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那些年,古镇的老街上时不时会走来补鼎补锅的、磨剪刀的、剃头的、修伞的、箍桶的……四处走卖的手艺人,各色各调的卖力吆喝声,和着吸引顾客的敲打声,为喧闹的老街增色不少。人们经常听见一种“锵,锵,锵”有韵律的金属拍打声。街坊四邻一听到这种特别的声响,就知道“磨镜担”来了。
磨镜匠挑着磨镜担走街串巷,周游乡村为人们磨镜。那时候人们时常在老街遇见磨镜担,只见磨镜师傅挑着担子,手里抓住一串两两依次半履而以细绳相连的七八片大约2×4公分的薄铜片,俗名叫“浪”。磨镜匠行走时前后摆动,发出“锵锵锵……”的金属拍打声,用来招揽顾客。
听老街上的老人说,在古镇外的不远处,有一个小村落叫庄厝村,曾是老县城唯一的“磨镜”专业村。自清同治年间到解放前夕,该村仅有二三十户人家,百来号人口,而这里几乎户户都有一担“磨镜担”,男丁多的人家还有二担,全村的磨镜担不少于30担。
我家就住在老街上,小时候常常见到老街上来了一个有四十开外的精瘦汉子,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担架在肩上,一头是用木料制成有抽屉和柜子的修理操作台,里面放着修理用的剪刀、钢锯、凿子、锉子等工具,一头上面是个玻璃柜,摆放着铜锁、铜门圈、铜箱扣等样品,以示磨镜匠的自身手艺。人们都随口叫他“吓弯”师傅,他的姓名大都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个手艺精巧的磨镜师傅。
早前,妇女们梳妆用的“镜子”,都是用铜制成的,但铜镜用过一段时间会生铜蚀,就必须重新打磨,使之保持光亮,才能映出形象。据磨镜匠介绍,是用水银和一种药水,反复磨砺,直到它重新发亮为止。磨镜担的业务范围很广,他们还会对铜器进行制作和修理,如铜门饰、铜柜饰、铜帽饰(小孩帽上的铜饰物)、铜锁、铜水烟筒、铜茶壶及宫庙寺院用的铜烛台、铜香炉等。磨镜匠凭借着这门拿手的工艺,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磨镜匠还能精制一种小巧玲珑的铜剪刀(莆田人俗称“花剪”)。莆田民间喜事多,所供的斋品或赠送亲友的礼物上面,都要放一朵红纸花,这种“红花”就是用“花剪”剪成的。还听老街上的老人说磨镜匠所制作的“花剪”,远近闻名,每年下半年至春节、元宵节期间十分畅销,每天每担可售出“花剪”二三十把。
20世纪60年代初,玻璃镜问世,磨铜镜的业务日渐衰败下来了,不久后,磨镜这一行当就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