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探访林氏古民居
【发布日期:2019-06-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前往江口镇刘井村凤门巷的林氏古民居访古寻幽。在我心里,江口刘井村凤门巷林氏古民居就是一本厚重的古书,其厚重不仅在于建筑物用料之大气,更在于林氏铜铸胎掐丝珐琅传统工艺,保留着明代宫廷珐琅技艺的精髓,被业界誉为“南方景泰蓝”技艺。

“乔木盘根大,旖兰奕叶鲜”,“黄堂开国族,赤柱绍家声”,凤门巷林氏古民居楹联文字以及大厝的结构、布局、雕刻的意象等,无不寄寓着家族和睦融洽、吉祥如意和繁荣昌盛之美好希望,蕴含着商贾的辉煌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置身其中,仿佛还能听闻到“仁、义、礼、智、信”的私塾齐整声响……

说起凤门巷林氏古民居(即至今有230多年历史的“百廿间”),村里的老人们都耳熟能详。现场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林氏大厝共有120个房间,俗称“百廿间”,它由富商林植亭在明代监军给事中林嵋故居的基础上,扩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前后历时十三年建成。林嵋是崇祯十六年的进士。清顺治二年(1645),兴化城被清军攻破,林嵋部分族人为避兵灾,从江口通应港乘船漂泊重洋,远渡印尼谋生。林氏家族在印尼从事商贸和工艺行业,后来从印尼回归故居,一直从事工艺和商贸行业。江口林氏的“聚興号”,特别是族人林植亭,将本土桂圆干销至湖南湘潭及广东等地,生意十分红火,清乾隆年间富甲一方。之后,建造120间大厝,聚族而居,代代繁衍生息。

林氏大厝规模宏大,蕴含独特的莆仙建筑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内涵。走进林氏大厝,如同穿越了时光隧道,巷道沟通相连,又仿佛走进了一个迷宫,另有一种深切厚重感,气势之宏大,尽显清代古民居建筑古朴的厚重气息。显然,清代古民居主人是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的,建造房子时都非常重视房屋的建筑质量,选取上等建筑材料,梁和柱都用上好木材,坚固、耐用、气派,柱皆为直径过尺的松木。铺设所用的条石也都是硕大无比的整块条石,穿梭其中,能感受到其底蕴之深厚。熟悉的大门坦,熟悉的大厝间的小巷,处处溢出一种大厝之静美。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林氏大厝坐西南朝东北,为五进合院式建筑,大厝的建造和总体布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中轴线为五进五大厅。古厝一般若呈“口”字形的为一进,“日”字形为二进,“目”字形为三进……古厝愈深愈不得窥其堂奥。大厝两边各有护厝及重护厝,重护厝外左边有书亭,供子弟读书之用,右边建祠堂。建筑设计极有特色,又颇具匠心。天井,便于透光透风,也便于排水,不仅注重外部造型装饰,更注重实用性。无论雨水还是其他用水,排水暗沟都能保持流通,始终没有污物沉积,在排污、排水方面显然是比较出色的。

隔着一扇扇格窗,仿佛窥见历史的烟云,处处散发着神秘的气息,无不蕴含着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神秘的气息与祠堂紧密相连着。在这里,我似乎触摸到了厚实而真切的历史肌肤,触摸到了林氏聚族而居的烟火气息。

探访林氏大厝,又如浏览一部古典的线装书,那淡淡的墨香会悠然沁入你的心灵。故人已去,但是文化气息一直都潜在。

江口刘井村凤门巷林氏大厝内传承有景泰蓝工艺,保留着明代宫廷珐琅技艺的精髓,御用的铜铸胎掐丝珐琅技艺,留下一个传奇故事。据悉,铜铸胎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是我国最具民族性传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术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和繁多的品种造型。这一技艺足以让原本厚重的林氏古厝,越加闪着熠熠的光彩。

北京是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重要的产地,也正因此,世人皆知北京景泰蓝,而不知莆田景泰蓝。殊不知景泰蓝在莆田民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明朝末年,清兵入关,莆田籍重臣朱继祚、林楣、林兰友等人率众抗清。族人林嵋在兴化城陷之前,事先安排明皇室家眷和御用工匠在江口刘井村林氏“百廿间”大厝内寓居。后兵败明亡,皇室御工就留在江口林氏铸铜作坊里,重新开始制作景泰蓝,珐琅工艺开始了北艺南传、北工南作的历史。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使莆田林氏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能够与北京的珐琅工艺媲美,林氏的第三代传人林学本曾于19403月北上求艺,拜北京梁大勇大师为师,深造珐琅技艺。于是,莆田林氏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融合有明朝、清朝两代之精华,珐琅工艺日臻完美。在铜胎型上将扁薄而匀称的铜丝掐成纹样轮廓线黏合上去,经焊接组成团,精湛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林氏作为名门望族,明末族人林楣收留南下避难的明朝皇室人员及随迁御工,一个善举,回报以一个传世珐琅技艺,明代宫廷御用珐琅技艺得以保存延续。历史就是这么微妙巧合,继而与清代的珐琅技艺衔接起来,传统独门技艺得以传承,继而不断发扬光大。这是林氏工艺的独特地方,保存着先人的智慧精华。伟哉,文脉传承不断,传统技艺永世流芳。

据悉,目前,林辉是莆田林氏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非遗的第五代传承人,他的小儿子是第六代传承人。珐琅器的金属主要是铜,此外还有少量的用金、银作胎型的。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在掐好的铜丝纹样轮廓内填充珐琅釉料,经烧结而成。品种繁多,以铸胎、鎏金、重器、人物造像等特点,与北京珐琅工艺形成了区分标志。2017年初,莆田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列入了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据悉,林氏铜铸胎手工掐丝珐琅工艺是在原始的制造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结合莆田当地特色人物造型与精湛的铸铜工艺,于是便有了如今独具特色的林氏铜铸胎手工掐丝珐琅。鎏金护色是莆田景泰蓝工艺和北方景泰蓝工艺的一个主要区别特征,北方景泰蓝采用镀金护色,颜色比较艳丽,而鎏金的颜色相对比较古朴,使用的黄金也比镀金多。除了鎏金护色之外,莆田景泰蓝使用的是铜铸胎工艺,胎体较厚,而北方景泰蓝使用铜锻胎工艺,胎体较薄。“造型因为胎体的不同,北方景泰蓝善于制作器皿,南方景泰蓝则善于制作人物。”林辉说,莆田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在人物造像方面具有莆田特色,做工精细,意融于物。最后,林辉感叹道:“学艺难,守艺更难!”老手艺的传承难在坚守,坚守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守望古厝,守望文化,守望一份传承,守望一种精神。

古厝是一部岁月浸漶不了的乡愁记忆,是杳然于历史深处的文化遗存,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一种灵魂和境界。

林氏古厝是厚重的,承载有宫廷的传统技艺;林氏古厝是充满传奇的,牵连着南洋故事,延续着林氏族人打拼的历史过往;林氏古厝是古朴沉稳的,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充满着睿智和力量。林氏大院,林氏大厝,林氏技艺,林氏传承,是一张隽永的非遗文化名片。(蔡建财)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