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纪念陈文龙的古迹文物(下)
【发布日期:2019-08-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文龙 像

 

 

 

 () 兴化府城隍庙

兴化府城隍庙坐落于莆田市荔城区梅园路,东临小西湖与“二忠祠”,西北接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旧区,南面对庙前路,是福建省目前保持明代古建筑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2001年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三年(1370),兴化知府盖天麟将原子城内西北角的军城城隍庙迁建于现址。明代和清代先后多次由地方府、县官员主持维修或扩建。原占地18亩,由照墙、外埕、内埕、大门、通道、仪门、月台、戏台、中门、风火门、镇壶楼、正殿、两庑、寝殿和“二忠祠”、节孝祠等组成。明洪武初皇帝朱元璋敕封宋末抗元志士、邑人陈瓒(1232-1277)为兴化府城隍庙主神,褒封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为福州城隍庙主神。

现建筑群仅存仪门、正殿、寝殿,占地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正殿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结构。殿的梁架斗拱基本保存明代的结构营造法式,斗和补间铺作存有宋代手法,仪门和寝殿仍然保持明末建筑风格。庙中尚保存“重修兴化府城隍庙碑”“重修二忠祠碑”和其他文物。莆田历代人民敬仰爱国爱乡的民族英雄陈文龙及其从叔陈瓒,兴化府城隍庙信众络绎不绝,香火缭绕。

附录:陈禅心诗词一首如下:

思佳客·缅怀宋代抗金名相陈俊卿、抗元名相陈文龙、抗元名将陈瓒爱国事迹

两抗元兵一抗金,中华圣地不容侵。祖孙尽是擎天柱,颍水家风万代钦。邦国事,古犹今,“忠贞亮直”济时心。伫看世界升平日,痛饮黄龙又放吟!()

注:玉湖陈氏先祖陈俊卿(1112-1186)为宋朝丞相,莆田阔口人,任人为贤,为政清廉,力主抗金,具有民族气节。其孙陈文龙官至南宋左相,与其从叔陈瓒共同率领官兵扶宋抗元,坚贞不屈,世称“民族英雄”、“二忠”。(陈禅心19901215日作于兴化府城隍庙)

() 荔城区古山村尚书祖庙

该庙位于莆田市荔城区古山村境内,原为创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玉湖陈氏丞相公房的陈氏宗祠。当时明太祖朱元璋敕封扶宋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庙主神”。清乾隆年间,清政府琉球国敕封使团曾将陈文龙作为“航海保护神”供奉以祈平安。事后,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福州府各地纷纷建庙奉祀,至今仍有阳岐、万寿、洋中、新亭等10座尚书庙。莆田古山村丞相公房的后裔也修建神祠奉祀陈文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神祠扩建为兴化尚书祖庙,由正殿和拜亭组成。正殿面阔3间,进深4间,为抬木梁穿斗的悬山顶结构,保存清代的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402平方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主殿供奉南宋参知政事、明代敕封为“福州府城隍庙主神”、清代敕封为“水部尚书”的忠肃文龙公,附祀兴化府城隍庙主神陈瓒、陈文龙之母福国夫人林氏。左厢供奉莆田玉湖陈氏历代先祖,为丞相公房宗祠。右厢原为镜心书院,现供奉“三一教主”林龙江先生、帝君等神祗。庙中尚保存有清代初坐式的陈文龙公石神像一尊、明代宣德年间铜炉和清代本庙木刻印玺等文物。祖庙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笔者一份心力,感到欣慰!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陈氏宗祠

江东陈氏宗祠座落于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梅妃街中段,左邻莆田市第十九中学校大门,为玉湖陈氏裔孙瞻峰公于明嘉靖年间开族此地后所建,原为平屋四目厅双座厝。199410月,江东村陈氏族人对旧祠进行修葺。现宗祠为砖木结构的平屋三间厢单座厝,祠前有围墙,占地面积114.58平方米,祠前围墙的门亭中悬挂着由原中共莆田市委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莆田军分区司令员陈金顺题写的“颍水流芳”横匾,祠堂正门中央悬挂着由第五届全国侨联副主席陈兰通教授题写的“陈氏宗祠”。宗祠的两副楹联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员、中国抗日“空军诗人”陈禅心撰写:“二丞相名留史册,八太师功谱篇章”。“忠义一门扶宋室,孝慈百代振中华”。该祠刻有宋代丞相、莆田玉湖陈氏先祖俊卿公名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呈洋村宋八太师陈公祠

该祠址位于荔城区北高镇呈洋村,创建年代无从查考,现存的建筑为清代嘉庆年间重建,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土木结构,1991年经陈氏合族重修,内供奉莆田玉湖陈氏八太师和呈洋五世允初公、六世壎公、七世琮公、八世国用公以及“忠武”陈瓒公神像。神龛上置设莆田玉湖陈氏始祖至八世以及其他官居七品以上先祖的木主牌。祠原名“宋八太师陈公祠”,今祠匾为“陈氏宗祠”,原祠名挂在祠堂大厅上。祠内悬挂“清忠亮直”“民族英雄”“世笃忠贞”三块大匾。祠门各有“一朝二丞相,九代八太师”等八幅楹联。为缅怀先祖——抗金良相陈俊卿、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的丰功伟绩,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九举行春祭,在农历九月二十四日莆田玉湖陈氏始祖仁公诞辰之际举行秋祭并演戏。

()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太湖村相国祠

《八闽祠堂大全》载:玉湖陈氏丞相公房裔孙陈箴于明景泰八年(1457),自莆田城东阔口村徙居灵川镇太湖村。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裔孙陈启发倡建宗祠,以祀先祖宋丞相俊卿、叔祖南宋丞相文龙,故称“相国祠”。

相国祠占地300平方米,砖木结构,分上下两进,中配八卦洪天井,宽敞明亮。数百年来历经沧桑,得以保存。1992年再次重修,更添光彩。正门上“相国祠”三字金光闪耀;门柱配上“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楹联,格外引人注目。祠内正中神龛画着先祖俊卿公同子宓公、曾孙瓒公神像。左神龛绘叔祖文龙公像;右神龛绘太湖陈氏初祖百岁公像。横梁上立匾额“忠义可嘉”四字,为明代皇帝所封。立柱刻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文章魁天下,节义愧当时”;“精忠充天地,浩气冠古今”等联句,笔力雄健,华堂增辉。

太湖陈氏相国祠自肇基以来,在“忠义精神”鼓舞下,英才辈出:清代有廉卿、开栋父子任知县,作霖、以义兄弟中文武两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更是人才济济:有大学生25人,教授1人,科级以上干部14人,军官6人。陈氏合族繁衍至今,有400多户计2000多人。

相国祠堂重修以后,传统文化恢复。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陈氏众宗亲欢聚一堂,点灯结彩,鼓乐喧天。天上月明,祠内灯亮,同庆太平盛世,共祝人寿年丰。

()莆田市涵江区涵东村龙津社

位于涵江区涵东村埔尾,始建于宋代,原为村中的里社,因民族英雄陈文龙亲笔题写竖匾“龙津”而得名。南宋末年,陈文龙在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组织囊山阻击战抗击元兵时,曾以涵江区涵东村“龙津社”作为战斗指挥部,并手书“龙津”匾额,行楷字体刚健遒劲,雄强豪放,凸显爱国志士风骨,字如其人。明嘉靖元年(1522)由莆田县知县雷应龙改建为“二烈祠”,主祀“建文忠臣”陈继之、陈彦回。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二烈祠”毁于倭患。现存的建筑根据正梁上“清乾隆四十三年重建”字样,可判定为公元1778年。1986年陈氏村民集资重修龙津社。该社面阔五间,二进深,由大门、正厅及两边厢房组成,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社门上有长方形匾额一块,行楷“龙津”二字,落款为“正诏状元陈文龙书”。正厅内石柱上刻有现代书画家、莆田玉湖陈氏裔孙陈鹤撰写的“民族英雄魂归葛岭,浩然正气众仰龙津”的楹联,两旁墙上还挂着“丹心报国”“誓守兴化”“祖社题匾”等巨幅国画。前殿加祀由涵江楼下人、民间泥塑师刘锦铭塑造的陈文龙坐像,1989年正月初四已经辟为“民族英雄陈文龙纪念馆”。19836月龙津社被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处瞻仰先贤、激励后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注:1989年正月初四,中共莆田市涵江区委与区政府领导为民族英雄陈文龙纪念馆揭幕剪彩,几十位莆田市著名诗书画家举办专题展览,并即席进行书画创作。78岁的陈禅心书写了两幅诗词裱褙参展,咏诵了缅怀先贤的诗词。现场,涵东车鼓队威风八面,锣鼓喧天。    

()莆田市涵江区东山村玉湖陈氏宗祠

该祠坐落于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大东村。清初,玉湖丞相相属陈元苍迁居于此,后裔曾建五间厢式的宗祠于村后山麓处,1995年在旅居海外的族亲积极倡仪和大力襄助下,集合全村千百人宗亲之力,另择处在村居中心的观音堂,合址起盖,共历时四年,耗资20余万,建成了一座300多平方米的双层混合结构的楼居。一层为二相堂,二层为观音阁。

宗祠坐东面西,筑围墙,设仪门,仪门上匾刻着“玉湖陈氏宗祠”,门框上刻有“颍川家声传千载,玉湖世泽颂万年”的楹联。迈进仪门,穿过内埕,眼前便是悬挂“二相堂”匾额的新祠所在,祠堂内前为厅堂,后为神龛,壁上挂有“四世俊卿,八世文龙”两丞相的巨幅彩绘画像,像前供奉着本村开族始祖元苍公和历代陈氏先祖木主牌。神龛前的石刻楹联“籍河南原颍川迭迁阔口,处锦江居待宾繁衍东山”。这道出了繁衍生息于涵江区东山村180多户计1000多人玉湖陈氏子孙的世系渊源。

()莆田市秀屿区忠门镇前范村陈家祠

该祠坐落于秀屿区东埔镇前范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据故老相传,系本支第三代先祖感侯公所建,并留下10亩田地作为祠祭田。古祠坐北朝南,四目厅格式,建筑面积约135平方米,惜毁于19997月的强台风。

2000年经全族陈氏宗亲齐心协力,集资20多万元,于20013月动工,10月份落成。新祠为坐北朝南的石木结构。外加门亭和围墙,占地面积达280平方米。悬挂着15幅玉湖陈氏先祖画像,像前为木主台,两旁墙壁上分别是宣扬忠肃(文龙)公精忠报国事迹的书画及本宗祠志文、家训,后楣上悬挂着“承循祖志”、“浩然正气”、“德泽家声”三个横匾。祠厅外墙上镶嵌有两首用磁砖制成的诗词,东边为本宗“德”字头辈份排列,两边为中华陈氏渊源诗。

(十一)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湖柄村陈氏宗祠

该祠坐落于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湖柄村,坐西朝东,宽5间,进深2间,石木结构。创建年代无从查考,现存的建筑为清代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重修的。

宗祠奉祀开族公为玉湖陈氏第11世祖兴霸公。兴霸公,字行按,乃兵部侍郎忠武瓒公的玄孙,陈瓒公追随民族英雄陈文龙扶宋抗元失败后,由玉湖徙居武盛里湖霸隐居避难。元代元贞二年八月宣抚使李文虎奉诏来莆田录用陈文龙、陈瓒“二忠”的子孙为官。兴霸公坚持民族气节,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摇,誓不为元朝所使用。子孙在此繁衍生息720多年。门亭上的横匾“玉湖陈氏宗祠”,系玉湖陈氏21世孙、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人、河南怀庆府武县知县陈淇所题,厅内横匾“白海分源”系莆田埭头西坑同宗赠送。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了纪念扶宋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与陈瓒的文物古迹、祠堂庙宇与陈氏宗祠在莆田分布之多,在将近50万的莆田市玉湖陈氏裔孙的脑海与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世代子孙传颂其爱国爱乡精神,愿为复兴中华的宏伟事业增砖加瓦!(陈禅心  陈季衡)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