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涵江区根据防控进展,适时转入实施分涵江区分级、分类分时差异化防控策略,全面吹响复工复产“冲锋号”,科学应对、精准施策,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努力把疫情耽误的“春光”抢回来、缺口补上来。目前,涵江区已实现“九个100%”,即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规上服务企业、外贸企业、外资企业、平台经济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建省重点项目、在建市重点项目100%复工,员工到岗率除规上工业企业到岗率99.4%外,也均已实现100%目标。
健全机制,分类指导
发挥涵江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统筹协调作用,提前研判谋划,用心用情服务,帮助企业坚定复工复产信心。在保持涵江区疫情指挥部9个工作组协同作战的基础上,新成立6个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服务小组,建立“四个一”挂钩服务机制,即“一家企业、一名科级以上领导、一名服务专员、一名医护人员”,推行“上门服务、专班服务、联动服务”等“定制化”服务模式,指导企业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因企因策解决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建立卫健部门挂钩联系企业“直通车”制度,成立卫生技术指导分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点对点”疫情防控专业指导。借助“云”系统举办专业培训,为复工企业提供远程防控培训。创新推行“人机联防”“二维码扫描无接触登记”等“智能化”宣传,及时发布疫情防控政策和动态。
精准施策,打通链条
聚焦企业用工难、资金难等“五难”操作链,抓重点、破难点、疏堵点,打通企业复工复产的关键链条。创新企业员工返岗复工服务方式,开通“点对点”“一站式”包机、专车接送热线,累计为22家企业包机5架次、包车66车次,接回返岗员工1675人。举办“春风行动”网络招聘活动,组织285家企业提供招聘岗位907个,累计为195家涵江区内企业推荐1332人次。拓展闽安制造服务外包用工模式,实现企业用工调剂625人。开展闽宁协作云招聘录用22人,协助宁夏籍员工包机“点对点”运输来闽142人。加强调度,保障复工企业防疫物资需求。通过“自己产、外部调、社会筹”等各种方式,强化防控物资调度保障,全力动员支持企业转产生产口罩、防护服、额温枪等防疫物资,美德医械、佩吉服饰、亿发卫生、鑫盛电子等企业分别成为全市首家医用防护服、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红外额温枪的扩产转产企业;全涵江区现有防控物资生产企业37家,口罩、防护服、额温枪日产量分别达到220万片、2000件、1600支。金融扶持落实到位。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公布两批“白名单”企业192家,重点加大信贷支持、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金融扶持,累计为26家企业提供1.32亿元的信贷资金、9家疫情防控企业提供5300万元的融资担保、3家企业提供2.53亿元的应急转贷周转金。
创新方式,优化服务
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深化精准服务,助力企业复产达产满产。稳企政策优先兑现。严格落实省、市出台的有关稳企优惠政策,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涵江区财政累计拨付各类扶持资金8700多万元专项支持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落实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8000多万元;发放13家企业援企稳岗返还金1349万元;投入100万元,为2019年度纳税100万元至500万元的8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保“复工复产综合保险”;上报101家2月底前复工的规上企业当月用电奖励104.46万元;推荐上报美德医械、亿发护理、佳通纸品等5家企业申报防控物资生产设备采购补助502万元。推行“网上办、掌上办、预约办”等“不见面”审批模式,开辟企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采取“容缺”审批等方式,在企业注册登记、用地审批、环保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办理。目前,全涵江区企业设立登记时限进一步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今年以来新登记注册企业510家。发放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应急运输车辆通行证57份,开辟“返岗直通车”22条线路。助企项目优先保障。抢抓国家加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策划上报中央投资项目70个,申请资金65.26亿元;策划对接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52个,申请资金190.3亿元,其中福厦客专18亿元资金已到位;推动申报国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已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白名单”企业9家,发布贷款需求0.99亿元。 (时报记者 吴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