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颐先生,原名孝仁,号梦仙。原籍福建省晋江县池店村,于清朝末年,跟随父亲由晋江县迁居福建省平潭县。李健颐的父亲昭明公,清贡生,通医理。据李健颐先生《鼠疫治疗全书》“绪言”所言:“时家父经商,不暇为人治病,所以医名未著。”时年晋江池店邻村很多人都被传染上一种瘟疫,死者枕籍。诸医“皆谓此证未之前闻,亦不知治法”。昭明公参考《鼠疫汇编》等书中记载的内容,将这次令诸医束手无策的突发疫病诊断为“鼠疫”。并配制“解毒活血汤”作为治疗方剂救人,昭明公当时被村人尊称为“卢扁后身”。李健颐早年跟父亲学医,攻读医书,尤其注意对《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條辨》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研习,并在父亲传授下,悉心研究诊治瘟疫的方法。
李健颐先生之所以对瘟疫有如此深入的研究,一方面由于早年受其父亲熏陶,更重要的是他亲历二次较大的鼠疫流行,亲眼目睹旧社会因疫家破人亡的悲剧。自少立志学医,并在医疗实践中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1921年,平潭县鼠疫流行,李健颐先生根据自己诊治鼠疫的临床经验,对诊治鼠疫“解毒活血汤”,经过二十一次之加减后效果更著,故名“二一解毒汤”。
李健颐先生在救治瘟疫的实践中发现用中药汤液疗疾,“不特服用艰难,且奏效迟缓,凡遇急症,屡有措手不及之患”,若“遇轻症,药苦不纳,尚可稍延时日,苟遇热疫重症,危在顷刻,服药与不服药,即有生死关系,多半因其不能服药,即继为不治者,比比皆是。”可谓中医治疗上的一个缺点。恰李健颐先生早年赴上海中医学校读书时看到西医的注射疗法。对于汤液的这些弊端,李健颐认为,“今日西医发明注射,可补此弊,诚大有功于后世也。”他大胆设想,“西药既可制液,岂中药独不能哉?”“每有思将其汤方之煎剂,化为注射液,可以补救服药不及之弊。”于是他潜心研究,依托他创办的“余庆堂制药局”,用其发明的二一解毒汤,化制一种透明液体,以供注射,“经过若干次试验,幸得告成,命名为二一解毒注射液。”据临床治疗,该注射液“能治鼠疫、癍疹、麻痘、猩红热、脑膜炎、狂犬病、霍乱、瘟毒等症,用法简单,奏效灵敏,又无副作用,与西药注射无相轩轾”。二一解毒注射液的发明应用,“不但可以补助口服中药不及之弊,且可启中药注射之新法,而抵塞西药之漏卮也。”在20世纪30年代,李健颐的这一创举,在中医方剂剂型的探索方面,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开中药注射剂之先河,具有非常重要的创新意义。
1934年,李健颐先生举家迁往莆田涵江。次年莆田鼠疫流行,李健颐不顾个人安危,又一次投入救治鼠疫的战斗中,日夜诊治鼠疫患者,抢救了许多危重病人。在诊病之余,李健颐将自己多年诊疗鼠疫的体会进行总结,采纳中西医学理论,著成《鼠疫治疗全书》一书。此书经俞慎初校正后,于1935年5月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现代医药学社发行。此书出版后,当时的许多著名医家都纷纷为该书题词,如张锡纯的题词为“功侔和缓”,时逸人的题词为“疫证津梁”,《台湾皇汉医报》主编、台湾药学讲习会讲师苏锦全题词为“济世良方”,等等,足见此书在当时影响之广大。
李健颐在书中提到,“鼠疫,西人名为pest,日人译其音为百斯笃。……中国医家知此疫是鼠为媒介,故名鼠疫。”对于鼠疫病因,李健颐赞同西方医学的理论,认为是“疫菌”作乱。他在书中写道:“致疫之原因,实为疫菌,是菌乃光绪二十年,香港大疫时,法国医生叶尔珊氏,自患鼠疫疾人之淋巴中所发见者。此种鼠疫菌,增殖最易,蕃育最速,由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分裂至于千万,蔓延广播,传染急速,每有不及防备。”书中还依照西医学关于鼠疫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三种:一曰核肿鼠疫(Bubonen pest),二曰血毒性鼠疫(Septiscbe pest),三曰肺炎性鼠疫(Pneu-monie pest)”,并分别介绍了三种鼠疫的患病途径和病理病状等。
对于鼠疫的主要传染途径,李健颐根据自己的亲身观察,认为除了老鼠是传染源之外,其它很多动物都有可能是传染源,如黑蚁和野兔的身上,往往也会带有许多鼠疫毒菌。他认为“西医云鼠疫为鼠之蚤所传……鼠核之病,非专由于鼠也。世人只知预防死鼠,独不思黑蚁之菌,即鼠疫之毒苗,往往置之膜外,不加讲求,所以鼠瘟日甚”。李健颐对鼠疫传染源的研究尤为重视,并曾多次在期刊上撰文深入探讨传染媒介:由病人排泄物为之传染、由虫虱吸毒菌为之传染、由物类受毒菌之传染、由畜类吸疫毒为之传染……并谈及宣统二年,东三省以旱獭作为传染源的鼠疫。上世纪30年代先生对鼠疫的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流行特征的认识与现代的流行病学极其相似。足可让人敬仰。
对于鼠疫的症状,李健颐也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对鼠疫的诊断,他分观形、察色、辨舌、闻声、验屎及验尿、诊脉六部分来论述,从各种症状中判断鼠疫病情的轻重顺逆,辨证其气血表里阴阳。有时也吸取一些西医诊断知识,来帮助诊断鉴别鼠疫。如:对于有些初起症状不明显的患者,他认为“惟有施血液之检查,即可断知之,否则易致误诊也”。肺鼠疫初起时,“其形状与秋温肺燥,或伤风肺炎及肺郁咯血相似,但症状较为险恶,稍有误认,用药迟缓,遂变不治,故于诊断此症,亦不易鉴别,惟当取其咯痰,施以细菌检查之法,自有分别之处。”
此外,李健颐还将鼠疫与其他疑似疾病做了详细的鉴别诊断。《鼠疫治疗全书》书中重点比较了鼠疫与横痃、便毒、瘰疬及外感发热、杂症发热等的异同,如“鼠疫与横痃比较,两者症象相似”,但“鼠疫先见恶寒,继即发热,既热之后即不恶寒;横痃属三阴经,先恶寒而无发热,亦无口渴痛痹”。鼠疫之核,“是由瘀血坚结于鼠鼷线,大如柑橘,圆椭形,中心稍凸,坟然臃肿,色带青紫”,而横痃则“生在左腿夹缝皱纹,形长如蛤,漫肿坚硬,痛牵睾丸,上及小腹,或由睾丸肿大,漫延腿夹缝中”。鼠疫初起发热,很容易与外感发热相混淆。从脉象上看,与外感脉浮不同,鼠疫身虽发热,“而脉则或沉或伏,或微细,或代止,或模糊不清,或紧急而乱,似阴非阴,似阳非阳”。还可用嚼生黄豆法鉴别:“外感症则腥,鼠疫则甜”。另外,“杂症发热轻而缓,鼠疫发热重而急”,鼠疫一得,“即人事昏迷,或沉睡,或夜寐发惊,或谵语如狂,或目珠不顺,或面白如纸,心窍如有痰迷者,但人虽昏迷,而清醒时,又极清醒,令人难测。”从多方面对鼠疫与其他疾病进行症状鉴别。他认真总结鼠疫治验临床方案经验,撰写鼠疫治验的临床性论文二十多篇。
对鼠疫的治疗,除从中医的诊断,反复探讨研究,加减一些成熟的方剂外,且提倡以中西治疗观,虽则西药当时对此症尚无特效之方剂,不过尚可用一些对症疗法以减低鼠疫的疫情。李健颐即使在疫情危急之时,在治疗方法上也不忘中西兼用,以加强对疫情的控制。
李健颐是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上一位颇有建树的中医学家。李健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对鼠疫的研究,以及他所著的《鼠疫治疗全书》。该书是近代中医治疗鼠疫的集大成之作,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李健颐诊治鼠疫方面的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二一解毒汤,尤其是二一解毒注射液的发明,可谓近代中医研究上的一个重大创新,也为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的史实,增添了浓彩华章。
在目前防控“新冠疫情”的形势时,回顾中医先贤救治鼠疫的经历,对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西结合防控疫情,有现实的意义。(李连生 李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