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大力推进莆田鞋业的智能制造
【发布日期:2019-06-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编者按】制鞋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莆田鞋业经历40年发展,积淀了世界一流的制鞋经验,积累了较为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资源。但随着外部市场冲击、材料成本上涨、消费需求升级、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莆田鞋业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今年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致公党莆田市委会作《大力推进莆田鞋业的智能制造》的书面发言,针对莆田鞋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建议。


莆田市制鞋业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5.4%,莆田现有鞋企4000多家,约50万人在从事鞋业相关工作,每年莆田生产的运动鞋数亿双,2017年的产值高达人民币813亿元,其中有63家鞋业企业纳税超500万元。

致公党莆田市委会认为,世界品牌代工造就了莆田鞋业的崛起,但如今外部市场冲击、材料成本上涨、消费需求升级、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把莆田鞋业推到了一个急需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目前鞋业遇到的主要问题有缺工和用工成本增加、制鞋业的竞争力下降、制鞋生产的技术和工艺急需提升、制鞋的有机废气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以及共性的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进展缓慢等。

为此,致公党市委提出建议:以智能制造来提高莆田鞋业的产品质量。首先应该承认经历了长期的名牌鞋的代工,莆田鞋业的工艺是有考究的,也积累了丰富的制鞋经验,但是从批量的意义上来讲,现有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不可靠的,质量靠人工把控,工人的涂胶会不均匀,工人的操作会有误差,工人的视觉会有疲劳,而要真正意义上实现质量保证体系,就要采用智能制造,用机器人来打磨,用机器人来涂胶,用机器人来贴合,用机器视觉来检查质量,这是提高制鞋质量的必由之路。

以智能制造来提高莆田鞋业的竞争力。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后,如何保持制鞋业在本地的竞争优势,保持制鞋业不向东南亚、南亚迁徙,只有通过智能制造来化解这个问题,来提高莆田鞋业的竞争力。一条智能制鞋生产线可以减少工人80%,一个涂胶机器人涂覆一双鞋子时间可以压缩到8秒,智能制造可以大幅度提高莆田鞋业的竞争力。  

建立制鞋智能制造研究院。泉州的“数控一代”在提升泉州的产业水平上取得了耀眼的成绩,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海西装备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入驻泉州,大大推进了泉州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我们要学习泉州的经验,大力实施“引智兴莆”工程,为莆田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动能。目前虽然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大院大所尚未入驻莆田,但面对鞋业这个千亿产业,仍然急需成立一个“制鞋智能制造研究院”,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产业的呼唤。现在制鞋业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如同赛跑,如果我们的产品质量、制造成本、销售平台没有跟上,根据“虹吸效应”的原理,我们就会“被虹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再来研究技术创新、技术引领都为时已晚,在技术竞争的时代,在资源禀赋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不可能再有什么“后发优势”。

整合碎片化资源,打造智能制造区域优势。智能制造当代工业潮流,许多企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例如华峰集团与东华大学的“高校+企业+机构”合作模式,组建由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参与的研发机构;华峰集团引进广东意利的智能产线,组织鞋机装备研发机构;莆田双驰实业品牌鞋业的“个性化定制”,顾客只需花几秒时间测量3D脚型数据,不到半小时,顾客即可穿上“量脚定制”的鞋子。虽然有许多这样的智能制造的企业个案,但是这些企业的资源显得碎片化,整个行业的资源融通的脉络没有打通。要打造智能制造的区域优势,就要政府来组织协调和决策,将共性的技术收集归纳,交由建议成立的制鞋智能研究院或引进的第三方的研究机构来研究,将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域内的各个企业,对于已经拥有某项技术或专利的企业,建议由政府出面协调,在企业愿意的情况下,由行业来购买企业的知识产权,将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成行业的技术优势,从而将碎片化的资源整合,打造智能制造区域优势。

发挥本地高校的作用,加快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本地高校都是市管高校,要向本地高校交任务、压担子,使得本地高校在区域经济建设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促进本地高校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中多出科研成果。智能制造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跟踪和捕捉经常会显得滞后,本地高校要加速一系列前沿技术的中试,例如:镂空鞋底的3D打印技术,要将“增材制造”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又例如:用鞋面的飞织技术来简化制鞋工艺,用智能针车技术来实现机器换工和提质增效,制鞋的整线实现智能制造,在各个环节使用上机器人。在制程的智能化的同时,本地高校还要研究产品本身的智能化,例如:儿童防丢鞋、老人定位鞋、智能跑步鞋等一系列智能化,又例如:高寒地区的无线加热鞋。要做好本地高校和“众协联鞋业供应链服务平台”的对接,使得技术供给也成为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时报记者)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