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 助推我市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0-01-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美丽乡村——江边

乡村美景

美丽乡村——山前孝亲园

 

江边田园风光

 

 【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市政协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深入各县区,开展“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助推我市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了仙游县祥林山庄、同欣生态园、康源生态园、红旗生态采摘园;荔城区江边村、山前村等休闲文化农业特色村、城厢区百果园、向阳采摘园、绿丰园艺等;涵江区江口镇蒜溪、白沙镇坪盘村、白塘镇双福民族村等;秀屿区后海休闲海洋渔业等。召开8场座谈会,听取了解我市休闲农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在调研基础上,课题组赴省外进行调研考察,学习吸收外省市休闲农业发展与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

调研后,市政协就“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助推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专题协商。与会市政协委员就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作了发言。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作了回应。

专题协商后,市委市政府积极采纳协商意见建议,制定出台《莆田市美丽休闲乡村创建工作方案》,在全市布局创建30个市级美丽休闲乡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各级各部门也高度重视,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在突出我市特色农业优势的基础上,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已初具规模,逐步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和助推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的一大载体。

据统计,到2018年底,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83家,投资总额7.25亿元,从业人员2710人,年接待游客285.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其中城厢区九龙谷生态风情园等2家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涵江区白沙镇坪盘村被省农业厅评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等2个村被省农业厅评为福建省最美丽休闲乡村。初步形成了从单一的观光型向农事体验、展示教育、休闲度假等多类型、多业态发展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随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市休闲农业发展逐步转向点上提升与区域特色品牌打造的新阶段。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缺少一批精品、品牌项目,营销宣传力度尚待加强等。为此,市政协课题组提出建议:

切实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休闲农业是盘活农村闲散资源,集聚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载体,是激活农村消费,发展乡村经济,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条重要途径。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打造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机制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议结合发展我市全域旅游,启动新一轮的休闲农业规划,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项目开展综合试点推广。进一步延伸我市的乡风民俗、特色产业、人文地理、莆台农民合作、脱贫攻坚以及海丝文化等内容,刺激新业态、服务型消费,服务乡村经济发展。要对现有的农业休闲项目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和甄别,对个别存在“假休闲、真圈地”或虚报骗补的项目要依法处置,并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休闲项目重新进行评定,细化详细标准,实行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评级机制。在此基础上,要着力于增强政策优惠的针对性和指向性,集中扶持一批真正有规划、有实力、有前景的项目。

抓紧研究推出休闲农业配套用地扶持政策。建议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对如何帮助企业解决好“土地流转和土地政策制约的难题”进行专题调研,抓紧研究出台具体的解决措施。尽快制定出关于扶持我市休闲农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办法。建议把休闲农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地总体建设规划,将休闲农业建设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要根据国家休闲农业扶持有关政策,制定出休闲农业设施用地方面合理的报批、审批制度。在非基本农田与非生态公益林的地块上建设休闲设施,在明确产权、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前提下,由各县区统筹安排一定比例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专项支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发展,市里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用于发展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成效突出的县区,可适当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对符合发展规划、城规、土规等规划并被市级及以上评定为休闲农业示范点的项目,特别是整合利用闲置、荒废农田、荒地开发休闲农业的项目,可借鉴周边省份创新经验,按照项目总体经营用地面积的一定比例确定休闲农业配套设施用地规模,以及建筑物方式、建筑面积和高度等。可根据经营实际需要,可以尝试提供临时性建设用地报备制。(时报记者 郑育俊)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