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回年系国清始祖昌公九世孙
林国钧,字公秉,号回年,系国清林氏始祖林昌之九世孙。林国钧生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八月三十日,享年九十五岁。
(一)据《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族谱》载:
1.林氏入莆启族林恪
林氏入莆启族林恪之十四世孙法幔,字惠宽,唐玄宗朝以明经登第,因安史之乱,不出仕,隐于莆田五侯山。
2.长城始祖沙公
法幔之子沙公,字用淘,唐举省元,官台州知州,其自(莆田常太)莒溪迁居长城(北高张城),为长城开基祖。
3.国清始祖昌公,林回年系林昌九世裔孙
(二)长城始祖林沙生三子:昌、宝、旻。
1.昌公,字思光。唐官通判,沙公长子。自长城徙居谷城山下,国清塘上。(见《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族谱》,莆田长城金紫族谱编修委员会2006年编)
2.宝公,仍居长城,后又迁居珠墩[(今属秀屿区东峤镇),宝公十世孙林光朝,1114年出生于兴化军莆田县合浦里珠墩东萧村(今秀屿区东峤镇珠川东萧村),卒于1178年5月6日,享年65岁。]
3.旻公,分埭头梨岭。
二、林回年,莆之姑青人(今黄石七境下庄村人)。
南宋慈善家林回年是兴化军莆田县国清里姑青(今黄石七境下庄村)人。
(一)周瑛、黄仲昭《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四·礼纪三十·人物列传十一·文苑,第1140-1141页载:
林国钧,字公秉,莆之姑青人。……年九十,齿发落而复生,作亭名曰:“回年”,陈俊卿为书其扁,因以自号。
(二)林国钧,字公秉,莆之姑青人(见清代陈池养《莆田水利志》下,597页)。
三、国清塘(即姑青塘)在国清里
(一)明代莆籍著名学者、方志学家周瑛与黄仲昭两位乡贤合著《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五十三·工纪二·水利志上,1357页载:
“县东南国清里塘一,国清塘,一名姑青塘。”
《唐书》云:“贞观中置。”
(二)清代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38页: 国清里
▲ 清代 廖必琦《莆田县志》38页:国清里
国清塘,一名姑青塘,唐贞观五年凿(即公元631年,人工挖掘开凿),周回三十里(木兰陂至黄石国清塘周回三十里),元废(填塘为田,至2011年1月6日福建电视台所拍莆田市政协委员陈春阳呼吁保护唐代国清塘时,只剩9.6亩,见福建电视台采访《时代先锋——陈春阳》,视频尚存),即林氏(林回年)宅前“濯缨池”是也。水与木兰相灌注(源头活水),澄碧百顷,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郑监簿耕老(林回年长女婿)诗:“涌金门外尽菰蒲,四月行人客上都。今日国清塘上望,依稀身更在西湖。”上有濯缨亭(观书亭)。
(三)现代莆籍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朱维幹(1893—1991年)教授在其所著《莆田县简志》第六章水利建设(一)堤塘28页,国清塘条目:国清塘,一名姑青塘,在县东南国清里。
(四)《新唐书·地理志》云:
国清塘,唐贞观中置。
宋志载:塘深六丈(深约20米),阔五十丈(国清塘至宋时湖面阔约166米)。
(五)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與纪要》载:(莆田)府东二十里,其水与木兰陂(木兰溪水)相灌注,澄碧千顷,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唐贞观中置。
四、国清亦名姑青,国清塘即姑青塘
明代何乔远《闽书》载:林氏宅“濯缨池”
“城山,在壶公山南麓,黄石市主山也。本名国清山,以在国清塘上,好事者以其北有黄石,乃傅会张其事,改曰谷城,亦名青山……,下则国清塘在焉。……
国清,一名姑青,唐时(唐贞观年间)所建,今林氏宅(林光朝撰‘横塘别墅’)濯缨池,是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
据何乔远《闽书》获悉,城山在莆田黄石。城山、谷城山、国清山、青山系黄石同一座主山,名山。
城山下有国清塘{国清塘座落于黄石古横塘姑青,故何乔远《闽书》载:国清,亦名姑青[国清塘即姑青塘(大塘)]包含濯缨池(小池塘)}。古有国清山,唐有国清塘,宋有国清里。国清塘和国清里皆因国清山(即谷城山、城山)而名。
明代周瑛、黄仲昭在《重刊兴化府志》把“谷城山”山下的“国清塘”准确记载其位于“国清里”,但在同一部志书中,又把“城山”记载在“景德里”,以致,后来的个别史家学人有误判“国清塘”都归“景德里”的现象,希能明辨,以免再以讹传讹。
濯缨池位于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林氏宅(横塘别墅)门前。
五、林回年所构“濯缨池”“濯缨亭”(观书亭)在国清里国清塘(姑青塘)
(一)明代林登名《莆舆纪胜》载:
濯缨池在谷城山之麓,名国清塘(按:濯缨池位于黄石谷城山麓之国清塘旁,是水与国清塘相灌注,国清塘包含濯缨池,故“濯缨池”名“国清塘”),亦名姑青(林回年,姑青人,国清里横塘今黄石七境下庄村人),与木兰溪水(源头活水)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上有亭,朱晦翁(朱熹)匾曰:“濯缨亭”(观书亭),则宋时林回年所构也,故老相传。
(二)明代状元林环亲临黄石姑青塘(国清塘)濯缨亭(观书亭),在国清里。
▲明代 莆籍状元林环著《斋先生集》卷之八记《耕读轩记》载:谷城林学可氏作二楼于姑青塘(国清塘)上
莆田黄石国清塘上“濯缨亭”位于国清里姑青塘(国清塘)的重要史料证据:
明代莆人状元林环曾亲临濯缨亭(在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上,林环著《斋先生集》卷之八记《耕读轩记》载:
谷城林学可氏作二楼于姑青塘(国清塘)上,名之曰“耕读”“来薰”,……因记,曩余家居时,尝游谷城山下,学可氏之族人刚直伯叔尝邀余舍其家,因获历遍其族居里巷及其先世陈迹,倦而休坐,余于“濯缨亭”(观书亭)上。……
六、林回年墓在国清里
林回年墓园系其生前自己所选定,位于国清里西林壬丙子午向。林光朝为其作《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陈俊卿亲临谷城山麓国清里林回年墓园,见墓前有亭,为之隶书“回年亭”。
▲ 《塔山康氏家谱》 ▲ 清 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
▲林国钧(回年)墓在国清里西林,第二行 ▲ 昌公系国清始祖,上图 第二行
(一)国清始祖昌公墓在国清里(上图:右第二行)
谨录国清历代本支祖墓昌公国清始祖,夫人余氏墓在居里(国清里)东国清塘上……(见莆田市图书馆藏《塔山康氏家谱》,36页,藏书号:030006456361,原本为福建省图书馆藏)。
(二)林国钧墓园在国清里(上图:左第二行)
国钧墓在居里(国清里)西林,壬丙子午向,光朝先生为墓碣,其前有亭,陈公俊卿见之为撰“回年亭”三字揭匾,以张其事。三十三安人朱氏墓在国清里三社庵,名奉思(见莆田市图书馆藏《塔山康氏家谱》,37页)。
(三)林回年曾孙林师古、林立义墓在谷城山麓国清里
▲ 南宋莆名士陈宓《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二十一墓志铭《处士林公墓志铭》
1.南宋莆名士陈宓《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二十一墓志铭《处士林公墓志铭》载:“公讳师古,字子平,兴化军莆田县人。其先自长城徙居国清。曾祖国钧,故赠承奉郎,赐绯鱼袋。祖充,故迪功郎,南安司户。父浦,从艾轩林先生游,士人称之。……”
▲ 朱熹莆田门人陈宓为林回年曾孙林立义作《承奉郎林公墓志铭》
2.朱熹莆田门人陈宓为林回年曾孙林立义作《承奉郎林公墓志铭》载:“君讳立义,字子宜,兴化军莆田人也。曾祖讳国钧,承奉郎致仕,赐绯鱼袋,号回年居士。艾轩(林光朝)先生尝铭其墓,称其盛德。子孙多从艾轩游。……回年暨君四世,皆以林泉自适,无汲汲进取意。故肯堂考室时花植竹,岁美月新,暨君益张大之。谷城、国清为莆邑山水绝胜处,君家(林国钧至林立义)独据其要。乡之大夫士有终岁,慕羡不得一至者。君雪舟筇杖日徜徉其间,以考寿终,可谓无憾。……”
七、林回年庐(房屋)在国清里
吾(林回年)庐(房屋)在谷城山麓国清里。
▲ 南宋 林光朝撰《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一)
▲ 南宋 林光朝撰《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二)
笔者查考林光朝为林回年所作《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见《艾轩先生文集》,林光朝著,林祖泉校注,福建海峡出版集团,191页)记载:
“吾(林回年)向者卜(从前自己选择)亲垄(自己的墓地),去吾庐(距离我的住宅)无寻丈之远(没有数十米之远),他日葬我(我逝后归葬),当以我为法(应当按我自己生前所选择的墓地为准)。府君讳国钧,字公秉。回年府君(1175年)八月辛酉卒……三年(1175年)冬十月乙酉葬之。……回年手植之柏已成拱把,望故垄(古坟、祖墓,在国清里西林)可数百步。”
八、南宋林光朝为林回年作墓碣载“横塘别墅”,在谷城山麓国清里
回年族侄林光朝撰《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先是婚嫁裁毕,即以家事属之二子,杖屦徜徉,惟“横塘(今属黄石七境下庄村)别墅”耳。
据莆田县宋嘉祐八年至宋末(1063—1279年)区划(见陈春阳《宋代莆阳名人志》):
“国清里”也在莆田县东南(现属黄石镇辖地),辖11村:小横塘、前塘、湖头、塘头、洋城、章桥、坂上、马峰、赤 岺、东津、杨山。
据明代弘治时期莆田县区域划分,“国清塘”,属小横塘(古横塘)地界,即今七境霞庄(亦称下庄)自然村,而小横塘(古横塘)系国清里所辖11村之一。
横塘宋时归属国清里,所以“横塘别墅”位于谷城山麓国清里。
九、明代何乔远《闽书》载“ 林氏宅”“濯缨池”
国清,一名姑青,唐时(唐贞观年间)所建,今林氏宅(林光朝撰‘横塘别墅’)濯缨池,是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源头活水),澄碧百顷。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
十,南宋慈善家林回年所构“濯缨池”和“濯缨亭”(观书亭)位于谷城山麓国清塘(姑青塘)上,属于横塘(今莆田黄石七境下庄村)。
附:林环著《斋先生集》卷之八记《耕读轩记》载:
谷城林学可氏作二楼于姑青塘(国清塘)上,名之曰“耕读”“来薰”,……因记,曩余家居时,尝游谷城山下,学可氏之族人刚直伯叔尝邀余舍其家,因获历遍其族居里巷及其先世陈迹,倦而休坐,余于“濯缨亭”(观书亭)上。(俞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