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民间盛行“寡”是“我”的传说,谓莆仙人豪气到敢于以王侯自称,天天说“寡”而不说“我”。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莆仙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然而我们无法在古汉语里找到“寡”用作第一人称“我”的任何书证。
《汉语大字典》寡第7义项:谦辞。1.王侯自称,表示寡德。《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赵岐注:“王侯自称孤寡。”《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郑玄注:“寡,谦也。”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俺哥哥称孤道寡世无双。”2.臣子对别国自称本国之君及国君夫人。《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邢昺疏:“寡君,谦言寡德之君;夫人对君为小,故曰寡小君也。”
读这个义项,我们可以看出:一,寡是寡德之意,不是“我”这个意思;二,表示自谦的“寡”字只是作定语用,“寡人”意思为寡德之人,“寡君”意思为寡德之君;三,寡用于自称,只用于诸侯、国君,平民不可用。这和“朕”字不同。“朕”字在秦以前普通人也可用以自称,到秦始皇时才为皇帝专用;四,“寡”字作为诸侯或国君自谦,不可以单字使用作主语或宾语。表示“我”,必须说“寡人”。这与王侯表示自谦的“孤”字不同。“孤”字可以单字使用,也可以说“孤家”。曹操封侯之后,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又,《汉语大字典》寡第8义项:敬辞。《书·康王之诰》:“无坏我高祖寡命。”孔传:“无坏我高德之祖寡有之教命。”《诗·大雅·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毛传:“寡妻,适妻也。”郑玄笺:“寡妻,寡有之妻,言贤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寡命、寡妻、寡兄皆颂美,非如寡人谦称也。”
这第8义项意思就更加明确了,“寡”字是“寡有的”“贤惠的”等等颂美之词,根本和“我”的意思无关。
“寡”字在莆仙方言里被误会为“我”,原因在于“寡”与“我”同音。
我,《说文解字》:“五可切。”属于歌部,上古读音似ngo。声母ng就是后鼻音,如莆仙方言原、愿、颜、雁、严、岩、言、岸、卬、昂等字的声母读音。很多上古声母为ng的字,如牛、鱼、语、疑、我、义(義)等,在莆仙方言里声母都音变为g;“我”字的韵母o上古属于歌韵,如莆仙人说莴苣的莴音。但是歌韵在莆仙有多个变音,其中之一如:姓何的何,读似wá;树木名字柯,莆仙读guá;箩,莆仙读luá。又如:罪过,读如“助挂”;过来吃茶,读如“瓜来吃茶”。很多字的韵母会由o变为ua,这是一个规律。所以,“我”字五可切,ngo上声,在莆仙就读成guǎ而与“寡”字同音了。
《尔雅·释诂》提到八个与“我”同义的词,但是没有“寡”字:“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诗经·邶风·匏(páo)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船夫在招呼乘客,别的乘客上船渡水,但是我不,我在等待我的爱侣。须,等待。卬与昂同音。阴声的“我”字后加鼻音,变成阳声的卬,我、卬同义。这叫做阴阳对转,指的是上古汉语中主要元音相同,收鼻音和不收鼻音的字互相押韵、谐声、通假。
吾,我也。《论语·述而》:“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唐·李白《送郄昂谪巴中》:“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
余、予上古读音相同,近似dio,却也作为自称之“我”“吾”来使用。为什么会这样,字典们都语焉不详。近读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说是篆文舍、余是同一字。甲骨文、金文舍、余均象房舍。古无旅舍(与旅社同音),旅人借宿路边房舍,房舍主人施舍余(餘)屋予人止宿,故自称“余(即舍)”,就像现在的人自称“舍下”。由此产生施舍(后作捨)、舒、佘、赊、餘等字。舍主自称舍(或余,音同),后世乃变音为洒(家)、为咱。还有疑问词的“啥”,又从“啥”音变为“甚么”“什么”。陈独秀的演绎听起来很精彩,很有道理,可备一说。笔者猜想,什么的“么”字可能是从“甚物”的“物”字音变而来。
古“鱼”字与吾同音,因此多作“吾”用。《战国策·燕策》:“吾必不听众口与谗言。”马王堆帛书作“鱼必不听……”虽然清朝人提出“音近义通”之说,但这只是用来解释两个或多个字为什么能够互相通用或假借。通假是古汉语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字在本质上是错字和别字。值得注意的是,同音并非都会同义。古人使用的通假字非常之多,却没有把“寡”字作为“我”字的通假字。我们在权威字典、辞典和语料里都无法找到“我”与“寡”通假的书证。
我们还可以多问自己一个问题:莆仙先民来自中原,为什么中原没有人用“寡”作“我”,唯独被誉为“文献名邦”的莆仙人敢于以王侯自称,是因为天高皇帝远吗?
一切似乎都指向四个字:“寡”不是“我”。(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