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方言寻根(七)
【发布日期:2019-08-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1.雨读为户

《康熙字典》毁:“又叶后五切,音戸。《易林》(孙)膑诈庞子(庞涓),夷灶尽毁。兵休卒发,矢至如雨。”《易林》乃西汉焦赣所撰写。由雨、毁(音户)押韵可知,莆仙方言读雨音同户,其来历远至于西汉甚至更早!雨虽然在普通话里音同禹,在莆仙方言里文读也同禹,又白读同户,则是上古之音。

2.高下、高低

《礼记·乐记》:“天高地下。”东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莆仙方言通常不说高低,而说高下,“高”字借“颀”字音,读如gí和géi,颀是身子高的意思。“下”字读gia5声。南北朝时开始用高低这个词,而莆仙说“高下”,源自先秦两汉。

3.熏

    熏,许云切,音薰。《说文解字》火烟上出也。又《集韵》吁运切,音训。灼也。通薰。又《管子·地员篇》:“芬然若灰。唐·尹知章《管子注》:‘芬然,壤起貌。’”又,人们常说“大雪纷飞”。一个音,不同语境有不同的字,莆仙人说“熏啊熏”和“芬啊芬”,不一而足。

4.锡,先击切

    锡,莆仙读同谢,倒推可见,莆仙“击”字可读为kia4。以物远投击打,莆仙读如kia4。如,他打瞌睡时,老师用一小截粉笔头kia4他。

5.很、尽、甚

莆仙人看到“很好”二字,会读似“尽好”。但是,“尽”与“很”意思不同。很,原意是违逆不从,也作狠和争讼等意思解。作副词用来修饰形容词,是现代北方方言进入普通话,所以《康熙字典》没有收录“很”作副词的用法。尽有尽量;极、最等意思,与“很”根本不同义。莆仙方言说“jin5好”,甚好也。《康熙字典》引多本古代韵书:“音任。……《韵会》尤也,深也。《易·系辞》其道甚大,百物不废。”《诗经·郑风·东门之墠》:“其人甚远。”

6.昨暮与今旦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严格地说,昨暮是昨天傍晚,今旦是今天早上。但是人们也常常把昨天说成昨暮,把今天说成今旦。莆仙人和陶渊明一样。有主张用“溯暮”以及其他读音相似的字,找不到任何书证,只能算为记音之词吧。

7.食昼,昼食

《白虎通》王者平旦食、昼食、晡食、暮食,凡四饭,诸侯三饭,大夫再饭(每天两顿)。莆仙说吃午饭为食昼。

8.粪

粪,《广韵》方问切,去問非。粪,扫除。《说文》:“粪,弃除也。”上古“粪”作动词,今“粪”作名词。《广雅·释诂三》:“粪,除也。”王念孙疏证:“粪,犹拂也,语之转耳。”《左传·昭公三年》:“小人粪除先人之敝庐。”《礼记·曲礼上》:“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唐佛经《楞伽师资》:“有一口屋,满中总是粪秽草土。” 莆仙方言说垃圾曰“粪秽”;动词buo6应为“拂”,扫进畚斗或畚箕的动作。

9.少选,少停

一会儿;不多久。《吕氏春秋·音初》:“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莆仙读“少选子”“少停(子)”,亦讹如“色停(子)”。

10.“这”字的渊源

此,《康熙字典》:“《说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尔雅·释诂疏》此者,彼之对。《诗·周颂》在彼无恶(无被厌恶),在此无斁(yì,无斁,无被厌弃)。《老子·道德经》去彼取此。”此,先秦读音似现在的cie,这音颇为接近此。

这,止也切,音者,代词。《汉语大字典》:指代较近的时间、地方或事物。跟“那”相对。《增韵·馬韵》:“這(这),凡称此个为者个,俗多改用這。”《增补五方元音·蛇韵竹母》:“這,此也。”唐·卢念《送好约法师归江南》:“为报江南三二日,这回应见雪中人。”宋·王安石《拟寒山拾得》:“人人有这个,这个没量大。”

之,此也。《诗经》“之子于归”。《庄子》:“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上古“之”字读音同现在莆仙“这”。

《博雅》:“是,此也。”先秦时“是”读音略似今天的zie,与“这”字音近。《易·乾卦》:“不见是而无闷。”《旧唐书·中宗纪》是夜,放宫女数千人看灯,因此多有亡逸(逃跑)者。”

且,“又,此也。《诗·周颂》匪且有且。《传》非独此处有此稼穑之事也。”且,先秦音似今天的ciazia,差不多就是今天的且与姐音,与“这”音接近。

兹,此也。《唐韵》等韵书,音孜。兹,《尔雅·释诂》此也。《尚书·大禹谟》:“念兹在兹。”

者,此也。唐《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师曰:“不是者个道理。”南宋《增韵》才收录“者”字作“此;这”,属于同音借用。

尔,这个,此。晋· 陶渊明《饮酒》:“问君何能尔。”

只,这,此。一钵和尚《一钵歌》:“若时乐,乐时苦,只个修行断门户。”

若,相当于:这,那。《论语·宪问》:“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魚也。”《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若二人协力,急难收复。乞丞相作急图之。”

底,表示指称,相当于“这”“此”。宋·陆游《遣兴》:“小甑爰粳底样香。”宋·佚名《驀山溪》:“竹篱茆舍,底是藏春处。”“底”字上古读音接近“之”。

以上十一个指示代词,中古甚至现在读音彼此都很相近。“此”字正宗,其余多为同音或音近假借。现在只使用“此”与“这”二字。莆仙方言没有必要强调使用“者”字作“这”。(朱祖厚)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