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古邑新韵兴山行
【发布日期:2019-07-3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吴尚青

 

日前,我们一行赴游洋镇兴山村采风。

这是第二次来兴山村。第一次是应阿坤之邀,与仙游作协几位成员一起前往。阿坤全名林文坤,是土生土长的兴山村人,他言谈举止间流露出浓浓的乡土情结,缱绻之心,令人动容。

在主题为“聚焦游洋生态文化,振兴乡村旅游经济”的采风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于人头攒动的采风队伍中,看到阿坤忙碌的身影。打过招呼,我们就分散到各个生态文化景点各自寻找亮点。

在竹林文化园观摩民间艺人活竹削青的绝技;游览美林村落自然景观;瞻仰中共仙游上宫第一支部遗址,缅怀革命先烈;拜谒大气磅礴的吴妈祖宫和高耸入云的吴妈铜像。感怀先烈事迹和吴妈圣德,文人雅士即兴吟诗作对,书画家们现场挥毫泼墨,采风活动气氛活跃温馨。

兜兜转转,走走停停,与阿坤又不期而遇,一番乡土简介后,阿坤带领我们去观瞻山头集体厝。

山头集体厝?这会是怎样的房子,又会深藏怎样的故事?

阿坤的车子带着我们殷殷的期盼,停在一栋外表陈旧的老房前。房子建在山丘的缓坡上,可360°无障碍观景,有着很棒的视野。四周山丘桑竹环绕,花草树木茂盛,满眼的苍翠烂然,是难得的清幽之地。好一幅田园风光图。

从中轴线的大门拾步进去,地上的青苔墨绿光滑,闪烁着往昔岁月的光芒迎接我们。“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足见此屋的年岁,也提示它曾经的荣光和辉煌一去不复还了。

原来,这是一座土木结构的四角土楼,占地6000多平方米,为传统的居中对称结构,显示出统一又有主次的建筑美学风格。迎面的主楼为东西向,南北两侧为护厝,是一座呈“口”字形封闭式“连体屋”。一层、二层有回廊连接,沿着回廊绕一周约有三百米,环环相通,户户相连,拥有极好的采光和视野。合围于土楼内的矩形院落,建构出一片宽阔的开放式活动休闲空间,富有浓郁的乡村庭院气息。这样的布局,有着严谨的秩序感和和谐融洽的美感,可以更好地利用空间资源,打破以平面为基底的用地模式,通过立体混合形式的搭配,形成回廊通渠。

站在回廊上,白天,伸手就能逮住大把阳光和云彩,院内光景一览无余,有童叟嬉戏,有鸡鸭刨食,有花草丛生。夜晚,与乡邻家人品茶饮酒,猜拳下棋,促膝闲谈,俯可瞰烛火暗香,仰可望月升中天,人生漫旅,静享流年,不亦乐乎。

厅堂位于主楼居中的位置,陈列着当年生产队用于劳动生产的石磨、石舂、蓑衣、竹耙、鼓风机等农具,最显眼的是依墙摆放的一整排方形木制谷仓,气势恢宏,记录下当年仓满粮丰的集体化生产收获的历史场面。

土楼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兴山村村民集资建造的。楼高两层,布局井然,屋檐斗拱雕刻着燕雀等花鸟图案,透出古朴清幽的韵味。匠人们的独具匠心,给了土楼一种温润良善的气质。然而,历经数十年的风吹雨打,墙体可见些许裂痕,墙面斑驳,有些楼板已经磨损翘起,留下岁月沧桑的痕迹。走在蹬蹬作响的楼板上,听每一块楼板述说往日的精彩,轻扣蒙尘的窗格,时光的跫音隐约可闻。每一块楼板都是有生命的,每一扇窗扉也是有故事的。在回廊上来回绕了一圈,我的脚步只敢轻些,再轻些,唯恐一不小心误入光阴的深处,惊醒它坚守岁月的美梦。谁能说得清我们在追寻激情、梦想的同时,身后失落了什么。土楼,曾用它坚毅的身躯和坚实的臂弯呵护着一方村民繁衍生息,愿此去经年,安然无恙。

走到回廊尽头的一间小屋,阿坤驻足告诉我们,那是他曾经居住和寒窗苦读的地方。打开陈年旧锁,尘封的岁月扑面而来,屋内逼仄,但井然有序。门边有一窄小木梯,通向上面的小阁楼,真是别有洞天,活脱脱就是现代版的挑高层户型的小套间。靠墙摆放的一张竹床分外醒目。整张床每个构件都是竹制,采用榫卯结构,保存良好,没有丝毫虫蛀迹象。床沿刻有花鸟竹雕图案,玲珑通透,栩栩如生,仍清晰可见。竹床简直就是一件精致的竹雕艺术品。苏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在此印证了即使身处深山又物质匮乏的读书人,依然有着风雅高洁的情怀。屋内有一朝南的窗户,窗扉紧闭,轻轻打开木窗向外远眺,远处山岚苍翠,密密挤挤、蓊蓊郁郁的树木,自然天成,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小屋东面有一扇门,直通外面的走廊,门扇打开的一刹那,大有开门见山的豁然开朗之感,山丘上一大片的绿树杂草,先染绿我的眸,又染绿我的心。绵延的绿由近及远,伸向大山深处。那会是一座怎样的山,又会蕴藏怎样的人杰地灵?此情此景,引我遐思。

离开阿坤的“绿筠轩”,回廊另一尽头拐角处,住着92岁的林文栋老先生,他儒雅的气质和矍铄的神情牵引着我们的目光。原来他是位退休老教师,也曾是兴泰诗社德高望重的社长,回乡居住于此已有30余载。那是一间简陋的斗室,只摆放几张方桌与条凳,供他读书写字,著书立说。环顾四壁,古旧的灰墙上挂满了字画,其中两幅“吟怀忘俗累,梦笔纪家珍”“奋笔书新竹,张琴和古松”正是对他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为家乡热心宣扬古邑文化的写照。窗外,一缕花香幽芳。瓣瓣花语,是流年里不败的风景;片片葱茏,是心底里长出的深情;年年岁岁,在他不老的乡音里,一遍遍浅吟低唱着对土楼和乡土炙热的爱。

走出土楼,仍频频回望。迷醉于一座温情满怀的老房子。这天,不期然而遇的不只是一座土楼,一张竹床,一位鲐背之年的可敬老人,还有兴山村村民的劳动智慧,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们内心的淳厚乡情。

我倾听,我抚摸,我沉思,默默感受着那无言流淌的人文蕴藉。可否允我剪一段时光,择一隅憩养,聊抚我这个外乡人内心那缕隐隐约约的乡愁。

清晨,当土楼在洁净的清晓中醒来,旭日照在房顶上,灿烂温暖;夜晚,当土楼在昏黄的灯光下睡去,星光在头顶闪烁,四野静谧,月朗风清,这情景,定是一种享受,定会使人留恋,让人难以忘怀。

一座村庄,当山坳里升起炊烟的时候,它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名字,拥有了自己的血脉和肌理。兴山村,一座微小而不起眼的山村,它静静地蛰伏在大山的褶皱间,渐渐地显露出它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饱含人文历史的动感与柔韧,连接起来自山外原本陌生的我们,引我们到来,引我们憧憬。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