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珠光书院
【发布日期:2019-02-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仙游县置县于唐圣历二年(699),地处闽中,依山临海,钟灵毓秀。仙游教育源远流长,自唐后期到清末的1000多年间,书院授学绵延不绝。早在南朝陈(557-589)间,太府卿郑露,中郎将郑庄及常州别驾郑淑兄弟3人,自河南荥阳入闽州,先在莆阳南阳设学,后郑庄、郑淑分别在浔阳(今象溪乡菜溪)和巩桥(今赖店圣泉)设书堂,传儒学,开仙游教育之先河,创造了辉煌的科举文化,人才辈出,共孕育出5位状元、8位宰相、11位尚书、28位侍郎、657位进士,诞生了蔡襄、郑纪等一大批为民请命、廉洁奉公的官吏,是名副其实的“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宋代的仙游重教兴学之风非常浓烈,书院兴盛、繁荣。书院前身多为寺、庵,后因常有书生寄读备试,或集徒施教,遂有地方长老、士绅于寺、庵内设书堂、斋、舍,或就其遗址另建书院、讲堂,作为士儒游学论道、讲经授徒或隐者寄足养志、述作兼举之所。

作为私学的书院,对古代仙游文化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伴随着文教事业的蓬勃发展,仙游士子勤奋好学,名扬海内,科举兴盛,科第蝉联,簪缨鼎盛,甲于他邑,道儒名士踵出。据统计,仅宋代仙游登进士第共587人,占福建籍进士总数的8%多,且同一年间登第人数达10人以上的有18次,最多的一年是在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全县登第者达19人,还出现了赖店罗峰傅氏25名进士、枫亭蔡氏23名进士和29对父子、兄弟同登进士等科举世家。“仙游每朝廷取士,率登第。举天下郡县,无有绝过吾郡县者,甚乎其盛也哉”,诚如蔡襄在《仙游县学进士题名记》所言,科甲鼎盛由此窥见一斑。显然,宋代时仙游的文教达到全盛状态,走在全国前列,“科甲冠八闽”名不虚传。

位于仙游县榜头镇坝下村南部的珠光书院,建于宋代,为宋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先生的讲学场所,明初为孔子学堂,旧称“古昆头”。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林龙江弟子林贞明改称“珠光书院”,清康熙六年(1667)扩建前殿、厅堂,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均有修葺。该书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内供奉三一教教主林龙江塑像。面宽三间,进深四间,双层十间,砖木结构。内为穿斗抬梁式梁架,悬山式屋顶,院前设“丁”字形排水通道。至今仍保存着牌匾“学宗邹鲁”。

重修后的珠光书院,属仙游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书院底楼空阔宽敞,乃当地百姓操办红白喜事的共用场所。主殿位于二楼,端庄沉稳,结构俨然。四周墙上的壁画及雕梁画栋,均为底楼原样搬迁,完好地保存了书院古貌。三楼为观音殿,供奉观音等像。

书院以研究和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经世安邦之策,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刚毅诚信、博厚悠远、仁爱通和精神。珠光书院承载着地方的文化命脉,助推着地方的经济繁荣,滋养着一方父老乡亲。坝下村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商贸小集镇,素有传统的“工艺之村”称号。坝下人杰地灵,孕育了几十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木雕大师和省市级工艺大师。如今,古典工艺家具产业化规模迅速发展,传统的木雕工艺小作坊更是遍地开花,坝下成了“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重点生产和销售基地,是“仙作”的发源地和核心区,也是全国各地著名家具商和收藏家供货基地。坝下社区的今日,正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缩影,书院文化功不可没。

这座古老的宋代书院,在鳞次栉比的屋舍之中,坚守着应该承担的文化使命。站在珠光书院古朴的大门前,看一缕缕香烟随风袅袅,听檐上红灯笼在风中轻轻的摇晃声,我们都应该思考,如何在当代,将书院文化精髓发扬光大。(卢惠姗)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