终,敛(敛通“殓”)无新衣,囊无余资,郡吏民集钱二百千以赙,夫人辞焉,归葬于闽。居无室庐,产无田园,勤劳其家,清节不渝,夫人之力焉。
呜呼!十年之间,康夫以学行自立,又能请文永其先烈,予既悲之,而又庆其有后也。铭曰:
文弊于词,在天圣初。牵拘媲偶,华阑剽肤。君于斯文,本末扶疏。世言性情,沦于浮屠。君为中庸,圣悊之枢。经营万务,于时有需。既官于陕,昼思夕图。条兵转饷,实究民痡。上书于朝,事愿之殊。漳有冤狱,十百其徒。辨处平治,脱释不辜。最后丹杨,声问益敷。斋终克明,归宅海隅。父子兄弟,次序不逾。既顺以安,斯其已乎!
嘉祐六年(1061)岁次辛丑四月十九日,枢密直学士、尚书礼部郎中、莆阳蔡襄撰并书,陶翼模刻。
按:嘉祐六年(1061)四月,蔡襄次子蔡旬与刘蒙伯第四女完婚。(见宋湖民《南禅室集·蔡襄年谱》第206页)
南宋刘克庄题跋《铭刘屯田(刘弈)帖》云:“屯田名异(实为“弈”),侯官人,与公(指蔡襄)同年。旧尝约婚,及公出镇福唐,屯田卒矣。公既铭其墓,又寻婚约。刘氏以死生贵贱非耦力辞。公自为奩,使其仲子旬受室焉。生传。……”
《福建通志》(清乾隆版)卷六六载:“蔡端明与屯田员外郎刘异(实为“弈”)约婚,端明后登禁从,而屯田既没,家益落。刘世为福州侯官人,端明出知福州(第二次出知福州),就寻前约,其家力以非偶为辞。端明曰:‘古人挂剑尚有心许,吾与刘君气义相求,两家之好虽在髫龄(幼年),媒聘未行,然一言岂可食耶?今其所不足者,不过谓奩具耳。’凡女家资遣,悉自治办,遂使其子旬受室以归。”
陈金添《蔡襄两度出任福州太守》一文中载:“侯官人刘弈(刘蒙伯)与蔡襄是同科进士,两人交谊很深,互约子女为婚,后来刘弈早逝,家道贫寒。蔡襄仍践前约,替刘家备好嫁妆,为次子蔡旬迎娶了刘弈四女进家门。”
蔡旬,字元公,行八,蔡襄次子。官至大理评事、朝奉郎。英年早逝。夫人刘氏,生一子传,居莆田蔡垞。(吴国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