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何岭古道
【发布日期:2019-05-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一直有走一趟何岭古道的愿望,却总是不能如愿。多年来,十几公里外的这条古道或是通过别人的言语,或是通过一段文字,或是通过一张图片,时时召唤着我,久而久之,这个愿望就成了我人生的一项使命,似乎此生没走一遭,就白来世上走一趟似的。日前,友人邀约一同走何岭古道,我便欣然前往。

何岭古道起于榜头岭下村,止于钟山何岭关,从岭麓盘山蜿蜒而上,道随山转,曲折萦纡在榜头与钟山北部山麓间,海拔600多米,长达五公里,自宋代起,铺砌石阶,便于行人登涉,现存4045级,有五座亭。古道地形险要,气势雄伟,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1958年何岭公路通车之前,是仙游县城通往九鲤湖的必经之路,也是去永泰的交通要道。

转过岭下村头的祠堂,便有一条青溪前阻,上有一座小青石板桥,穿过桥去,又转过一座小土地庙,再沿着田垅穿过一畦菜地,便至何岭山麓。何岭满目苍翠,草木茂盛,松枫耸立,却不见古道的踪迹,但见湿润的草丛中隐隐约约有一道缝隙,如草蛇灰线,伏脉于山岭之间。于是拨开半人高的茂密草木,被遮掩得严严实实的古道便显露出来,古道的石磴由青石垒成,宽约五六尺,散着青幽幽的光芒,虽有藤草苔藓蔓延其上,仍不掩每块青石的圆润光滑,可以想见这条古道曾经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如今却空留下岁月磨砺过的痕迹。

刚攀爬百来阶,便望见道边有一亭,年头不算久,隔道卧着一块约一丈见方的岩石,崚嶒拱立,近前望见石上有几行字,却已无朱漆,遂上前逐一辨认,原来是清光绪十九年,仙游王姓知县将严禁砍伐道树的告示勒石刻字于道旁,摘抄文字如下:仙游县正堂王示,严禁路旁荫树,不许众人砍伐,违者从重究治。岁月悠悠,光阴似苒,斯人已逝,青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油然而生。伫足在岩石旁,环视四周,西面雄浑险峻的塔山逶迤而北,峭崖滴翠,一条白练从山腰直泻而下,山顶上峭拔秀丽的望夫塔在云雾中如一个风姿绰约的女子,日夜守望着何岭古道,似有所盼。

再往上走,古道边的斜枝杂草稍微疏淡了些,林木却渐渐繁茂,杉枫桑槿等树参差杂生,遮天敝日,道边的一座青石瓦檐小亭几乎已被斜枝杂草所湮没,望见亭内幽暗昏惑,颇感凄清。峰回路转之时,在林木疏落处,视野尚开阔,俯瞰岭下,东乡平原一览无遗,阡陌纵横,屋舍棋布,木兰溪像一条曲折萦迂的绿绦,溶溶荡荡流向远方,远山新黛如沐,岚影入水,对面的青山被白茫茫的云雾遮去一大半,唯见山峰浮在云海之上,疑为蓬莱仙境。

一路上除了我们几个人,不见人影,一级一级往上走,便觉得石阶似乎无穷无尽,永无尽头。再往前走,杂树郁葱,横枝斜逸,迭石皴烟,石罅泉响,山幽林深,间或传来鸟儿鸣啭之声,尤觉幽清寂寥,野逸十足。不知又走了多久,忽见高处繁枝茂叶间露出一角青石板檐,原来已经到了半山亭。半山亭依崖而建,古道穿亭而过,便于行人避雨歇休,崖壁前有一石台,四角布满蛛网,石台上已无神像,石台下有一石臼胡乱放在一旁,昏暗幽清,破败凄凉。亭边崖壁一平整处似有文字,近前抹去苔藓,仍然清晰可辨,原来是光绪二十年捐资重修何岭古道的功德录,上面铭刻着捐资人姓名及款项:新郑郑德珍喜题光番四十元整……古时百姓笃信修路架桥、好善乐施便功德无量,一生矢志立德,即使名不见经传,却能一生无憾。

由半山亭再往上走一小段路,望见前方转弯处有一块巨大的岩石侧立于古道旁,高约丈余,长约三丈,方正齐整,崔嵬峥嵘,望之似一帙经卷。近前,看见岩壁西侧刻有“一卷”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边款则模糊不清,无可辨认,再走几步,转至另一面,上有几行大字,每字有一尺见方,经辨认后,才知这是民国初年仙游民军旅长吴威率兵过何岭时所作的一首诗:“剑气破山裂,马首来自东。高歌大风起,天与一雄关。”再往前走,大小不一的岩石或卧或立于道旁草木间,或如鬼怪,或如猛兽,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离道约十来步的地方又有巨石隆然而起,约有一丈见方,上有“忠孝”两字,雄浑峻逸,其东面有一边缘齐整的人工凿平处,远看似有文字若隐若现,靠近细看之下,却又了无痕迹。友人事先查过资料,知道“忠孝”两字为南宋兵部侍郎陈谠所书,陈谠为仙游度尾人,一生忠孝持身,不计得失,于国于民,功不可没。纵览何岭古道,这一段古道边的摩崖石刻最多,这也让何岭古道成为仙游乃至整个莆田市最具有人文底蕴的一条古道,但由于年代久远,缺乏保护,文字漫灭,辨识不清,让人莫衷一是,更有甚者,陈谠的“何岭”题刻、明嘉靖年间兴化府通判何晋五言诗的题刻已无从找寻,令人不胜嘘唏。

这时天色稍微放晴了些,此处的古道也较为平缓,可以在山林间轻快地穿行,于是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只见沿途藤萝杂草丛中不时闪出奇花异草,又见清流从林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令人惊喜不已。正当渐入佳境之时,又至一亭,说是亭,其实就是一座土地庙,还没上瓦,似乎仍在修葺中,看来古道并没有完全被人遗忘,于是心里便欣慰了些。

稍事歇息后,又走了约一顿饭工夫,拐过一道弯,转入一山坳中,望见古道尽头有一亭一关隘,遮映在蓊蔚洇润的林木间。此关隘便是何岭关,青石垒砌而成的何岭关原为城楼式建筑,但城堞及望楼已毁损,只剩关门及部分墙垣。何岭关虽已倾颓朽败,但占据着岭巅要津之道,望之仍有嵯峨气势,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穿亭而过至关门下,仔细端详着这座关隘,关门用齐整的大青石砌成,厚实坚固,关门上嵌着一石匾,匾上大书“何岭关”三字,苍劲有力,为清咸丰五年仙游知事张铨庆所书,城垣则用就地取材的青石堆砌垒成,所用的青石没有经过刻意的加工,依形嵌砌,犬牙交错,粗犷凝重,关门及城垣上苔藓斑驳,藤蔓杂生,垂楣绕拱,萦绕盘砌,山风拂过,飒飒作响,在断垣残壁间徜徉流连,目之所触,惟有地上光滑的青石、墙边的杂草、湿润的石墙、垂下的藤蔓,满眼寂寥落寞,昔日古道的繁华早已成为尘封的往事。

出了何岭关,眼前是一处平旷的田地,再往前穿过一片竹林就到了何岭街,此时已是晌午时分,天色仍然阴郁。临去,回望刚翻越过的何岭,却见几团白色云雾不知从何处涌出,在山林间四处游荡,不一会儿竟弥漫开来,遮去了一大半何岭,看得我目瞪口呆,竟起隔世之感,仿佛一个幽眇的梦刚刚消逝。

昔时,何氏九兄弟取道何岭前往九鲤湖,最终羽化登仙,让后人羡慕不已,北宋名臣蔡襄游九鲤湖过何岭时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何岭巍峨欲插天,回头人与白云连。桃花不点寻常路,从此依稀度九仙。”诗中蔡襄感慨何氏兄弟成仙后,何岭的桃花便不再为凡人指点登仙之道,亦隐约感伤人生的苦短。古人在哀叹人生苦短之余,感念一生惟有立德立功立言,方能经久不废,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在这条古道上,骚人墨客畅叙情怀,是为立言,善男信女捐资修道,是为立德,忠贞干臣功成名遂亦抒怀言志,是为立功,即使世事变故,曾经暄妍的古道日渐式微,湮没在斜枝杂草中,归于沉寂,仍然不废江河。于我而言,走了一趟何岭古道,或了却一番心愿,或找寻古人留下的鸿泥雪爪,或启封一段尘封往事,或抒怀一通思古幽情,但细究起来,一切如同我在俗世里庸碌地奔波一样,自以为走过一段沧桑的路,换来的不过是风尘仆仆,而岁月却不知不觉地爬过额头,瞻前顾后,云遮雾绕,来路已消逝无踪,前路仍是茫然幽眇。悸动恓惶中,竟依稀记得古人笔记里曾有这样一次对话,妻问曰:“终日为无益之事,竟何补哉?”夫答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咀嚼回味良久,心下似有所触,不禁莞尔一笑,一切便都释然了。(王晓)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