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生死参差(上)
【发布日期:2019-11-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

这是一个互文句式,当以互文解读,不可割裂为“风”与“俗”的分别。风与俗固然有别,但又紧凑粘连:俗源于风,风未必成俗;俗乃风之凝固,风为俗之肇端。

故,此话当指距离不远,幅员不广的区域之内,风和俗多有异趣。虽然,而风俗之大同小异当为主流。

这是说的“风俗”,民俗当然也包含其中。

不过,民俗的细微差异,恰恰是其精妙所在。或者换一种说法,即民俗正因为有细微之差异,方显其多样性或丰富性,从而让民俗文化彰显生命活力,呈现艺术魅力,散射民间的亲和力。

一些民俗文化研究专著和民俗文化普及读物,都能注意到这种差异。不过如果能更进一步深入一乡一村探微寻幽,也还是可以有新的发现,获得少许启迪。

本人近段时间在常太镇渡里村访谈请教数位里老村宿,便自以为获得了一些异于习见的民俗著文所述之细微差异。兹不避肤浅,率尔言之如次。 

1、婴儿衣服,不是“衣连裤”,而是大领衫。

有文章言,服饰民俗中,初生婴儿穿的是“衣连裤”。

我不知道“衣连裤”是何式样,但听老者所言,婴儿不能穿“裤”,否则长大后走路不稳,容易被“裤脚”绊倒。

根据山里民俗,婴儿所穿为“大领衫”。

大领衫是用白布裁缝而成的,袖子和衫身必须整块,不能拼接。穿“接箍”的衫不吉利。大领衫大襟互叠,用同布料作绊带,从腋下穿洞而过,绑结于背后,不缀塑料或金属之类的“硬扣”。并且袖端与下摆不能折叠封口,状如孝服之“斩衰”,否则,孩子不易长高。云云。

大领衫的显著特征是,必须使用白棉布缝制。此为民俗所谓“一生三见白”之“初见白”。  

2、上头。

“上头”在一些民俗文章中写作“绱头”,其实不然。

上头是古礼,由来已久。正因其“古”且“久”,流传广泛,故为众人所知。但也因其流传之广,而多有差异,且其细微之处,或常被疏忽。

上头几成一礼俗体系,举凡“弱冠”“表字”“成人”“结发”“及笄”“待字”诸事,皆属之。此为“大同”也。

“小异”者,或不胜枚举。仍以所闻渡里村“古例”,略叙一端,权作例证。

据闻,渡里村在不远的“古时”仍有为女子行上头礼,其法为:由一福寿双全的亲近妇人主持,备头梳、虱篦、手臼、绩筐等物,上头女子坐于灶前,一足搁手臼上,一足置绩筐间。主持上头礼的妇人以梳篦各梳女子头发三下,边梳边祝诫曰:“一过上头百样变,夫唱妇随好头面。脚踏手臼,家庭弥做弥有。脚踏绩筐,家业兴旺钱财滂。”云云。

俗云:“三十岁未上头还是稚子。”可见上头实为成人礼,人人有份。有一说,上头是有资格的,不是人人都可以举行上头礼的。此说不敢苟同,但信其言必有所据;抑或正合“大同小异”之言乎?

无论男女,上头之时,都要穿贴身白色衣服,表明洁白无染。此亦为“一生三见白”的第二次“见白”。  

3、小殓。

此为“一生三见白”的最后一次“见白”。

小殓为死者所着贴肉衣,亦如婴儿“大领衫”相类似。

何来何返,在衣着上或者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历程的哲思与体悟?

丧葬习俗极为繁杂,暂且不述。

吾莆民俗中,祝寿之礼俗,各地差别较大,因仅耳闻,未全亲历,恕不妄论。

但与“寿”相关的“寿终正寝”,或有差焉。

一般而言,人寿须达五十岁而殁,方可在宗族公共大厅内装殓。但某角落则有例外,即女寿四十九岁即可。据传,此俗由村内宿儒所创,村人由此相沿而成俗。宿儒云女人育儿“十月怀胎,三年乳哺,血大于精”。其意谓,妇人生儿育女,艰辛操劳一生,尤其是“一朝分娩”,血水流失,身体耗损巨大,难免早逝,故不必苛求于“五十岁”方可上厅之制也。  

4、拜忏,谢恩。

在莆田话中,经常会听到“谢恩拜忏”连着说的话。

在一些民俗文章中对此也有介绍。如说“不少人家如逢家境顺利,在祝寿时,往往举行较大规模的酬恩仪式,称为‘谢恩’,与‘拜忏’同步举行”云云。

这是就“大同”方面说的,可作参考。

但在“小异”方面,某些村落却另有讲究。比如谢恩与拜忏不能“同步举行”,而自古相传下来的习俗乃是“先拜忏后谢恩”!具体展开说是这样的,不拜忏即不谢恩,拜忏可以单独举行,谢恩则不可单独举行;要谢恩必先拜忏;并且谢恩必须是“锦上添花”,如上述所言的“逢家境顺利在祝寿时”之类的喜庆之事,而拜忏有时却是不得不为之举。

更进一步探究下去,据说莆田的谢恩,只谢“天恩”,不谢“皇恩”,理由是莆田没有出过皇帝。但是,听说仙游有出过林道楠,代理过三天皇帝,所以仙游可以谢皇恩。此说无文献堪征,姑妄听之。  

5、斩草除根。

“斩草除根”并非寓意阴阳两隔,而是祈求“非命不再”。

有文章介绍丧葬之俗,有一段表述云:

“同时事先备一根完整的稻草,圈糊一寸左右红纸,在入殓完满结束后,用斧头把稻草自糊红纸处砍成两段,一则寓意阴阳两断,二则是死者在入殓中平安无事。”

据此表述,参之以我在山里一些村落所见闻,我猜测该操作当为“斩草除根”。

所谓“斩草除根”,并非丧葬的共同之俗,而是有所差异,有细微讲究的。

一般寿终正寝,“老人百岁”是不必更不可行此“斩草除根”的,因为古人崇尚慎终追远,即使先人已逝,但音容宛在,况且魂灵不灭,还指望祖宗德泽,福荫子孙,又何言“阴阳两断”乎?

此“斩草除根”,仅限于夭折或“横死”者使用。如年轻而罹患恶病亡故、因罪或意外伤亡之类。其“寓意”乃家门不再有类似死于非命者也云云。

有的村落在操作“斩草除根”时,也有细微不同处。即不是在“入殓完满结束后”,而是在“出殡”时,由哀主孝子把稻草放在大门头(门槛)上用柴刀斩断,并且要高喊:“斩草除根,永不有再”之类的“咒语”。顺提一句,该文中所称暂寄棂柩的小屋当为“旅厝”,而非“里厝”。  

6、孝子杖。

孝子杖由来古远,甚至可能早于文字的诞生。

有研究者从吊字的古代写法“弔”中发现了“棍棒”,猜想那中间的一竖很像“孝子杖”的形状。可能因为源流复杂,其名称就五花八门。诸如哭丧棒,孝子鞭,孝子棍等,而在山里民间口头语多称“桐杖”(),或“重杖”()。正确的字如何书写不得其详。

有人认为,孝子杖选材有讲究,死者是父则以竹为之,若母则用桐枝柯。这大约是对的。但在解释选材时,却与山区民间的说法有些出入。其说认为竹用于男,表示在外有节;女用桐表示于内有节云云。此说语焉不详。

山里人的说法却显得通俗易懂,入情入理。大意是,男人用竹,有权有节;女人用桐,做人泡泡。桐树材质疏松,又称泡桐。泡在方言中意思是不结实,硬度低,如泡沫、水泡、发泡之类。此音此义,有些方言字写作“冇”,也已约定俗成了。其实,说女人“做人泡泡”,意指宽容忍让,慈爱厚道,得理且饶人,不斤斤计较。这些恰恰是古代理想女性的品德指标。

由此而论,称为“桐杖”,就服母丧言,似不为谬;又,“孝子之丧亲也”,“重孝”在身,标志重孝的棍棒拐杖,称为“重杖”,差可达意。

至于孝子杖的长度尺寸和缠绕白纸等制作方法,未闻其详,恕不细论。(今闲)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