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风雨亦可楼
【发布日期:2019-06-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罗西说,雨天,心情就到了宋代去,那里有宋词。这样的雨,去宋朝有些远,还是就近吧。

清朝,应有雨在等我。

最好是一座旧旧的楼,外表庄严,内饰秀美。楼上窗扉紧闭,蛛网尘封。楼内光线昏暗,木梯窄小破败。大门一开,光阴的味道扑鼻而来。一方天井青苔弥漫,细雨拍遍旧栏杆……恍惚间,我来了。一袭红莲裙,一把青油伞,从光阴的那头款款走出,浮动如影,欢喜深浓。

雨中的东石村静得恍如隔世,清新,安谧。“东石”,这个村名可是取自曹操的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大约如此。

土楼就在公路旁。站在雨中仰望,整座楼四四方方,固若金汤,有一种时空距离感,让人不知道从何处才能进入它的内里。赫然南墙的是四条粗大的白色长方形漆条,中衬一颗五角星,一看而知这土楼曾被用做工作组驻地。

再看那大门,全是青石打造,设计精巧,外框呈长方形,内框作拱洞门,可见建造是花了一定的功夫。梅雨斜打门楣上,越发幽绿光滑,透出岁月的沧桑。墙上一层无窗,二层和三层才有,也是青石制作。墙上除了石窗,还有几十个密密麻麻排列有序的枪眼,就像不肯瞑目的老灵魂时刻在瞭望什么……

打开陈年旧锁推门而进,一股霉味扑面过来。里面阴暗、逼仄,与想象无异。小雨淅沥淅沥,有的打在屋瓦上溅起点点水珠;有的直落下来,滋润着一方天地。天井上的青苔和杂草显得一派生机盎然,但那满眼的翠绿好像无言地诉说这里的空落冷清。天井中间坐落一口古井,泉水还在冒,但似老眼浑浊,再也映不出昔日的辉煌与热闹了。

楼高有三层,布局井然,全是土木结构。栏杆是浅蓝的,明显是后期上漆的,使这座颓败的土楼有了一点颜色,就像年老色衰的红颜上了一道朱粉。与之对峙,蓦然就想起李后主的这句诗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面对这样的场景,心头竟有点伤感起来。这座楼有三百多年了,如果不好好保护不知还能在这里屹立多久?

二楼的光线不再那么幽暗,大约是四周石窗采光的缘故。楼上空荡荡的,无杂物堆放,四边各辟设一厅二房,这种房屋的格局不同于莆仙传统民居特点。在二屋西北房间墙壁上记载着一段文字,说是这座土楼是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郑珠甫为抗御强盗,保护百姓财产安全,历经三年,共花费了五万多纹银。可见主人也是土豪一个,为了建造这座土楼花了不少财力和物力。

在楼上来来回回走了一圈,看看那一个个内大外小的枪眼,摸摸那一堵堵坚固厚实的墙体,感叹造物主的不凡。墙体大约厚48厘米,是用红土、沙石、糯米等按比例混合而成。这样的墙体,风雨不进,子弹难袭,躲在小楼里安全系数可高了。若是匪寇来了,只要把枪架在枪眼上瞄准射击,任凭他们怎么个刀枪不入,不敢轻易靠近一步。

三楼的格局又不一样了,地板厚实,回廊通透空旷,可通马车。站在回廊之上,细数有木柱子72根,每根直径约30厘米。四周壁上满是当年工作组的工作痕迹:妇联红旗台啦、生产红旗台啦、青年红旗台……真是无所不有。

在回廊上款款走动,如同与时空做一回清谈。小雨淅沥淅沥,落在天井,感觉回到清朝一般。“唯有细雨愿为客,淅淅沥沥落中庭”(西沉)。世间的清朗风月,如同一种静默的昭示,原来不是在梦里,有时不知不觉就在眼前遇见了。

下楼,又在门外踯躅,才发觉那青石大门是整个土楼的灵魂所在。精美的门额上镶着一道美丽的石纹,如同一幅极致的书法悬挂在上。那上面的颜楷与行草错落有致,虚实相生,远看精致宁静,近看秀气端庄;再看那落款章,真是立体生动,宛若天工,顿觉主人好有情怀!一座楼之所以留存现在,不但是因它的坚不可摧,更是因诸多的文化内涵之所在。

此楼名为“亦可”。亦可楼,当与共。可文;亦可武;可风,亦可雨;可寄兴,亦可凭吊……余味袅袅,无所不可。(听雪)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