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非遗视野下的莆仙戏
【发布日期:2020-05-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春草闯堂》剧照  网络提供

 

莆仙戏被被誉为“南戏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肇始于唐代,成熟于宋元,繁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代。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几乎跟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是中国戏曲演出史上最悠久、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一支。近年来莆仙戏不断走出国门,享誉世界,是福建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然而,由于多元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莆仙戏和其他地方戏一样,面临着走向滑坡和衰落的态势,当前亟需拯救。

莆仙戏,又称“兴化戏”,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

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戏剧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具有800多年历史,旧称“兴化杂剧”、“兴化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广泛吸纳了福建民间音乐、歌舞艺术,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莆仙戏既具有唐宋宫廷教坊的艺术品格,又相继吸收了宋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清代地方戏的各种养分;既保持古南戏的艺术精华,又具备很高的现代艺术品位,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具有独特的多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的汉语言、音乐、戏曲、宗教以及民俗等原始形态的活标本。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郭汉城曾评价说:“莆仙戏的价值等同于中国文化、中国戏剧的价值。”

莆仙戏以独特的莆仙方言演唱,保存了中国古汉语的大量信息;以沙锣、绰板、筚篥、梅花等古代乐器和板胡、镇狮大鼓等地方乐器演奏,其音乐至今沿用宋代音乐中的锣、鼓、吹伴奏体制和曲牌体演唱体制,保留着唐宋词调、宋元佛乐、道乐、唱赚等古老的音乐遗存。迄今,保留着500多套锣鼓经,1000多支经典曲牌和5000多个传统剧目。这在中国其他剧种中是比较罕见的。

莆田戏表演形态古老而细腻,保留傀儡戏科介动作表演特征,极为丰富,颇具特色。并与锣鼓紧密结合,每套动作都配有相应的鼓品,十分严谨。这一通过人模仿傀儡表演的方式,歌舞并作,传情达意、再现生活场景,迥异于以昆曲为代表的古典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近代戏曲的表演模式,代表了中国戏曲在形成之际的表演体制。莆仙戏在演出历史中,形成了生、旦、帖生、贴旦,靓妆(净)、末、丑、老旦八个行当,每个行当都有一整套完整而独特的表演范式。莆仙戏表演科介中的蹀步、千斤坠、七步遛、簇手、车肩等别具一格。莆仙戏累积保存了从宋元时期就盛演的各个时期的经典剧目,并且随着民众的审美取向而有所改造变化。因为剧目、曲牌、表演的古老、丰富、独特,决定了莆仙戏表演形态的特殊以及多彩的舞台表现形式。如果对莆仙戏深入研究,还可以钩沉出大量的古南戏、明、清传奇与清代花部以及近代许多地方戏的艺术遗存。中国艺术研究院刘念慈先生对莆仙戏传统剧目深入探讨,并结合田野调查,写出《南戏新证》一书(其中包括梨园戏),学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改写了中国戏剧史。莆仙戏是一座民族戏剧的丰碑,也是中华戏曲的矿藏。所以说,莆仙戏是中国戏剧的艺术宝库,是一份丰厚的人类文化遗产。

30年来,莆仙戏在传统保留剧目5000多个的基础上,又迎来戏剧精品创作生产的高潮。上世纪80年代,涌现郑怀兴、周长赋、王顺镇、姚清水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剧作家群。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特别是新编历史剧,在福建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被专家称为闽派戏剧。莆田市先后有30多个剧目在省级以上会演中获得头奖。其中,《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秋风辞》《鸭子丑小传》都获得过全国剧目评比头奖,《江上行》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文华奖”。《团圆之后》《秋风辞》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春草闯堂》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一个剧种有3个优秀剧目同时列入全国20大剧目,这在其他剧种里是不多见的。在全国第17届戏剧演员“梅花奖”的角逐中,莆仙戏名旦王少媛荣膺殊荣。2007年,她作为福建省文艺界的唯一代表出席了党的十七大。同时,莆仙戏的学术研究也应运而生。30年来,共结集出版的《莆仙戏史论》《莆仙戏剧文化生态》《莆仙戏艺术丛书》等10多部研究专著,近400万字,为进一步弘扬莆仙戏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不仅扎根于莆仙大地,而且还在中国许多省、市以及海外侨胞中产生深远影响。莆仙戏六度进京演出,名震京、沪、杭和许多省、市。《团圆之后》到17个省市巡回演出,各大报佳评如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6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莆仙戏《春草闯堂》,300多个剧团移植排演《状元与乞丐》。从清代至今,莆仙戏经常到台、港、澳乃至东南亚地区演出,深受欢迎。

《团圆之后》:1959年,仙游县鲤声剧团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了由著名剧作家陈仁鉴根据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团圆之后》,并应邀进怀仁堂为中央领导献演。观看《团圆之后》的领导、专家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贺龙、彭真、陈毅、罗瑞卿、陆定一、张鼎承、郭沫若、茅盾、周扬、梅兰芳、林默涵、田汉、老舍、郭汉城等。《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纷纷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团圆之后》是可以与《大雷雨》相媲美的大悲剧,列入世界悲剧之林毫无愧色。1960年,莆仙戏《团圆之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在全国公映。

《春草闯堂》:是莆仙戏的经典曲目。一九六二年春天,鲤声剧团到福州上演《春草闯堂》,受到热烈欢迎,被称为“一出闯出来的好戏”。当时著名剧作家老舍参加广州会议后路过福州,看了他们的戏,特地写了“魂断团圆后,笑移春草前”的诗句表示祝贺。1979年该戏作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剧目赴京演出,誉满首都。荣获全国剧本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2009年,中国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莆仙戏《春草闯堂》荣登金榜,成为18部获奖剧目之一。

《状元与乞丐》:该剧由剧作家姚清水、祁宗灯整理改编,获福建省1980年优秀剧本一等奖。1981年,应邀赴京汇报演出,轰动京城。获全国第一届(1980~1981年)优秀剧本奖,并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奖状与奖金。其剧本先后在《福建戏剧》和《剧本》月刊上发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单行本,并被省内外许多剧种移植上演。1990年,剧本收入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福建优秀剧作选》。2009年3月,莆仙戏《状元与乞丐》再度晋京演出并获得优秀奖。

然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李福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