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张向阳的《妈祖》连环画艺术
【发布日期:2020-04-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张向阳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许多中老年人来说,童年的记忆总是少不了连环画的影子。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脑的年代,拥有一本小小的连环画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中国连环画创作中,线描是非常典型的艺术形式,以其线条优美净洁、清晰明了,黑白分明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那些年,“小人书”凭着最简练、最平实的绘画和语言,雅俗共赏而通俗易懂,成为老少皆宜的启蒙读物。

日前,大型连环画《妈祖》出版,全套连环画12册,由全国连环画名家联袂创作,以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妈祖传奇的一生,颂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妈祖》连环画的画稿以写实的白描手法创作,纯粹而唯美。其中第四册《湄屿飞升》和第十一册《分灵宝岛》由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张向阳创作,他在164张不足4A大小的画稿上,以张驰有度的线描勾勒妈祖故事,得到了业界充分认可和社会的好评。

张向阳老师有着丰厚的人物画功底,从他的众多速写和人物画作品可以看到他扎实的人物造型能力。他常常深入基层,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有着发自内心的同情和熟悉,用今天的话来说,张老师是“扎根生活、广接地气,以人民为创作中心”的艺术家,他善于观察生活,善于画生活、画周围的人,或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物等。生活的丰富性、观察内容的丰富性,使他笔下的艺术形象的丰富成为必然。看过张向阳创作人物画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作品一直充溢着朴实、浓郁的“生活”气息。

张老师所创作《妈祖》连环画的画稿采用了常用传统绘画技法,一方面,他大量采用他熟悉的散点透视和分段式构图进行画面布置。另一方面,他充分发挥线条具有的曲折生动的变化特征,使用富有灵气的表现手法,使笔下的线条成为会“说话”的符号,带着读者的眼睛去看《妈祖》连环画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场景。其中人物的描绘寥寥数笔,却生动活泼,衣褶笔笔到位,随着线条曲直、快慢、顿挫与刚柔相济的变化,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便营造出来。

线条,是中国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最基本也是最有独特表现力的造型手段。在几千年的中国绘画长河里,波澜壮阔,高峰迭起。顾恺之、吴道之、李公麟、李在、曾鲸、吴彬、陈老莲、任伯年……而且被提炼成法度森严的程式,如《绘事指蒙》总结概括的“十八描”。张老师在巴掌大的空间里居然用白描那么精细、那么精彩地传达了大海的气息和妈祖的神韵,《湄屿飞升》《分灵宝岛》164幅连环画,水乳交融地再现了莆田海边的山川、村舍、船舶、浪涛、人物,将每幅画面精美而毫不做作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张老师的线描灵感来自传统,但他一改先贤线条的古拙,而出之以平易亲和,从他创作的画稿可以看出,他自觉而有意识地将现代光影的概念通过线条的疏密节奏呈现出来,从而使二维的线描具有了三维的感觉。

张向阳老师于2017年上半年接受出版社给他创作《妈祖》连环画任务。搜集素材,实地采风,速写画稿,经过近半年的积累。于2017下半年,在自已画室里进入《湄屿飞升》第一本连环画创作。近一年时间里,无论严寒或酷暑,无论是繁忙的教学工作还是节假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不辞劳苦地攻坚克难,废寝忘食地伏案作画,除了大量速写、写生之外,大量的默写、想象构图,并反复修改,打稿,勾线……有时通宵达旦,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164张画稿上描绘林默组建水阙仙班及成神的神话故事,包括降伏千里眼、顺风耳,收伏晏公、高里鬼和嘉应、嘉祐等。张老师的《妈祖》连环画,每一幅画稿都经过反复修改过程,中指和食指内侧因长期执笔磨出厚厚的老茧就是很好的见证。

有一天,我到了张向阳老师的画室,只见画室墙壁的四周大多挂着他的人物画作品,墙边的书柜摆满了绘画书籍和文献资料,画桌上画笔颜料堆满桌面,画稿也垒得高高的。张老师正聚精会神地画《妈祖》连环画,用铅笔打稿并反复修改调整,而后在底稿上勾成正稿。张老师见我来临,放下画笔,热情招呼我坐下,请我喝茶交谈。他回忆说:“我从小就喜欢看连环画(小人书),小时候,姑姑家里有几箱小人书,‘串亲戚’的时候,我就会去看个没完,而且还会顺手带回几本看。我还常常照着‘小人书’上的画面临习。记得念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参加学区的绘画比赛,就是画《三国演义》连环画里的赵子龙而获得一等奖。从农村考到城里,进入学校美术兴趣小组之后,才知道连环画是一门绘画艺术。从那以后,我经常去新华书店买连环画。有时候,看到一些旧书摊上有连环画,也会情不自禁的去买,家里收藏了几百本连环画,有空就去翻一翻……连环画对我的艺术之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04年底,张老师和同事去四川采风,回来的时候,途经重庆宜昌,经过丰都鬼城(现在已经陷入了长江大峡底下)时,丰都鬼城正在撤迁,有一家旧书店里面有一摞旧连环画。他粗略翻看一下,都是七、八十年代,他问坐在旁边闲着无聊的老板:“还有没有?”老板回应说:“里头还有十几本。”张老师说:“我全要了。”站在老板旁边的一位女人说:“家里还有一两百本。”他问她远不远,她说走路大概十来分钟。他看了手表,离采风团上船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左右。他说,那你赶紧回家把连环画全部提过来。因为有不少发霉、破损的旧“小人书”,张老师和他们讨价还价后把两百多本全部买了。回来后,他把这些旧连环画全部摊开在阳台晾晒,又一本一本地整理归类。里边有不少作者是贺友直,华三川、戴敦邦、施大畏、聂鸥、冯远、叶毓中、刘进安等,那些都是他早已熟悉的名字。

一边喝茶,一边交谈,张老师谈到他创作《妈祖》连环画的体会,他告诉我:“连环画的创作于我而言,是一次机会,又是一次挑战,虽然画得很辛苦,但是我把它当做一次提高自己绘画艺术的机会。在《妈祖》第四册《湄屿飞升》中都是妈祖收伏妖魔鬼怪后成仙的情节,场景很单调,基本不是海面就是天空,很多画面没有背景依托,所以一开始茫然失措。随着创作进度的进展,渐渐进入一个几乎疯狂的状态:没日没夜的加班,没完没了的推翻、修改,每次画完一张又都有新的想法,又得重来,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画面中又有不足的地方,又要调整修改。习惯了以前画独幅的水墨人物大作品,现在在数以百计的小画面上创作主题性的连环画,对我是一次很大的挑战。”

他还告诉我:“《妈祖》连环画创作,首先是主题限制了我创作的手脚。福建省美术出版社薛志华先生曾告诉我‘《妈祖》连环画的格调注定是典雅唯美,需对传统线描艺术地传承’。所以,对我来说压力非常大,也就是说传统的连环画,特别是半个世纪之前的那些善于继承、善于创新、技术精湛的著名老连环画家们,比如贺友直的画风多变,勇于探索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以线条勾勒组合来塑造人物,画面的技法通过不同线条的纵横疏密组合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道具的铺陈,其独特之处正在于他的连环画艺术中‘意、形、线’‘格调、趣味’以及丰富性达到了高度相融互补而和谐相映成辉。在画稿的创作过程中,我不断问着自己,我能画好吗?其次,缺乏创作经验。刘继卣、赵宏本、顾炳鑫等一批连环画创作高手,以高超的技艺造化了他们笔下的艺术形象,他们身兼表演、演员、摄影、化妆等数职,在尺幅天地间塑造着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经典的造型姿态,令同时期的其他艺术形式相形见绌。他们深谙用绘画演绎主题内容的道理,悟出艺术的升华需要由‘做戏’‘设计戏’来达到目的,并由此总结出运用‘小人物、小道具、小情节、小趣味’等创作经验,让我无法短时间参透并得以发挥。第三,画稿创作时间太短促。福建省画社为了踩点妈祖文化活动契机,多次临时调整出版日期,时间很是紧张,使得先前没有创作连环画经验的我创作过程当中可谓焦头烂额……画了一稿又一稿,单从构图到铅笔稿就花了一个月多,最后定稿勾线的时候,仍有新的想法再作改动。”

张老师的第一本《妈祖——湄屿飞升》连环画绘制完稿后,受到了编审薛志华和业内人士的肯定。2018年7月份,他又接到第二部《妈祖——分灵宝岛》连环画创作的邀约。为了完成画稿创作任务,他又一次深入湄洲岛等地,根据脚本翻阅资料,搜集素材并认真听取莆田妈祖文化和民俗专家学者提供许多有见地的意见,为画稿创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模板和基调。他又开始笔耕不辍,第一本连环画创作的经验让他更善于运用艺术想象和“导演”经验,在第一本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精心构图,细心“做戏”。提炼、想象——意在笔先,笔在手中,信手拈来,淋漓畅快。成功绘制成《妈祖——分灵宝岛》,故事中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蒋元枢题诗签、刘铭传抗法等故事,他又一次经受了极其兴奋又艰辛的历程……

连环画创作,要具备出类拔萃的综合素质,它不仅要求画家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多方面领域的造型能力,还必须是一位学养积淀深厚、知识丰富、视野宽博的“多面手”专家。可喜的是:两本连环画,张向阳老师创作的164个画面,经过出版社几轮严格的审核,全部通过!

在不久前莆田学院举办的《妈祖》连环画创作分享会上,张老师的两本《妈祖》连环画得到美术界同行和专家学者的点赞。他向与会同志解读了二本《妈祖》连环画创作过程、创作特点,以及创作体会。他说:“我在《妈祖》连环画创作中受到很多的磨炼,每每到了举步维艰的关头,隐隐之中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不能放弃,要坚持!这个创作过程中,我的绘画艺术语言得到了很大的锤炼和提高,画稿成功脱稿,妈祖精神,一直是照耀我心中的一盏明灯!”

最后,我以张老师最近一篇诗作做为这篇文章的结语:

《十吟〈妈祖〉连环画》

弹指一挥间,匆匆二三年。

常记三更漏依稀,问道四季冷热间。

心系五彩梦,幸共六俊贤。

同织七色平安锦,共聚八面德善风。

无数星辰夜,挑烛自躬耕。

但愿九州天下同,怀胎十月苦亦甜。(李福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