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为何念何为
【发布日期:2020-01-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曾元沧

这是一个自问自答的命题。问题的答案会确凿地向你说明: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思念和被思念。

岁月不居人易老,不老的是早已在生活长卷中有了各自位置的一件件往事——有的属于他,有的属于我,有的则关乎他和我。

在上海陕西路靠近进贤路他的居室里,面对凤凰电视台屏幕上正捭阖论道、谈笑自如的他的长子何亮亮,我说:“何老师,您两个儿子的名字真好,亮亮、堂堂,阳光,阳刚!”老师啜了一口大红袍,笑着说:“像你们福地福州阳光灿烂,是吧。”由此看来,他对福州的印象美好而深刻。

1959年,何老已届不惑可望之龄,才思敏捷,文采风流。是时,咱们福建正在筹建“福建电影制片厂”,他听从组织调遣,以上海电影文学研究所编剧的身份,来“充实创作骨干力量”,任福建省电影制片厂编辑组长。在多年采编生涯中,他骑着自行车沐雨栉风,就着黄灯烹文煮字,诚可谓呕心沥血。闽江两岸、鼓山之麓、三坊七巷、马尾船坞、乡间阡陌,都留下他深深浅浅的奋斗足迹……

何为老师先后担任福建作协副主席、名誉主席,而且是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何为先生擅长“非虚构情节叙事散文”。1956年岁末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散文《第二次考试》,以鲜活的典型人物事例,弘扬了人间真善美,堪称他一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后来,没有记错的话是1960年夏季吧,《第二次考试》被选作全国高考语文赏析试题,对广大考生而言,那是终身难忘的第一次考试,影响波及全国,尤以文化教育界为甚……

殚精竭虑献赤诚,落尽繁华名已就。何为老师退休回沪安度晚年,其陕西路寓所离我供职的报社仅咫尺之遥,为我聆听他的教诲开启了方便。何为老师多次强调:“作家拿作品说话,说的必须是真话。所以,大凡作家首先要‘做好’人,讲求诚信,他的作品才值得人信赖,对社会才有鼓舞作用。”先生这番明显带上自身实践色彩的感言,在我心中默默地扎下了根。而他亲授于我的散文观,“散文无定体,是最自由、最没有拘束的。好的散文必须与生活联系,还要有高于生活的灵动之气……”则成了我创作的座右铭。

2004年,中国散文学会、上海作家协会、《新民晚报》社,联合为我举办“乡情散文研讨会”。何为先生受郭风老师委托,代表他们俩在会上作了精彩演讲。他通过我文章中的典型细节,阐释了郭老题词“以情感人”与我作品的契合度,要求我“坚持将乡情凝于笔端,用有张力的细节说话,以少胜多,以情感人”。何老转过脸看了看主持研讨会的叶辛先生,又朝我点点头,随之提高声调说:“热爱家乡,望着未来写现在,为建设新农村鼓与呼,这条路走对了!”我心领神会,这是在鼓励我。事已经年,他的矍铄神情恍若眼前,亲切声音还徜徉于我的耳边。

何为老师退而不休,一直坚持写作。我报副刊“夜光杯”为他开辟专栏。随着岁数递增,其眼力逐渐不济,写作时不得不靠放大镜帮忙,文章无论长短都反复推敲,直到自己满意才交稿,让人好生感动与敬佩。应其了解社会和文学创作动态的需求,我安排一位文学青年为他读报和选读文学期刊上他指定的文章,每半月一次,坚持了一年半光景……

年终岁末,回望来路感慨良多。人海茫茫,拥有郭风和何为两位老师,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福分,遇则生成了一片春光。在我从文的道途中,郭风犹如招展于我灵魂城廓的旗帜,何为如同陪伴我远行的灯盏。这则小文专为何为而作,就让我从他身上收笔吧:何为老师的一生,正如他两个儿子的名字,亮亮、堂堂!今日寄思念,托付感恩心!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