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1+N”护学岗撑起平安校园蔚蓝晴空
【发布日期:2019-10-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为创建“枫桥式派出所”,荔城公安分局镇海派出所助力“1+N”护学岗,用爱撑起校园平安伞。

镇海街道地处我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老城区,辖区内有中小学、幼儿园共27家,教育资源集中,且街区、商贸发达,人流、车流量大,孩子们的安全牵动着学校、家长及全社会的心。荔城区委政法委高度重视学校上下学的安全问题,把护学岗做强做实列为今年政法部门解难题化积案项目,并把镇海辖区作为先行试点区域。

部门协调,撑起校园共治的“安全伞”

国庆前夕,荔城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金杉专题召集区教育局局长任飞鹏、镇海街道党工委书记林素银及镇海派出所等相关单位人员召开护学岗调研座谈,要求各单位围绕各自职责及职能优势,提升现场先期处置的能力,提高校门口见警率、管事率。同时,要求镇海街道先行先试,围绕“1+N”护学岗模式,做强做实校门口安全屏障。

警校合力,铺就校内校外的“平安路”

“谢谢你们呀同志!今天太忙了,就忘记接孩子了,今后我一定注意上下学接送时间。”1012日上午11点,正值梅峰小学放学时间,护学岗队伍按照惯例提前一小时执勤,有个学生四处张望、不知所措,站在校门口的网格巡逻员立即上前询问,经了解,该学生找不到家长了,于是,网格巡逻员将其带到保安室,由轮值督导老师联系家长。在打造“1+N”护学岗工作中,镇海派出所发挥专业优势,负责现场具体组织、联合学校家委会、网格巡逻员、交通协管员等社会力量延伸校园安全管理,确保学生上下学时段校门口及周边安全。“1+N”护学岗模式即,“1”是以学校为主体,“N”是由镇海派出所具体组织建立五支队伍:一支是佩戴蓝色袖标的学校保安,第二支是佩戴红色袖标的轮值督导老师,第三支是身穿反光背心、头戴白帽的交通协管员,第四支是着红色马甲、戴红帽的家长志愿者,第五支是装备齐全、手持盾牌和警棍的网格巡逻员队伍。其中,新增的两支队伍分别是:网格巡逻员队伍在各个校门口及周边站岗、巡逻,随时准备应急处突,当好“门神”,为孩子上学和放学创造更良好的的安全环境;爱心家长志愿者队伍进行认证后注册为“镇海志愿者”,增强家长们加入这个队伍的热情,拉近了家校警距离。这种新模式很好地落实了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的安全责任,营造了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社会治理氛围。

社会联动,打造校园安全的“桥头堡”

“现在,认真培训不仅是保护你们自己,更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守护平安没有旁观者。”914日,镇海街道联合派出所、荔城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在荔城区第三实验小学开展反恐防暴演练培训。此举是镇海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利用地域优势在打造“1+N”护学岗中,协同辖区派出所、交警中队以及学校的联动共治,还组织街道机关政府部门为做强校安“桥头堡”助力,形成了群防群治氛围日益浓厚的工作格局。在上好开学“法制第一课”、进派出所开展警营开放日的基础上,此外,街道还推进重点整治,联合派出所、村居、工商、城管、网格员加大对校园周边流动摊点、小卖部、奶茶店等复杂部位的清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当场提出整改意见,要求立即落实整改,及时消除校园周边治安隐患,打牢校园“桥头堡”。

科技支撑,共筑校园安防“金钟罩”

“警察叔叔,我的自行车丢了,你们能不能帮我找回?”109日上午,一名学生着急地向校门口巡逻员求助,接到求助后,网格巡逻员一边安慰该学生,一边详细询问丢失自行车的基本特征,随后向所领导报告,所领导高度重视,指派网格员跟踪调查。网格员利用监控追踪,重点盯查,迅速锁定嫌疑人行动轨迹,帮助学生找到自行车。镇海派出所始终将校园安防建设作为校安工作重点,指导学校抓好以视频监控、联网报警和消防安全为重点的安防设施建设。目前,镇海辖区公办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门口及周边重点部位、道路均安装了高清视频监控,并全部联网接入公安视频专网,除此,还试点7个校园安装“一键报警系统”,实现“一键接通、快速反应、高效处置”、校园出入口和要害部位电视监控覆盖率100%的工作目标。同时,镇海辖区试行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人工巡逻”和“电子巡防”互动的格局。线上,依托派出所“网格警务指挥室”,网格员对校园及周边路段进行“重点盯查、平峰巡查、个案倒查”,形成视频全覆盖的智能防控网络,时刻关注校园及周边动态。线下,每个学校增派两名训练有素、装备齐整的网格巡逻员布警校园周边,落实高峰勤务,在校园及周边设置“守卡控点、巡逻控线、群防控面”三道防线,完善“点、线、面”相互叠加、五支相互策应的安全防控网络,共筑校园安防“金钟罩”。

目前,中山中学、麟峰小学、梅峰小学、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荔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等五个学校已先期试运行。通过五个试点学校,进一步完善学校、交警、家长、社会有机融合的模式,力求做到“师生安心,家长放心”,牢牢把握校园治安管控主动权,确保辖区校园及周边秩序稳定。

  (时报记者 林锦堂 通讯员 蔡必婧)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