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鬼缝挣钱(上)
【发布日期:2019-05-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拙文《东圳搅排》发表出来,引起一点小动静。上了年纪的读者,表达了仿佛回到当初的感慨,肯定我写的是真情实感;年轻的读者感到很惊讶,表扬我故事“编”得像真的一样。在诸多留言、评论中,有一位读者写道,他们常听父母辈讲那过去的“鬼缝挣钱”的故事,认为我所记的经历“可以有”。太感谢这位读者了!

受此启发,便有了本文的题目:“鬼缝挣钱”。先声明一下,这“鬼缝挣钱”肯定不是扒坟盗墓的“无积德”的勾当,而实在是指从传说有鬼魂出没的地方,冒险艰难地去挣取几个小钱。我很得意这个“挣”字用得准确而巧妙!

合法地获得钱财,我认为有“赚钱”“趁钱”“挣钱”等词来表达。赚钱,我认为是有下本钱的,即通过投资生利的。“赚”字从“贝”,或者可以牵强附会地说“以贝得贝”吧!趁钱,大约是劳碌奔波,脚趁嘴食,多指苦力、手艺“走”四方得点工力钱吧!挣钱,这要动手拼命挣扎地去找些可以变卖换钱的东西,讨鱼打鸟,采药拾柴,皆是;但是,非法的偷鸡摸狗、牵牛捉人,打家劫舍、绑票剪径,当然不能算了。赚钱、趁钱、挣钱,这些都是我对钱“痴心妄想”而“自定义”的概念,权作行文之宜,不足为训。

几十年前的那个时候,跟着父母一起去“鬼缝挣钱”的事情,仔细回想,还真没有少做;但经岁月磨洗,那些“鬼踪”既已模糊,而“鬼影”也变得淡远,只是心中依然有“鬼”,有时还不免“鬼里鬼气”地唏嘘哆嗦。那时候物质匮乏,所谓“物尽其用”早已近乎无物可用了。本地无物,则觊觎着、惦记着左邻右舍或有遗漏的可变钱之物:山上的树木当为首选。全局性的政策是“封山育林”,生产队社员的“副业”则差不多等同于斫树做柴卖钱,于是各生产队就有了“巡山”的工夫。我们的左邻是王里洋的山。王里洋人因为移民迁往远离此山的地方居住,每天派一个劳动力来此巡山。这样,巡山人出工到来之前和收工回去之后的“起早晚宴”的“机会”,显然是要给我们这些“有准备”的人的。但是,由于“有准备”的人太多了,山上的好“机会”就差不多都失去了,只有在深山里一处名叫“戏笼墓”的周围还有几株可堪取材的椽杉或“过排”杉。“戏笼墓”何以得名,不知其详。我在小时候常听人说,墓里葬着一个“不成死”(死于非命)的女戏子。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信息。但是,又有一些“动人”的传说,比如说阴天或黄昏,墓地里会有“锣鼓吹”伴奏唱戏的声音传出。甚至还有人说在月明之夜,曾亲目看见墓地院埕上有女演员载歌载舞云云。正因为“戏笼墓”有诸如此类的“动人”传说,一般人除非艳阳高照,是不大愿意靠近去听“鬼戏”凑热闹的。所以,这一带的一些机会就为我们这些具有昼伏夜出习性并时刻准备着的勤劳的人预留着。

那是一个阴雨天的黄昏,我腰扎大刈,躲在隔子岭顶,远远地望着王里洋巡山人收工回家去了,就悄悄地摸到“戏笼墓”附近,欣喜地发现有一丛五六棵小杉木,每棵都有丈把长胳膊粗,刚好是可以当作“过排杉”的料子!我一阵狂喜,马上挥舞大刈斫了起来。偷斫杉是有技巧的:大刈要磨得锋利,要斜着斫下去并且带手尾力推压,保证“吃柴”要深,又不会发出太大声响;要先斫一边开个“大嘴”,然后斫相对的另一边……斫这么小的“过排杉”,一棵也就“三两”下,先“开嘴”三下,再从对面补两下,手一拉,倒了。这正是符合“三下五除二”口诀的。不论斫大树,还是小树,每一下都要带力摁住,这样声音就会沉闷而不容易被附近的人听到。没几下,我已经斫下了三棵,正认真地用藤条捆绑在一起,准备离去时,猛抬头瞥见墓地上有个女人的身影晃悠了一下,忽又不见了。曾有个算命的说我是“男人带魁罡神鬼跑四方”,我相信是真的,因此不管什么“鬼缝”都敢去,果然也从来没有“见鬼”。可是,现在就在这“戏笼墓”……我仓皇逃离“鬼缝”,总觉得背后有阴气鬼影跟着,脚筋打结,跌跌撞撞回到家门前,把三棵杉木一扔,马上躲进屋里,生怕被鬼捉去做戏。三口两口嗺了一碗滚糜,感觉手脚不再发抖,走出去瞧瞧,连条狗也没有。也许是戏鬼看我不识抬举,自己回去了呢。赶紧把杉皮剥了,竖起来晾一晾。鸡头啼起来,匆匆扒了一碗半干半稀的番薯饭,扛起三棵“过排杉”,举着火把,往华亭宫利的水路杉场出发。火把是在一节竹筒中灌上火油,塞上棉花做成的。从家里出发,爬上坝头坑岭,过了寨门,天就亮了;天亮了,就把火把灭了,收好,留着下次再用。三棵杉剥了皮,晾了一个晚上,感觉轻了很多,赶路的脚步也显得轻快。没过多久,我们就爬上了马角尾。马角尾是一个站头,大家都放下担子,歇歇脚,把带着的番薯吃了,填饱肚子,准备一口气赶到杉场。同在歇脚的邻村的一位亲戚,指着我的那三棵“过排杉”,鬼鬼祟祟地对我说:那是昨天下午在“戏笼墓”斫的?说完,又对我扮了个鬼脸。我吓了一跳,又猛然省悟过来:原来昨天下午那一晃而没的不是鬼影,而是此人!我们一起赶到宫利水路的杉场。算算从家里出发到达杉场,大约走了近二三个钟头吧?这是一个新兴的小杉场,买卖的都是椽杉、过排一类的细货,不像土地厝杉场那样壮观,那样品类齐全。不过小有小的好处,这就是行情稳定,几乎不用讨价还价损心气、去涎沫,买卖直捷,节省时间。三棵过排杉,“按行情不二价”,每棵一元五角,共得钱四元五角!花一角钱吃了两张“菜头浮”,净挣四元四角!在艰难的岁月里,“鬼缝挣钱”,习以为常。因为在资源几近枯竭的当口,只有那些危险肮脏的所在,尚存些许值钱的物件,而这些所在由于人迹罕至而显得阴森恐怖,于是,“鬼魂”生焉,各种吓人的故事、传说,也就相伴而起了。

当然,说人们“鬼缝挣钱”,也是指人们挣钱活动,在时间上与传说中的“鬼”的活动同步。这就早出晚归,“天乌走到天摸”“鸡啼做到鬼号”,能挣到钱的地方决不放过,能挣到钱的机会决不错失。我至今还能记起不少挣钱的项目,有的是见过的父辈挣钱项目,有的是参与的项目,有的则是独立完成的项目。现罗列如下(由于识字有限,其中有的名目只能用“白字”权且代替。):担炭,担柴,担杉。此为父辈常规项目。即到“顶山”用钱购买货担,贩运到岭头尾柴场,或土地厝杉场等处出售,赚取差价,应该算“赚钱”,因为需要“下本钱”。倩担。在马院的松尾树,金川溥光亭等待有人雇佣肩挑。每担挑到王宫力钱一元。这是最苦的挣钱项目。一大早带着“蒿去饭”(用咸草编织的饭袋装着干饭。“去”为记音字,正字需加竹字头或草字头。)出发,到了站头守株待“担”;等到有人倩,无论担子多重,都不敢推辞,挑起就走;到了“半下罩”(半下午)也没有等到人倩,连带去的“蒿去饭”也舍不得吃,因为那是干饭,吃了“浪费”。于是,带回家中烄成稀饭,够一家人同吃。某一回,父母亲都没有等到担子,两份“蒿去饭”烄成稀饭,我们吃到没有散开的饭丸,异常高兴,因此希望父母明天也不要等到担子,好让我们有饭丸吃。父母无语。(今闲)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