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熙宁兴商与北洋平原变化
【发布日期:2019-09-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兴化平原又称莆田平原或南北洋平原,是福建四大平原之一,地处木兰溪下游的南北侧,由河海泥沙在浅海湾交错沉积以及人工围垦而成,海拔仅57米。木兰溪以北的平原统称“北洋”,以南的统称“南洋”。南北洋平原东濒兴化湾,西抵九华山麓,南达燕山期花岗丘陵边缘,北至囊山麓,总面积464平方公里,约占原莆田县土地面积的23.5%,为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仅次于漳州平原和福州平原,居第三位,是全市最大的粮食、甘蔗、果树、蔬菜及水产品产区。

以每平方公里1500亩计,今总面积464平方公里为496000亩,而唐初仅为120000亩,二者相比,翻了两番多。

莆田地处东南沿海,南朝陈光大二年(568)置县。唐代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授田于民,有口分田,有永业田。据朱维幹先生《福建史稿》第六章第一节介绍,唐代重视水利,就闽南来说,先筑塘,后筑陂。“筑塘最多的是莆田。兴化湾港汊深入把莆田划分为南北二洋(莆语平原曰洋)。北洋有五塘,南洋有六塘。

“北洋五塘,颉洋塘最大,在县城东北四十里。贞观五年(631年)置,周十里,溉田二百顷。

“南洋六塘,国清塘最大,亦贞观五年置,在县城东南二十里,周三十里,溉田三百顷。次则横塘,贞观二年置,在县城南二十里。周二十里,溉田面积与颉洋塘等。”

统计大小各塘溉田总面积一千二百顷,均贞观中置。建成了这些水库,有利于农业发展,所以,唐武德五年(622)莆田重新立县不久,就升为上县。70多年后,又由一个变成了两个县,仙游县诞生了。

唐建中时(780-783),吴兴率众在渡塘,一作杜塘(今莆城北门外霞尾村菱角池),围海造田,筑长堤以捍潮汐,又筑延寿陂,溉田四百顷。这是开发莆田北洋平原的开始。

据弘治志卷之三十,《复延寿陂长生沟水利记》记载,成化十二年(1476)遇上了大旱之年,在延寿陂发生了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莆城西北有溪,发源万山中,至使华亭与潮汐通。唐建中(780-783)间,郡人吴兴公即其地筑堤以堰水,名曰延寿陂。陂之口,中疏一派,引水以溉东厢、延寿、仁德、孝义诸里之田,名曰长生港。其东偏别疏一派,引水以溉尊贤里之田,名曰儿戏陂。古郡志谓溉田二千顷,其利几半莆田。今计二水之所及,长生港盖十八九,儿戏陂特十一二而已。然其地势,儿戏陂视长生港稍高,其里人惮于浚导,因私为斗门于长生港,而塞其水,使专注儿戏陂。诸里虽失其利,然而其岁非甚旱,沟渠未涸,犹可苟且目前,不以为病也。”在这里,“古郡志”即宋绍熙(1190-1194)《兴化军志》。

从历史记载看来,延寿陂建成后,灌溉面积由原来的400顷,增加到熙宁新政后的2000顷,翻了两番多,增加了4倍,十分可观。唐建中时(780-783年)建陂,907年五代十国开始,相隔120多年,延寿陂灌溉面积肯定会有所增加。但是,具体数字,我们却无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是,安史之乱(755-763)平息20年时,吴兴建成延寿陂,灌溉农田四万亩,可谓是历史奇迹。水利事业走在福建的前列。

农业和其他行业一样,也要讲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好,就多种;相反,就少种,或者改行。笔者把熙宁兴商和北洋平原变化进行一番研究,即缘于此。

据《长编》卷231记载,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三月,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失业。至于行铺稗贩,亦为较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商旅物货滞于民而不售者,官为收买,随抵当物力多少,均分赊请,立限纳钱出息。其条约,委三司本司官详定以闻。”这就是王安石变法时的《市易法》,宋神宗下诏宣布施行。根据《市易法》精神,宋朝于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并扶植商业,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

《长编》卷236,熙宁五年闰七月丙辰载王安石语:“今修市易法,即兼并之家以至自来店停客之人并牙人,又皆失职。兼并之家,如茶一行,自来有十余户,若客人将茶到京,即先馈献设燕,乞为定价,此十余户所买茶更不敢取利;但得为定高价,即于下户倍取利以偿其费。今立市易法,即此十余户与下户买卖均一。此十余户所以不便新法,造谤议也。臣昨但见取得茶行人状如此,余行户盖皆如此。然闻茶税两月以来倍增,即商旅获利可知。”市易法实行三四个月以后大见效,茶税倍增,这说明各地商旅从新法中得到许多利益——王安石通过社会实践检验新法,对新法效果十分高兴。

在市易法出台以前,作为宋朝京城的市场都那样子,其他地方也就可想而知了。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吃了亏,谁还会去再生产?所以,市易法的宗旨是兴商,经济效益接踵而至。在北洋平原,首先是出现了水市。熙宁、元丰是宋神宗的两个年号,又是北洋平原境内两座浮桥名字。二者是王安石变法成功的见证者,熙宁桥和元丰桥一带成为了北洋平原商业最为繁荣的地方。

熙宁桥即阔口桥。在这里,商业曾经繁荣昌盛,人们用“帆樯如林,商贾辐辏”八个字来形容。此桥初始是浮桥,绍兴元年(1131)升级了,变成了石桥。

弘治志说:“元丰桥,在迎仙门外五里许,一名上杭桥。宋志云,旧为温泉渡,后为浮梁以济。盖浮梁造于元丰,故以‘元丰’名也。其曰‘上杭’者,杭与航同。昔此地海航所聚,故以名地,而桥因以名也。”这就是说,温泉渡一带,曾经风光一时,各地海船停泊多,是个大市场,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站。各地海船从木兰溪出海口进入,可以直达温泉渡,购买兴化特产。为了方便本地商人与各地客商的贸易往来,元丰桥应运而生。

接着,生意做到了家门口。北洋平原水路交通发达,里与里、村与村来往方便。这是由吴兴造陂时开凿的通水大沟及其各地引水灌溉的小沟组成的。200多年后竟成为市易法施行必不可少的的有利条件。本地商人通过水路,把各地产品收购集中,输送两个水市后,把海商输入的各类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销往各地。所以,市易法施行以后,北洋平原大小沟道经常疏通和整改,以适应时代需要。从中也可以看出,莆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业名城,境内水陆交通方便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条件。

再接着的是出现了双季稻,朱维幹先生说:“水稻一年两熟,等于增加耕地面积。”双季稻的出现说明,商业得到扶植以后,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被调动了出来,双季稻试种终于成功,大面积推广,意义重大。与此同时也说明,现有的土地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人们终于在复种指数上做文章,进行反复试验。

到了宋朝后期,又出现了冬耕。郑樵《咏谷城山松隐岩》:“新秧未插水田平,高低麦垅相纵横。”——这就是说,莆田有冬耕。

1043年庆历新政开始,厚农桑,重视农业、手工业,发展生产,以纠正“国家不务农桑,粟帛常贵”现状。范仲淹建议朝廷降下诏令,要求各级政府和人民,讲究农田利害,兴修水利,大兴农利,并制定一套奖励人民、考核官员的制度长期实行。1069年熙宁新政继往开来,施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兴农政策,宋朝日益富强。北洋平原的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

庆历新政厚农桑以后不一样了。例如北洋平原灌溉面积由原来的400顷,增加到了王安石变法后的2000顷,翻了两番多,增加了4倍;水田改种双季稻,大面积推广;后来还出现了冬耕。和以前相比,这里的农民是日益富有。北洋平原是这样,宋朝中期各地也是这样。

所以,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一百多年后,熙宁新政(1068-1077)大刀阔斧搞改革,除了扶植商业的市易法,还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等。矿冶业改为私营,或三七,或二八征税,让私营者发家致富,意义重大。王安石变法是决定宋朝,直至整个中国命运的大改革。由于宋神宗坚持新政,所以,这次改革在他在位期间(1068-1085)基本上取得胜利,硕果累累。这次变法,为后人继续施行熙宁新政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我们今天应该正确认识这个宋神宗大变革时代。

从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宋朝,到1069年王安石变法,宋朝仅仅经历了109年,经济、文化大发展,在国际贸易中,中国货币铜钱还成为了世界各国的流通货币。我们今天通过市易法施行以后,北洋平原耕地面积和耕作技术等的变化,进一步认识了熙宁新政的历史地位。(林劲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