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涵三秋菊香三径 崇一春梅绽一枝 ——记仙游榜头普光书院
【发布日期:2019-07-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从仙游至榜头一直走来,两旁的红木家具展厅各具特色,尽显古风,康庄大道,一路宽阔。这里,果然是富庶之乡,是“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都中之都”。在下明村路口拐进紫洋村道,就进入了安详平和的乡村田园风光。四季的稻田,该绿时翠绿,该黄时丰收。菜畦边,豌豆架丝瓜架,陈列井然,端的是岁月静好。每个乡村,都有它的气质,它的精神支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信仰也养一方人。

沿着村道走不多远,到了下柳乾,一座气派非凡的建筑物便映入眼帘。它背依巍峨矗立的塔山,面向富饶美丽的东乡平原,这便是普光书院了。书院坐北朝南,正堂三进三座,呈凹字形,雄伟庄严。书院随处可见浮雕,雕工精细;花木茏葱,欣欣向荣。如今,书院占地面积3600多平方米,建筑2400多平方米,计960间。

普光书院的前身为明代林龙江先生倡建救济贫困的义仓之一“莆仓”,创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初建三一教祠时,定名为普光祠,由三一教门徒冯一、冯二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在莆仙两地的三一教信众眼中,普光书院自有其独特地位,它比林龙江先生家乡所在地的东山祖祠建得更早,是仙游县最早兴建的一座三一教祠,也是影响较为深远的一座三一教祠。据统计,由此分灵的祠就达300多座,现有联系的三一教祠有126座。今日莆阳大地,凡以“普”字开头命名的三一教书院,源头都在普光书院。

据载,林龙江先生青年时代就曾到景色绝佳的莆仓读书。三十多岁后,他舍弃功名之念,创立三一教,首先到莆仓讲道传教,传授心法,治病救人,受到百姓的爱戴,这里成为三一教传道的一个根据地。当时的普光书院,前院是先生讲学授道之所,后院是安放各种赈灾物资的仓库。

林龙江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林富与王阳明过往甚密,曾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使,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副部长。先生家境殷实,世代行善,其父临终遗言便是退还穷苦农民千金债券。先生十三岁时,每出必袖金以济分期,其母欲责,则答曰:“捐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时值王朝阶级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劳苦百姓众多。万历年间,莆仙两次遭遇饥荒,先生在莆仓、龙坡等义仓,开库济赈,共捐银2万多两、稻谷100多石。明朝时,倭寇来袭,围城屠戮,疫病倭患交逼,尸横遍野。先生鬻田献银,毁家纾难,赈民救灾,收埋尸骨共计三万余身。他的义举,既避免了瘟疫横行,又使逝者入土为安,老百姓十分感激,极为敬仰。先生行善施德,巨富家产为之一空,远近颂德,万历甲申年起,就有人建祠奉祀。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七月,林龙江将莆仓改建为专门传教讲学的“三一教祠”,这是林龙江先生在世时仙游县唯一的一座三一教祠。落成之日,时年七十九岁的林龙江先生带领高徒卢文辉莅临开光庆典。当日正逢重阳节日子夜,门徒请教林龙江先生如何为祠命名,林龙江先生未曾明言,而是以一副隐语对联示意,联曰:“大明三教参三极,重阳一晃去一天。”门徒心领神会,即取名“普光祠”,群众不解其意。门徒答释道——林先生这副对联,亦庄亦谐,博大精深。上联中“大明”既指明朝,又含“普照”之意。“大明”二字是以“日、月”之“大”,颂扬儒道释,言其教义能普照天人三极。下联中“重阳”暗指二日并立,进一步指明“普”字,“一晃去一天”即排除“一日”,“晃”字去“日”即为“光”字,整个下联又言光阴似箭,含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众人闻听皆称道。

普光书院主殿林龙江塑像身边的两位侍者,即是林龙江先生在仙游发展的第一批门徒冯一、冯二兄弟,是普光书院的创始人。教主林兆恩收冯一、冯二兄弟为门人时,分别赐号“金齿临”“玉齿临”。按照三一教的说法,“金齿临”“玉齿临”指的是品质好、口才好、谈吐文雅的冯一、冯二兄弟光临三一教之门。深层寓意则是,具有“金齿、玉齿特色的临卦心性的人物”。临卦是六十四卦中数一数二的吉祥之卦,它是由兑卦和坤卦复合而成的。兑卦的卦象是泽,指滋润万物,活泼有灵性,指能言说,善于讲习,教思。坤卦在八卦中的性质是顺,柔顺,卦象是厚德、方正、光大。以临卦的属性给门人命名,是对门人的高度赞誉和信任。

据传,林龙江先生在莆仓讲学传道之时。当地有两个少年兄弟也前往恭听先生教诲。他们耳无旁听,目无旁视,专心铭记,还主动为先生煮茶扫地。

先生问知这哥儿俩的姓名为冯一、冯二后,突发灵感,心想:“冯从马为午,隐夏午之义,一加二成三,合三教之数。莫非天遣此二子助吾传三教道脉乎?”于是有意要收他们为弟子。但先生乃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智者,怎肯单凭外表轻率收徒?有一天,先生命人送给冯氏兄弟的母亲一袋救济粮,特意把十两银子藏在里面。先生以十金(十两银子)作为道德考题有两种含义:如果冯氏兄弟贪得非分之财,便是“食(十)金”忘义,如果他们守本分,不贪苟得之利,便是“拾(十)金”不昧。先生出了这道考验题目以后,就在居室拭目以待。

过了一会儿,冯一、冯二兄弟双手各奉五两银子来见先生,禀告在救济粮中发现了这十两银子,不敢妄取,全部呈送先生处理。先生感到冯氏兄弟忠厚诚实,不贪身外之物,实在难能可贵,高兴地唱一短偈道:“勿起邪心,勿为邪事。拾(十)金不昧,堪作弟子。”当即决心收纳冯一、冯二为门人。

这兄弟两人果然也不辜负先生的教诲和器重,在漫长的三十个春夏秋冬中,勤苦修持,积极传道,热心公益事业。门人问:“莆仓这个名称怎么样?”冯一答:“莆仓好!莆仓莆仓,普济苍生。泽被百姓,功在先生。”有人问冯一对于由莆仓改建的普光祠有什么祝愿。冯一说:“普天同瞻仰,光华照千秋。”某人身体衰弱,到普光祠向冯二求良药。冯二说:“既来普光,必有良方。普济众生,光照大地。生地煮粥,康复身体。原来兄弟俩是利用词语离合的方法来祝颂普光祠的。

又有香客问:“请问,先生计谋如何?”冯一:“先生有三十六计。”香客:“何以知之?”冯一:“先生姓林,林字左十八,右十八,合计三十六。”冯二:“其实先生何止三十六计,他千方百计把爱国爱民之心付诸实践。为了抵抗倭寇侵犯,他提出了许多谋略;为了传教,他拟订了许多措施;为了实施义行、善举,他想出来许多办法。先生的确足智多谋。”

冯一、冯二成为先生的得力助手,并被托以重任,后人有诗赞曰:“夏午慧眼识二马(冯),十金佳话传至今。普施教义赖冯氏,光前裕后孚民心。”

普光书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据史料记载:自明嘉靖三十年(1551)起,林龙江先生陆续到各地讲学传教,并运用“艮背法”为群众治病。林龙江先生在下明柳乾建起三座义仓,中、后两座为廒仓储备,两旁两座对称,三进两厢护厝,为林龙江住房及讲学道场,此为普光书院前身。

清末,普光书院重修,并扩建了涵三轩,门徒们又开始公开研习三一教经典,修持艮背心法,并向外分灵,民国十年,又重修。书院有两口清代“龙井”,对称分布在主殿后方,井栏上分别有阴刻阳刻的花卉图案,摇曳多姿,望之不俗。

1965年,普光书院拆除一空,1979年新建的普光书院,忠于原址,在旧地基上,按原有格式规模,重建新宇,焕然一新,规模更大。主殿下厅为天地坛,天井之中的石麒麟乃旧祠原物,端庄古朴,默默见证着书院的古今变迁,见证社会的文明进步。

普光书院中的涵三轩,为长方形封闭式结构,现作为陈列室,介绍林龙江先生的生平事迹。现存资料十分丰富,如《夏午要旨》《林子简要年谱》《莆田东山祖祠》《普光书院》等,图文并茂,可供专家学者研究用。陈列室正中悬挂有林龙江先生画像,两边为惠安诗社社长柳影中撰写的“道冠天人开夏午,教通今古启苍生”以及林天宾撰写的“普照中天开夏午,光临大地乐春风”书法对联,还有书法家林井心和画家朱成淦的“佛”与“普光”佛僧像画等。辛亥革命前后,莆邑名流多在普光书院留下墨宝,如江春霖、张琴、游观澜、郑田龙、方正、郑观成等。1923年,国画大师李耕曾为书院创作了大量壁画,如《十殿阎王图》10幅,每幅画高约2米,宽约1米,画面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还有《二十四孝图》,每幅画作高0.5米,宽0.4米,画面淡彩重墨,风貌各异,堪称精品;另有《十八罗汉图》及《麻姑晋酒》横幅国画等,可惜,均在动荡中毁灭,令人嘘唏。现有的壁画,亦乃当代名家周秀廷等人所作,琳琅满目,堪供鉴赏。

普光书院,以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各地信众前来观光旅游、进香谒拜、研究学术。1996年秋,台湾籍诗人张承璜挥毫写下七律《普光书院颂》:

三教正宗度世师,莆仓改建普光祠。

涵三秋菊香三径,崇一春梅绽一枝。

宜向菩提参善果,更从般若植灵思。

成渠来自涓涓水,添瓦加砖共勒碑。(卢惠姗)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