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广觅细搜 拾遗补缺 ——喜读《莆仙历代高僧大德知见录》
【发布日期:2020-03-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仙游龙纪寺瓷雕罗汉

 

少林武僧国画

 

咱们“文献名邦”莆阳,人文荟萃,年年岁岁,邑人出书的不少,可称得上拾遗补阙、填补空白的,却并不多见。而黄祖绪先生“用力近二十年、六校增补”的《莆仙历代高僧大德知见录》,就是这样一本难能可贵、“填补了佛教界全面介绍地区性僧众的一大空白”之编纂。这部新近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40万字大作,涵盖了莆仙的几十座寺院,包含289位高僧大德,而且涉及省内外的一些著名丛林,如雪峰寺、涌泉寺、西禅寺、开元寺、南普陀、五台山等等。书中引述的《主要参考文献书目》多达215种,涉及宗教、史地、诗文,真可谓求全责备,洋洋大观。

此书的出版面世,称得上我市宗教界之一件喜事、盛事。难怪我市百岁老人、书法名家林庆霖会为之题写书名;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莆田市佛教协会会长空性大师,广化寺之灯云法师要为之作序褒美赞扬。本书原来还准备分发给参加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嘉宾,作为馈赠的礼物呢!

众所周知,完成鸿篇巨著,离不开大量图书资料的支撑;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始也简,将毕也钜。”黄先生能够顺利写成此书,得益于其延寿村的“福建省首届书香之家”——那二楼偌大一间私人图书馆,分门别类,严严实实挤满了种种史料典籍。笔者虽然也有十来架书橱,但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我知道,延寿村曾是莆田著名的两座“万卷楼”所在地,有优良的藏书传统。著名史学家、宋代大儒郑樵曾流连其中,废寝忘食呢。

莆阳的名寺大刹,发端于南北朝时期,几乎与“开莆来学”同时,而为什么记载历代高僧大德的书籍,却迟迟难以问世呢?我猜想,其中一大原因,恐怕就是寺院多、僧众杂,要一一坐实,予以记载,实在困难。再则,有所谓“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寺院同样有众多云游天下的僧人,难以逐一记叙啊。其中有些高僧大德,是在“改朝换代”的动乱之际才遁入空门的,其轨迹更加难以把握。而黄先生凭借翔实的诸多史料,终于将他们逐一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岂非功德一件,善事一桩?

不言而喻,要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爬梳剔抉,实大不易。首先,要知晓名目,顺藤摸瓜;其二,得科学归类,令人信服。这两点,《莆仙历代高僧大德知见录》都做到了。诚然,正如黄先生《后记》所叙:“此书史料为笔者所知所见所亲手节录,故在介绍每位高僧大德之后,皆在文末标明文章摘录自何种史志或典籍。余认为真正的可以持久存世的学术,是建立在可靠的史料上的,没有可资证实的史料,若完全凭作者的空想与杜撰之书籍,尽管它能糊弄于一时,最终会变成一堆泡沫。搞学术靠的是始终要保持诚实,一是一,二是二,绝不能弄虚作假,做学问也是做人,文如其人。做人做学问不能欺众,因为成书要流传社会,流布海内外,要给后人的。余编纂《莆仙历代高僧大德知见录》,其用意在公布事实真相,故特别用心于史料的选择,从这一点说,这本书是经得起广大读者备查之用。”

为了更好地编纂此书,“年既老而不衰”的黄先生奔走于实地考察,“足跡遍及莆阳大地”。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古稀之年的黄先生不会操弄电脑,只好孤诣苦心、一个字一个字地“爬格子”抄录誊写。他身居斗室,殚精竭虑,风晨月夕,孜孜不倦,终成此书,实在可敬可佩!

美中不足的是,这一大工程,仅凭个人之力,“疏漏诖误,实所难免”——毕竟“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呀。纵观全书,似乎还留下一点遗憾。例如,福建寺院历来与书院精舍有不解之缘,高僧大德中,热爱教育的也大有其人;寺院往往与名山茗茶相关,因而龟山寺的明代高僧月中方丈,制作贡茶“月中香”应该提及;江口囊山寺,长期处于闽中驿道旁,诸多名士硕儒,曾投宿其间,并留下许多珍贵诗文,这些均可在书中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利于“古为今用”,发扬光大。

黄先生十分注意文人官宦为寺院题写的碑文诗咏等,如黄滔、刘克庄、王迈、林环、陈经邦、陈伯献、何南金、王万祥、宋际春、刘尚文、黄担……。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重见天日”,也为读者免除了许多翻检之劳。不过,有的碑文可能由于版本不同等因素,个别文字或标点存疑或相左,值得读者进一步留意查勘。(许更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