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财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补丁可能比较常见,当时生活比较艰苦,衣服破了就补上接着穿。
记忆中,那个年代,母亲时常端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将需要缝补的衣物放在膝盖上,左手中指套着一枚布满黑色小凹槽的顶针箍,身边放一只装了剪刀线团和各式零头布的竹笸箩,手里飞针走线……那是母亲在为我的衣裳打补丁。
记忆,如同绒衣,如同线团,穿来复又穿去,缠缠又绕绕。那时,每当临近过年,一家人就开始合计做衣裳,请熟悉的裁缝裁制新衣裳。有一年,父亲置办年货回来,递上一块蓝色涤纶布,母亲就拿着那块蓝色涤纶布去裁缝店为我们兄弟俩做了新衣裳。那些年,父母用带着补丁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多少年之后,我们相继考上大学,成家立业,而后留在了两座不同的城市。
记忆中,乡下男孩子小时候都比较野,上树、溜滑坡,衣服关节处经常磨烂,总是烂了补,补了烂,补丁摞着补丁,重重又叠叠,有的反复缝补了好几次,特别显眼。当时所穿的布料质地普通,不耐磨,很容易破损。
那个年代里,衣服穿破了也舍不得扔,大人会用剪子把破衣服剪开,当“朴布”(即碎布),大块的当补丁,缝补在大人或孩子的衣服上,有的则用来当抹布……
不经意间,我发现父母的内衣穿了10多年仍舍不得扔掉,破了好几个大洞,也曾问过他们,但父母的“无所谓”三个字,像针一样刺痛了我,我的心头突然被一种莫名的酸涩占据了。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这些年社会经济发展飞速,我们生活不再缺衣少穿。时光里,我仿佛又看到了童年时代母亲的身影,“补丁”往事深深烙在我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