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1月24日 星期五
天气预报:
明朝孝廉人物—黄杭进士
【发布日期:2020-01-06】 【来源:本站】 【阅读:3121次】

黄杭恩荣牌坊

 

黄杭进士牌坊

黄杭墓地石瓶山

 

黄杭,号涵斋,明弘治初年出生于莆田筱塘龙脊山下,幼年随父入平海卫西门村定居,年过七旬卒于平海,葬于今平海镇上林村东乡石瓶山。嘉靖二年(1523)登上二甲进士第33名。登二甲进士后,拒绝朝廷赐其六品官位。著书有《诠释弟子训》,名扬莆阳,受知府褒扬,皇帝赏准“恩荣”进士坊一座,建在平海卫西门村(今保留完好)。

黄杭自幼随父开私塾,承学传经。同时刻苦研读,从秀才考到进士,淡泊名利,拒绝朝廷赐其官位,回家以办学教书为业,在平海卫、岱山境、颖川、凌溪、石井等村创办学堂,规模之最为颖川(今江西自然村)的九十九间学堂。招收农家弟子入学,形成“农忙耕,农闲读”“进寺入户”的模式。当时,倭寇猖獗,有的学塾被砸烧抢,弟子被杀。黄杭便把办学模式化大为小,选择离海边较远、便于疏散的地方坚持教学,将大户人家厅堂,及村庙、亭寺、祠堂等当教室课堂,为平海卫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受到知府的称赞。当时平海卫民间流传民谣:“进士爷,办学堂,农耕忙,农闲读,读书识字做老爷。”

为褒奖黄杭办学培养农家子弟学文化,助盛平海卫学做出的贡献,地方奏请朝廷,皇帝恩准赐给福建户部主事(从六品)。黄杭亦钟情于家乡教育事业,没有上任。为了弘扬黄杭淡泊名利及艰苦卓越的办学精神,皇帝恩准在平海卫朝阳山南麓西门村建“恩荣进士”石牌坊一座(民间称“黄杭进士坊”),以励后昆。

黄杭尊崇儒道之学,一生以教书立功立德,著有《诠释弟子训》等书籍。在黄氏家族里标立家训:“后者善之为行,德之为先,读之诗经,武之于国,耕之于田,才之于民,画之绝也。”

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又名牌楼。明皇帝恩准牌坊有三个等级,即:御赐、恩荣、圣旨。平海黄杭进士牌坊正是“恩荣”等级,莆阳为数少之。可见,黄杭进士创办学堂,教书育人的功绩之厚重。黄杭进士坊,今天也成为平海兴教重教风气的一道风景线。

黄杭进士坊,碑文刻记是:当时福建监察御史王以,左布政使夏从书、右布政使陈锡、按察使舒晟、佥事吴昂、兴化知府朱衮、同知李缙、通判何晋、推判朱翼、莆田知县赵叶等地方官员所建造。

进士坊是一座仿木结构的石坊,单间二进方柱,通高5.7米,坊阔4.16米,进深3.9米,中门2柱,左右门各4柱。顶棚为单檐歇山式,门上正中上刻“恩荣”,下刻“进士”,左右刻石官员职务、名字和立坊时间。整体结构严谨,粗犷古朴,结实地展现莆田明代石坊建筑特点。

孝廉是黄氏家族立德之本,行善积德之家风,是黄氏家族的传家宝,立家之本。黄杭正是用十年寒窗换来金榜题名,得来高官厚禄,但他淡泊名利,毅然放弃荣华富贵。为了振兴家乡教育,他回到平海卫学一心扑在民间办学堂和讲学上。建造进士坊除了立牌表彰纪念,更重要的是为后人树立学习的榜样。

黄杭的父亲也怀有为民情怀,是个秀才。明弘治十二年(1499)天之大灾,田无收,其父在龙脊山下(今筱塘一带),联合穷苦农夫与县衙门争讨减赋减税,为民请愿,行大善大德之举,但被驱赶出城关,携妻带着年幼的黄杭从莆田县城一路往东流浪,后到了平海卫驻脚在朝阳山南麓。黄杭父亲通四书五经,儒学造诣深,就在平海卫当先生办私塾学堂谋生。数年后,黄杭父亲不幸坠海身亡。黄杭少年时经常和母亲给邻居拉网织网作为生计。母亲希望黄杭像父亲一样精通四书五经,继承家业当先生。黄杭在私塾学堂学完后,因平海卫当时不收农家子弟入学,他就到百里之外的莆阳投亲,在“会元书院”读书。临行时,母亲含泪对黄杭说:“读书挑担走城里,一头柴禾一头米,回来一头书箱,一头摇篮椅,书童牵马回家里。”渴望他功成名就。黄杭寒窗苦读,于嘉靖二年(1523)登上进士。

黄杭是个大孝子,铭记父亲遗嘱,不为官,为百姓做事。牢记母亲心愿,学成后子承父业,回家乡办学堂,感恩平海家乡众亲。黄杭拒绝朝廷封官,未赴任,而是回到平海卫,将朝廷的赏赐都用于家乡办学堂,传授文化知识,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在平海卫岱山境,他生活节俭,为穷人家的孩子教书办学堂。

黄杭在孝敬父母上也树立了榜样。黄杭之父早年在平海卫人生地不熟,谋生极为困难。在教学闲暇的时候,经常跟邻居下海捕鱼打短工,后来在一次台风中丧生于嵌头海域中。父亲去世后,他担当起家庭责任,母亲在不远游,他在家中服侍守寡的母亲到年迈。母亲生病时,他求医煎药,亲自为之盛饭、洗漱、洗脚,传为佳话。父亲早逝,子未尽父之孝,黄杭晚年立遗言:生未能为父尽孝,死而观海守孝。于是,黄杭死后墓葬在平海镇上林村东乡石瓶山山腰处,对峙“双猪脚配酒”,直观嵌头海父亲海难之处,实现他“阴寿守孝”之心愿。

黄杭的后人也遵从祖训和遗志,广行善德之举。在清朝康熙年间“截界”运动以后,开始复界时,其后人黄福明回到平海岱山一带耕田积粮办学传家。康熙二十一年(1682),平海卫全面“复界”,施琅将军领清兵万余人驻扎平海卫练兵,准备攻台湾,军粮告急,黄福明先行挑粮送军营,带动一方百姓拥军送粮,兵为民,民则安。黄氏后人在耕读传家中,尽心于家乡教育事业,大力弘扬家德家风,积极修桥铺路,捐资公益民生,行善德之举,助力家乡建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