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清代南门村经天书院及名人简介(上)
【发布日期:2019-05-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南门(迎和门)

 

 

古城门石匾

 

一、南门村简介

 

莆田南门,北宋宣和三年(1121)砌筑砖城时,以壶山陈、胡二仙为名,曰望仙门,俗呼南门。南门村宋时属永嘉乡嘉禾里,元、明时地属南厢,又称南门外,南门外街,为兴化府城望仙门外护城河畔一个古老的街道。南厢南门外街自迎仙门外至山川坛为界,有巷二:沟下巷、后巷。明洪武十二年(1379)辟城时,改名“迎仙门”。隆庆五年(1571)重修时,再改名曰“迎和门”。1939年拆城时全拆。南门村紧靠城门,面对鼓楼,南门内有商业街后街。民国后属南门乡。1965年撤区并社,属城郊公社南门生产大队。1983年建立城厢区,南门生产大队改名南门村民委员会。现属莆田市城厢区凤凰山街道办事处南门居委会。村民以姓林、郑、吴、黄、方、苏为主。

南门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处于莆田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重要。木兰溪与下磨溪(古名上溪)两条溪流,从南门腹部流过,绿流环抱,景色优美。至和三年(1056)北宋名臣蔡襄衣锦返乡过南门古桥回到南门外故宅,乘兴赋诗云:“寻溪因过上溪游,雨后溪浑水乱流”。

南门古迹有唐妙应祖师凿建的望仙门外井、龙德井、古桥惠一桥、惠二桥、万寿庵、南关五帝庙、纠察庙、浙江城隍庙、观音楼、寿光义社、经天书院等。民俗方面有,大鼓凉伞舞、大车鼓舞、摆棕轿、踏焰火、棕轿宴,三沟龙舟等。南门元宵已成为莆田民俗一大品牌,“摆棕轿”规模最大的要数南门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特别是解放前南门人林焰的开创的“棕轿舞”更是有特色。南门村也是“全国摄影创作基地”之一。

南门为交通要冲,军事重地、是通往南面泉州、厦门的重要水陆交通地。宋、元、明都有驻军,清代驻军更多。也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明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第十次、第十一次、第十二次侵扰莆田,从夏季至冬季三次侵扰,村镇被蹂躏甚多,时参将侯熙所部兵与都司所部兵又发生内讧,焚烧南门。清初郑成功部将杨耿与清兵大战于南门,清兵出城大肆杀掠,南门一片狼籍。民国初期,莆城南北军混战,张兆祺、杨雷霆及部分黄濂旧部进行反军阀斗争,二次都是经过南门外的“三官塘”、“南门外”及浙江庙而攻打莆田城。民国七年民军响应护法军运动,率兵攻打莆城,几进几出攻城不克,南门成为锋镝遍野、炮火连天的战场。

 

 

上世纪70年代南门居民房   (据《逐梦·莆田》)

 

 

南门新区一角(摄于2012年)  (据《逐梦·莆田》)

 

 

二、经天书院简介

 

南门为“文献名邦”的一个古村落,教育事业发达,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南门已有启蒙家塾,族塾“民学”“书堂”“书院”。宋代,南门外东畔旧有著名的东湖书室,宋代理学家黄绩先生创建并讲学。时黄绩从陈宓及潘柄二师学。二师既卒,黄绩遂率同门友筑东湖书堂于县之望仙门外东畔,书堂后祀陈宓及潘柄,且请田于官,春秋祀焉,读约聚讲,如二师在时。及黄绩卒,黄绩之子黄仲元推广先志,崇奉尤谨。

清代莆田学校教育以官办书院为主,也允许民间设立书院,但对书院教学内容,则严加控制,提倡教学八股文和经史,使之更密切服务科举考试。莆田清代书院有官办和民办两种。当时兴化府官办学校为乾隆五年(1740)创办的“兴安书院(前身为明代明宗书院)”,莆田县官办学校为清道光初创办的“擢英书院”,民办书院除重修亦官亦私的“涵江书院”和“寿泽书院”外,新建了民办书院,雍正八年(1730)笏石创办的海滨书院。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国内洋务运动兴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呼声遂盛。莆阳境内地方官绅儒士追随潮流,倡办新学,以图振兴教育。光绪八年(1882)在莆田城南门内创立经天书院以及光绪十九年(1893)创办东黄书院。

经天书院取名来自《国语·周语下》:“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寓意经天纬地,正也修身。形容有治理天下的经世之才,又有雄才经天之意。经天书院设立在莆兴化府城南门内,主要生员为南门外的住民(今南门居委会)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江春霖御史曾寄寓经天书院。清朝废除科举制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推广学堂教育。经天书院和其他民办书院都转变为奉祀先贤的场所,奉祀文昌帝君、文曲星和魁星等尊神。

民国二十三年(1934)初,莆田县妇女会设莆田县妇女公读学校,借南门内经天书院旧址开办,阅六年,改为莆田县立妇女职业补习学校,设缝纫、刺绣、染织等三班,学员80人,出品有毛巾、造花、染织物件。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迁妇女职业补习学校于城厢驿前街。

据当地人介绍,经天书院主要由南门人当山长,书院授书也主要为南门村人,民国期间,为方便南门人读书,经天书院迁往南门外即南门里观音亭边,成为南门人读书的主要书院之一。解放后,经天书院成为村里一座庙宇。随着集体经济的迅猛发展,南门村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南门村改造,经天书院在原地重建,但书院内主祀神为观音,应该是经天书院和观音亭合并的原因。

莆田书院文化起步早、发展快、数量多,成为全国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宋朝开始,兴化就被誉为“文献之邦”。进入元、明之后,兴化“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已名扬九州。出现了“比屋业儒,不废读书”、“三家两书堂”、“十室九书屋”、“巷南巷北读书声”等景象。莆田大学士翁承赞曾形象地描述:“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据称,为弘扬书院文化,南门村将对经天书院进行重新改造,恢复经天书院原样,展示书院文化。重修经天书院对弘扬南门教育文化传统有重要作用,也必将培育传统美德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教育。(陈春阳)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