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短文四则
【发布日期:2019-07-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朱谷忠


对照

 

一般说来,一位著名作家是不可能使创作与家庭、家务兼顾的,但写出名篇《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斯托夫人,却能在一生中孜孜不倦地进行写作、绘画、旅行、照顾丈夫和女儿,同时兼做家具装饰师。她的来访朋友曾描写过她脸上显露出劳务过度的阴影,但她身上却常常洋溢着一如既往的待人热情。她的女儿们则强调:谆谆善诱是她们母亲的另一特点,斯托夫人常常一边为她们烧汤和煮咖啡,一边和她们讨论国家大事及待人接物的方式,对她们讲述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并问她们:“你们觉得怎样?”

显然,斯托夫人的写作天才和所作所为,是赢得人们真切爱戴她的原因,但她不趋时,不趋势,也不以名人自居的个人品质,更是为后人所钦佩和推崇。想到眼下一些人对于利禄声名的露骨追逐,以及与吹牛相差无几的自我标榜,在21世纪的这个时间段,对照斯托夫人的一生,不知为何,颇觉有一点耐人思索之处。

 

 

效果 


一部作品还未与读者见面,一些媒介就开始大力推介,这种现象并不鲜见。

问题是,若是只为书做广告,那倒也罢了,但广告词须得实事求是才对;若旁若无人,胡吹胡擂,还标榜这是什么“酝酿多年的精心之作”,是令人惊喜的“重磅来袭”,到头来偏偏只是一部平庸之作,那就有宣传上的欺诈嫌疑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往往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让人反感,讨人厌烦。

 

愿望

 

有一个写作者说:“我的愿望是将来有一天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还有一个写作者说:“能写的时候多写一点,写得好一点,让每篇文章都是跳起来去摘下的果实,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这两位写作者,一个是务虚,其勇气可嘉;一个务实,让人容易找到同感。我觉得,还应点赞的是,他们都说了实话。

 

 

润笔

 

古代人用毛笔写字,使用之前,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容易吸收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这个动作就叫“润笔”。后来,“润笔”被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是稿费的笼统称谓。

但古代对“润笔”的权利和应兑现什么没有统一规定过,可以给,可以不给。一部《诗经》,乃千古绝唱,但有谁给作者和编者“润”过“笔”呢?唐代诗人层出不穷,著作等身,又有谁收过版税和再版稿酬呢?可见那些时候还没有把脑力劳动真正当作一回事。但也不是都没有“润笔”,有时候,数目高得惊人!例如有一个叫黄甫堤的人,替别人作了一篇三千字的碑文,就收下九千匹绢绸。还有一个叫文殊的老和尚,为山庄的一个土财主写了一副对联,得了五百两白银。而那个大名鼎鼎的司马相如做完那篇《长门赋》,竟得了一百斤黄金。但就润笔总收入来说,要算唐朝李邕所得最多。《旧唐书》记载,李邕尤长碑颂,“受纳馈遣,以至百万”。

至于对“润笔”的追求和想法,历代人中也各有各的不同。可以肯定的是,举凡对文化、文学、历史有抱负的人,是从不看重稿费的。司马迁作《史记》,可曾想得过一文钱?岳飞写《满江红》,哪会去计算篇幅?“文章千古事,得失存心知”,正是历代文豪,以不可思议的天才和想象力,淡泊名利,发愤耕耘,为历代的文化、文学宝库,增添了无数启迪后人的灿烂的明珠。一句话,文人虽食烟火,但具体对待“润笔”,胸怀阔大者古今历历可见。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传以后世,分文不取;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时不时将稿费用以捐助青年作家的写作、出书和生活。还有著名作家巴金、冰心、孙犁等人,为公共事业一次性捐款都在万元以上。文化、文学、文艺领域中,此类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