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发布日期:2020-04-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郑育俊

 

●部门回应

 

精准服务帮扶企业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育在市政协“推进我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会上介绍了该局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做法,并就调研报告及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作了回应发言。

突出政策引导。落实省上稳增长政策,叠加出台降低企业成本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十条措施、保障“两节”稳定运行促进良好开局六条措施、鞋业转型升级、技改奖补、正向激励等政策措施,发挥引导作用。一是推动增产增效。二是促进企业稳就业。三是加大鞋业扶持。

突出项目服务。实施“百项重点技改项目行动”,实行“线上和线下互动”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加快促进项目建设进度。

突出招商引资。一是一把手招商。二是窗口招商。三是龙头和产业链招商。四是第三方招商。

突出产业转型。着重突出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上档升级。鞋服产业,对标提升鞋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鞋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创建品牌,帮助拓展市场,鼓励加大设计投入、产品创新力度和产业链延伸,加快向智能化经济转型。化工新材料,实施高位嫁接,推动校企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高端装备。加大重大技术装备和智能装备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竞争力。电子信息。发挥招商作用,完善产业链条,帮助企业拓展产品供应市场。

突出企业帮扶。一是开展精准走访活动。二是全力推进清欠工作。

突出平台提升。整合我市传统产业,创新业态模式,嫁接高端资源,企业抱团参与,推动平台经济服务实体。鞋业供应链服务平台,搭建鞋业产业供需撮合平台,不断完善金融配套,实现集采集销、降本增效。中电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中电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为载体,打造鞋业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益智能制造等智能制造示范工程项目,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工作。工艺美术平台。以服务工艺美术全产业、推动工美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搭建集设计研发、检测、购销、品牌运营、金融为一体的跨界融合创新平台。

下一步,该局将采取四条措施推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精准服务,帮助拓展市场。精准服务大走访帮助企业解忧脱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帮助拓展市场。二是持续项目攻坚,推动投产达效。加强项目跟踪服务,持续推进“全系统、全过程、全覆盖”项目攻坚。三是加大优选招商,促进增量提升。发挥深圳电子信息招商联络处、驻北京招商联络组的窗口作用,在智能终端结构件、模组、智能控制器、元器件等延链强链环节,再策划、落地一批新项目,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四是推进转型升级,加快提质发展。打造平台经济,推动创建区域品牌。进一步嫁接阿里、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推动龙头鞋企联盟创牌,培育细分自主品牌。推动模式创新。鼓励鞋服、工艺美术等企业,嫁接个性化定制、众筹众包等新模式,拓展新兴市场,提升附加值。加快个性化定制展演平台建设,高标准打造成我市产业地标。鼓励先进制造。实施新一轮技改提升,叠加政策支持,滚动引导百家企业应用自动化、智能化先进设备,改造生产线,提升生产能力。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规划提升、空间整合和园区效益等六大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园区综合发展水平。

 

 

集聚优质外资资源 

2019年以来,市商务局不断提升外资招商水平,吸引集聚优质外资资源,助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市商务局副局长郑玉礼介绍了相关工作情况,就相关问题、建议作了回应发言。

加强外资招商工作。一是明确重点招商方向。按照“巩固港澳台、拓展东南亚、突破欧美日、探索新区域”的总体方向,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二是明确重点招商产业。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三条主线,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即电子信息、化工(纺织化纤)新材料、鞋服、工艺美术、食品加工、建筑等6大“超千亿”产业和医疗健康、高端装备、海洋、能源等4大“超五百亿产业”。三是拓宽引资新渠道。积极探索委托第三方开展招商。以“建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对接符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外资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产业带动型、环境友好型、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四是利用平台效应强化招商。

同时,紧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引导外资以产业“强链、建链、补链和联动”为目标,落实国家在汽车、船舶、航空、稀土、石墨烯、现代物流和金融等领域对外开放政策,争取对接一批大项目和好项目。

强化外资政策保障。研究制定并出台了《莆田市关于稳定和促进外经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在引导外资企业加快到资、增资扩产、招商代理、吸引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大对外资龙头企业的帮扶力度,进一步推动利用外资工作取得实效,同时积极引导符合省、市各级政策支持条件的外资企业用好、用足政策,帮助外经贸企业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增强信心,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外资营商环境。一是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外商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管理新模式,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全面实施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的通知》,要求各县(区、管委会)在全市开展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工作,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程序,实现“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组织相关县(区)商务部门和重点外经贸企业召开外商投资业务学习培训,针对外资企业联合年报工作、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事项备案及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培训,以及对新《外商投资法》进行解读;还联合市发改委下发《关于做好2019年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县(区)发改和商务部门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加强新开放和鼓励外商投资领域对外招商工作,充分发挥现有鼓励政策作用,并做好新旧《外资负面清单》和《鼓励目录》的衔接。同时为加大《外商投资法》以及新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和鼓励类产业目录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我市利用外资稳定规模、提质增效。

 

创新企业监管方式

 

“市市场监督局着力营造优质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办实事、谋利益,积极推动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德明在协商会上作了回应发言。

●放宽市场准入

进一步压缩民营企业开办时间。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4天以内,实行“审核合一、一人办结”。清理我市市场监管系统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共梳理出审批服务事项139项,其中市局登记的大部分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基本压缩到全省最短。

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统筹推进“多证合一”改革。推行“多证合一”和“证照分离”改革工作,进一步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

落实注销便利化改革。建立企业注销网上服务专区,为企业提供注销的“一网”服务,实现一站式提供市场监管、人社、商务、税务、海关等多部门的企业注销信息服务,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注销指导。

推行个体工商户全程智能化登记改革。在湄洲湾北岸开发区率先实行个体户全程智能登记,实现“无纸化、零见面,24小时不打烊”服务,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趟”。

提供登记便利化服务。在涵江区试点开展银行网点代办工商注册登记业务,将注册登记窗口向金融机构延伸,实现注册登记窗口由“一个变百个”增长。

配合市数字办,支持秀屿区依托“惠民宝”平台,试点开发商事主体登记“一门式”全程电子化平台(集群服务系统)。

推行“问卷式”审批标准化改革。在全市各级市场监管窗口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班,针对每个审批事项制定审查要点,设置问题清单,编制思维导图,同时将130个审批事项分为共有事项和单独事项。

在全省率先试行食品药品审批“证照同办”改革。在食品药品行政审批“九证合一”改革基础上,2019年9月,在全省率先试行营业执照和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证照同办”改革,解决了“同部门证照分散办理、群众多趟跑”的问题,解决“准入不准营”的难题,实现部分证照办理“一人通办、一站服务”。

推行企业开办“一窗受理”服务。联合市行政服务中心、公安、税务等有关部门,推行“一窗受理”服务,企业开办实现“设立登记、公章刻制、涉税业务”三个环节办结,办事流程最优,实现企业开办“一次采集、一套材料、集中出证”的目标,企业开办时间由7个工作日减少到4个工作日。

●提升服务效能

强化民营企业质量提升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组织开展企业首席质量官公益培训;引导民营企业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开展企业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公益培训。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印发了《莆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申报2018年度莆田市标准化工作项目专项资助经费的通知》,支持民营企业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目前,全市共收集等标准化项目32项。

提升民营企业计量管理服务能力。自2017年4月1日以来,实行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停征检定费政策,减轻民营企业负担。2019年3月12日,实施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自我声明制度。2018年12月,该局率先开发建设的“莆田市计量器具数字化动态监管系统”,并在全省推广使用。

推进商标品牌战略,提高商标品牌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

推动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定出台了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指导意见,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召开多场银企对接会,宣讲专利权质押合同办理和登记手续及贴息扶持政策;积极落实《福建省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办法》。

●创新监管方式

推行行政执法机制改革,筹备组建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多层重复执法等问题,同时印发了《莆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音像记录设备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避免多头重复检查。全面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对守法诚信者“无事不扰”。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