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家乡的瓦
【发布日期:2019-07-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施金冷


我的家乡在荔城区西天尾镇碗洋村。村名古时候叫碗窑,后改名为碗洋。碗洋,顾名思义,就是碗的海洋,也就是盛产碗的地方。不过,不知从何时起,又改生产砖瓦了。

瓦是砖瓦厂烧制出来的。工人从田中取泥,摔坯,割泥——用铁丝割泥,割出一块砖,割出一片瓦,再层层叠叠摞进窑子里烧。几天几夜,火让砖成了砖,让瓦成了瓦。

砖瓦工人真是辛苦。我每次放学经过,远远看去,他们就像一个个泥人,不过,忙得不亦乐乎。

记得是在20世纪70年代,家里盖起了土石混合(即下半部是石头上半部为土坯)的四厢房。到了封顶的时候,屋顶就是用砖瓦铺成的。

1976年秋,母亲眼看着家里的四厢房建至快封顶的时候,就提前与村砖瓦厂联系购买砖瓦材料的事。之后,便招呼全家老小,利用傍晚,挑上箩筐、簸箕,到村砖瓦厂挑砖瓦,大人一般都用箩筐挑,小孩一般用簸箕挑,一连挑了几个来回,终于备足了用于盖屋顶所需要的砖瓦材料。

说到用砖瓦铺成的屋顶如今已不多见了,而在我童年时经常遇到,杉木做成的檩子成梯字型横跨在墙顶两端已挖好的凹槽处,细密的椽条又竖着钉在了檩子上,然后,一片片瓦便从上到下依次排着队,肩并肩,手拉手,重叠着从屋脊一直排布到屋檐。单独的瓦片,只是最为简单的几何造型,并不起眼,然而因为群体的构成而造就了奇迹,创造了辉煌,仰放则为谷,反覆而成峰,峰谷相连,山意起伏。这样的屋顶,呼应着远处的山林,近处的树影,也呼应着鸟的翅膀,风的足迹。

这不,一幢新房子,一旦瓦铺好了以后,那砖瓦之下,顺着椽两端的槽口空隙地,便是鸟儿筑窝的爱巢了。

风也在瓦隙间掠过,有如带笛行走,发出“呼呼”的声音,每逢台风来临,更是“呼呼”直响,乡村的小孩,有的听了以后还有些生怕呢。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了秋天,每次回去都能看见那么多完整的夯土墙与黄泥屋,当然,也有黄泥屋的屋顶,就是成片的瓦。秋意真浓呀,在乡村,村民们把秋天丰收的大豆用稻草扎好用竹竿横着挂成一排排,搁在这样的瓦背上晾晒,别有一番风景。秋天的阳光打下来,整座村庄都是丰收的景象。

那样成片的瓦屋顶,真是弥足珍贵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朴素的民宅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大多被水泥钢筋的建筑房屋取而代之。这些房子都凝聚着村民们的生活智慧,也收集着每一户人家的悲喜日常。而今大多数人已经搬离,有的进了城,有的搬进了镇里,还有的乘着“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的东风建造新房,但是这些瓦房子作为老祖宗的宝贵遗产保存着,还存在着,那些逝去的旧日时光也依然还在。

现在没有这样简陋的砖瓦厂了。如果砖瓦需要更换,也几乎买不到了。那些趁天晴时上屋顶翻瓦捡漏的人,常常一边捡漏,一边叹气。

我行走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上,遇见那些白墙黑瓦的老房子时,真想去问一问,他们的瓦是从哪里买的,还能买得到吗?我想应该是不容易买到了。

最近,我在城里县巷还看到泥水匠们正用旧瓦片在修复莆田宋城呢。莆田宋城老街区,依稀保留着当年的历史风貌,拥有最中心也最久远的莆田老城记忆。前不久,适逢莆田元宵尾声,莆阳宋城街区元宵庙会在荔城巷陌交错的古街区隆重举行,重现昔日宋城的繁荣景象。赏非遗,品民俗,体验传统手工技艺,尝遍莆仙特色小吃……人们一日之间穿越千年,回到宋城,回到了旧瓦房,那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啊。

你说,为什么在都市里建筑师们要用残砖断瓦搭建起一座座思乡的房子呢?那哪里只是建筑,那真是一个世界呀。那是一个远方的世界,是精神的远方。那一片片的瓦,翻过来,两边卷卷的,不是可以盛下家乡许许多多的乡愁吗?

面对这样的一堵堵墙,我想城市的记忆与历史,一定会被这些残砖碎瓦给接续上,这不,莆田的宋城原貌恢复,那屋顶上的砖砖瓦瓦,不都作了最好的证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