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悠悠鹿鸣桥:名臣兴水利 永续泽苍生
【发布日期:2019-03-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人生不过百年,可仙游县有座4条青石板横跨相接而成的古石板桥,历经五百年风雨巍峨依旧,至今保存完整,仍可通行。这古桥就是名闻遐迩、富有诗意桥名的鹿鸣桥。在古树浓荫掩映下,在落日余晖下,鹿鸣桥倍显古朴沧桑,更显英雄本色与智慧光芒,成为仙游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景点,每天都有摄友、游客前往零距离接触这处最经典最原生态的“小桥流水人家”景点。

鹿鸣桥位于仙游县度尾镇潭边村境内,是人称“三朝元老”的明户部尚书、“经济名臣”郑纪(字廷纲,号东园)在明朝成化十年(1474年)奉旨建造的。该桥长19米,青石条结构,桥中砌一船形石墩,青石跨在桥墩上形成两拱;桥面由双石板铺架而成,每条石板重数吨。此桥结构独特,坚固严谨,造型美观。据传,在该桥竣工时,郑纪正要给该桥题写桥名,忽听见山上鹿鸣,于是郑纪挥笔写下“鹿鸣桥”。如今该桥尚保持完好,是仙游县历史文物之一。

据介绍,郑纪自成化初年第一次隐居故里,至成化癸酉(1483年)复出,达十八年,归养期间,以民生为重,造福乡邑,为人称颂,参与建设的除了鹿鸣还有步云、登瀛、朝天、卧龙等诸桥。郑纪当年在鹿鸣桥西头亲自栽植一棵榕树,如今该树已是参天古树,枝繁叶茂,其树冠覆盖面积达0.7亩,是往来商贾和人们乘凉的好去处,同时,这棵参天古榕树与古桥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靓丽的田园美景。郑纪《东园文集·卷六》中的《重修鹿鸣桥记》文中,以极富诗意的文字记述了鹿鸣桥命名的原因:“……己亥,予与其乡之老吴君廷瑞、余君禹锡往相之。是夜宿吴门,有鹿鸣于山。厥明吴系一鹿而归,再宿又如之。予起而贺曰:鹿鸣之歌,所以宾兴贤能也。今桥兴而鹿鸣,鹿鸣则贤才出。今二鹿相继而鸣,其兆岂偶然耶?故改东溪为今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行走在静静地横卧在小河上的鹿鸣桥,脚下是古朴沧桑的青石板,浅浅的河水从坚固的大石墩边上缓缓流过,让人心生怀古之意。凭栏而望,桥下清波荡漾,岸边弱柳迎风,田畴绿园展斑斓画卷……在遐思中突发奇想:为官清正的郑纪因死谏《太平十策》不被采纳愤而辞官归隐故里后缘何兴建这座距今有544年的古桥?据史料记载,郑纪路过度尾镇潭边村的朝天溪,这里确系仙游通往永春古道要道,水流本就极端湍急,每逢夏日溪水猛涨,又没有造桥,过往商人和村民特别是有很多不熟水性的人无法过去,只是站在溪水边愁眉不展,于是倡议建桥,造福百姓。据南方积善社负责人刘国英老人介绍,石桥建造时,先人从附近的山上采集石头,先把石头打磨成比较平整的石板,然后或挑或抬,甚至用几根圆木做运输工具,把石块一块一块地运送到小溪边,砌筑而成鹿鸣桥。这座造型简单,结构奇特的石板桥建好后,就一直是当地行人车马的必经之道,天长日久,桥面石板上留下了当年手推车碾磨痕和行人的履迹。

古人造桥心智为上,先祖们不偷工减料的质量意识值得后人钦佩。在桥下同步建起了一座水坝,可灌溉两边农田70多亩,造福于两岸村民,实现旱涝保收,且主持修建了相邻的爱和、云居两村水坝,泽被周边18个村落,受益良田2000余亩,至今爱和村郑纪倡建的大水坝上镌刻着“古陂新坝有遗痕,膏泽遍沾十八村。水利从来关命脉,如今更说郑东园”;创办积善社,资助贫困家庭,逢年过节囤积年货供穷人自取;开办鸣峰书院,义务吸收贫寒子弟入学等。

五百多年来鹿鸣桥迎送四方行人车马,身板依然硬朗,虽历经数代风雨变换,见证无数的天灾人祸,却依然挺立卧波,健壮完好,雄姿可鉴,成为潭边村村民进出村庄的主要通道。潭边村村民们为了纪念郑纪的功绩,专门在鹿鸣桥头建了一座“鹿鸣社”供奉郑纪,传承光大郑纪的“能”和“廉”。(陈国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