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莆田人民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与海争地,开发海洋资源,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莆田市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三大海湾,海产丰富。鲎(hòu)这种亿万年默默无闻的非凡物种一直在这儿繁衍,并对莆田文化产生影响。
一、一些事物是以鲎(莆音“孝”)命名的。就是在命名时,运用联想、类比联系到外形相近或相似的鲎。
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妈祖信俗”,包含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在妈祖祭祀仪式或妈祖巡游时,妈祖神舆的后面,有两个女子并排,各自斜举有长柄的扇子。那两把扇子,在莆仙叫“鲎扇”。正式名称是掌扇,古时作为贵族或帝王的仪仗,主要是为了显示尊贵和威严。又芭蕉扇,是用蒲葵叶子做成的,莆仙称葵(音如月,白读)扇。但是也称鲎扇,因为其形状像鲎的甲壳,背凸腹凹。
八角琴为莆仙民间独有的乐器,在民间器乐“十音”、“八乐”中使用,也用于为莆仙戏伴奏。关于八角琴的制作,民间有一首口诀:“鲎扇尾,梅花绞,弦搏双孩儿古钱,还有一蜥蟠琴杆。”“鲎扇尾”,指琴头做成芭蕉扇叶柄下端的形状。蒲葵叶柄下端着生在茎上,较粗较宽,且逐渐向叶子背面弯曲。口诀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八角琴形状,显示了作者丰富的联想力。
土车(板车)是一种非机动车辆,双轮,前面有两根平行的拉手(手柄)。一般单人拉,上坡或较重时有一人从车旁或车后助推。车尾中部固定一根硬木,与拉手平行,伸出车后。刹车时,硬木着地,与地面摩擦,增加阻力,起减速刹车作用。如果坡很陡、负载很重,下坡时前面拉车的人抬高、甚至用肩膀扛住拉手,硬木尾部紧压地面,后面的人甚至站在硬木上,加大阻力,硬木会在泥巴路面上划出深深的痕迹。这根硬木,在莆田叫“鲎尾”。这是把它看成鲎的尾剑。顺便说一下,前面拉车的叫“牛头”。
囊山山上有一巨石,形如鲎,当地人称之为“鲎母石”。山下方圆数十里内都看得见。这块巨石氯化镁含量较高,氯化镁易吸潮。晴天石头表面呈白色,将雨时湿气加重,巨石吸收水份,石面转为苍灰色,逐渐变成深灰色,以此预报天气阴晴变化。母鲎体型比公鲎大。
积雪草,因其叶片外形像鲎的外壳,莆仙人称之为鲎仔草。
百叶窗,莆仙又称鲎叶窗,可能是其窗棂形状像鲎的腮,一叶叶平列。
鲎在中国东南沿海曾经十分繁盛,在莆田是普通常见的水产,人们在给其它事物命名时才会联想到它。
二、一些莆仙地名含鲎字。
华亭镇有鲎山,南日镇有鲎屿,大洋乡有鲎尾村。埭头镇后郑村鲎尾寨半山坡遗址,就在鲎山上,今作孝山,莆仙话“鲎”、“孝”同音。涵江白塘镇有孝户村,据陈池养《莆田水利志》,以前写做鲎扈。这些地方,大概曾经有过鲎出没,或者是某个地理实体形状像鲎。
三、在一些莆仙话词语中,我们用鲎诠释我们的生活。
搭鲎(将魟混同于鲎。比喻以假乱真)。魟只在外形上与鲎相似,其实差别还是很大的。魟是软骨鱼,鲎则是节肢动物。
野猫拖鲎壳(形容弄出很大响声)。在地面上拉鲎的甲壳,是会发出很大响声的。
死合鲎公一样(像雄鲎那样死定了)。姚旅《露书》云:“鲎,雌常负雄行,得雌即并得雄,得雄则雌者飘然逝矣,莆中骂痴人曰‘騃如鲎公’是也。”騃指傻或无知。可见4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很熟悉鲎的习性了。雌负雄行,是动物版的“婆背公”。鲎公指雄鲎,类似地,我们称雌鲎为鲎母。
摸鲎坑(喻碰上晦气,手气不好)。
捉龟走鲎(捉了乌龟跑了鲎。喻做事因小失大)。相当于普通话“捡了芝麻丢西瓜”。
乞食拾着鲎——无处煮。因为乞丐无家可归。
做鲎桸伓惊沸水烫(当鲎杓就不怕开水烫。喻敢作敢当)。鲎桸(音靴)是用鲎的甲壳做成的杓子,用于在铁锅中舀稀饭或豆浆等,舀得干干净净,非常便利。宋陈叔方《颍川语小》卷下曰:“鲎,壳甚铦利,南人卷之为杓,戛(刮)釜无余沥。”鲎桸经常用于舀滚烫的流质或液体,赴汤蹈沸,却烫不坏。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鲎的出现比恐龙还早,而人类的出现,更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鲎仍保留其原始的相貌,所以有“活化石”之称。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鲎进化得快一点,现在主宰地球的可能就不是人类了。鲎的血是蓝色的,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鲎是省重点保护动物,而且食用后容易发生机体过敏甚至中毒性休克等,政府禁止捕杀。
以鲎命名的事物和含鲎的莆仙话词语,地域特色鲜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洋文化的影响。 (余学范)
鲎的血液富含铜,所以呈现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