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仙游县:多举措保护林业生态环境
【发布日期:2019-08-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从仙游县林业局获悉,近年来,该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多举措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32%,蓄积量达715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199.8万亩;林业自然保护区(含自然保护小区)面积达34.86万亩;湿地保有量达5.3万亩……走进仙游,目之所触,鼻息所及,浑然净是绿色,芳菲不尽,花开如荼,生物多样,争妍斗艳。

为抓好生态绿化提质,该县扎实推进造林绿化暨“大造阔叶树 绿化全仙游”三年行动,改造桉树林、低效针叶林,提升花化彩化水平,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今年来全县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43448亩、封山育林28665亩,及完成森林抚育(幼林抚育)作业设计,将在年底前验收;完成桉树改造9070亩和低效针叶林等林分改造15071亩,及完成省重点饮用水源保护区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在办结林权证过户手续4110亩同时今年又已成功受理申请2000亩,赎买后计划改造阔叶树,其余部分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后通过补植、封山育林等营林措施,可有效提高赎买区位涵养水源的森林生态功能。同时全县禁止在木兰溪流域新造桉树,通过人工造林、林分修复、森林抚育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也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庞杂的工程,严厉打击涉林犯罪要像打拳击一样,必须要组合出拳,精准发力。”该县林业局局长邱金宇介绍说。地处木兰溪源头的仙游县林地面积200万亩,森林资源丰富,当地一些群众法律意识薄弱,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时有发生。为严厉打击各种涉林等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活动,该局突出抓紧抓实林地管理,切实加强生态保护执法检查,开展保护野生动物专项行动,组织基层林业干部、执法人员强化日常巡查,加强活立木市场的执法,全面收集毁林线索,对每一条线索都认真调查核实,对存在毁林行为的一律从严、从快查处,最大限度遏制毁林案件发生。目前共办理森林刑事案件6起、林政案件35起,有力地保护了全县生态安全。

同时,该县组织林业、政法等各系统干部深入到镇、村、重点林区、重点地段,开展森林防火、保护野生动植物、环境保护等宣传,强化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如该局与县检察院、县法院联合在木兰溪流域涉及的乡镇巡回开展以“关爱木兰溪,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各种宣传材料和宣传品,吸引大量村民、学生、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还组织度尾、榜头、赖店、大济等乡镇村民代表、涉林案件的20名社区纠正人员和森林公安全体民警在“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中共同旁听涉林案件公判,并在“生态社区修复服务基地”参加主题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造林绿化修复生态活动,取得较好的宣传和社会效果。

为抓好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构建功能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该县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天然林保护)以及河长管护工程(生态补偿机制),抓好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及废弃矿山“青山挂白”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促使生态环境、耕作条件、人畜饮水、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提升。目前,九鲤湖、菜溪岩、大蜚山等一重山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已被县林业局列入护林员日常巡查重点内容,且乡镇政府(管委会)、林业局加强跟踪督查,确保不发生大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

并对界定为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的森林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中央、省级财政下拨每亩21.75元的补偿金予以林权所有者补偿和管护补助,市、县财政每年也予以每亩1元的增加补偿,且补偿标准将随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增加。

森林康养产业是新型绿色发展产业。在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上,该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结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充分发挥森林景观的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城乡一体化、全域景区化、建设特色化”的思路,将森林旅游与森林康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鼓励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将一批森林公园示范点建设为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全县森林旅游的提升与发展。目前,大蜚山森林公园和溪口生态国有立场两个省级森林公园每年吸引游客数量超过23万多人,还有祥林山庄被授牌为省级森林人家,有效带动农户参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资金投入机制和利益连接体系,实现以绿化促美化、促增收。目前,该县将发展珍贵树种和林下经济作为生态工程和致富工程来抓,通过扶持政策吸引企业、种植大户、农民及林业专业合作社等参与林业建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农民多户连片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实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并鼓励农民利用四旁、荒地、旱地种植珍贵树种和铁皮石斛、金线莲等,引导林农走“不砍树照样能致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该县同时加强油杉、榕树、香樟、红豆杉、柳杉等古树名木管理和保护,切实保护好以风水林为主的乡村自然生态,重点对全县512株名木古树实行定位挂牌保护,做到了棵棵有人管,株株有档案,实现保护与管理无盲区,并挖掘具有乡村文化与森林文化内涵的产品,发展森林文化旅游,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陈国孟 郑凌生 李强)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