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是此字,读彼音
【发布日期:2020-05-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日语里的汉字有音读和训读之分。有些汉字按照当时引进到日语时的汉语读音读出来,叫音读。如新聞,读音似sin bon。同一个汉字在日语中可能有不止一种音读,读的是南北朝、隋唐、宋等不同时期该汉字的不同发音。另外一种读法,只取汉字的意思,发音遵照相同意思的日语本地读音,叫训读。

莆仙方言有一大奇葩。明明是甲字,却读乙字的音,就像是日语的训读。“他很高”,“很”与“狠”同音,可是我们从来不说“他‘狠’高”。我们说“他甚(音任)高”。《康熙字典》:“甚,《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时鸩切,音任。”《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分别是唐、宋、元、明四个朝代编纂的字书。莆仙人把“很”字训读为古汉语的“甚(音任)”音。

又如“天上”,莆仙人读为“天顶”,把“上”字训读为“顶”。西汉·扬雄《方言》:“颠顶,上也。”上和顶,有语义的相关性。“上”字读为顶,例子可谓不胜枚举:楼顶;山顶;没顶没下;有顶顿没下顿;顶个月;顶头;酒桌顶;阳台顶。以上的“顶”,都是读音,书面则写成“上”字。又如,上风曰风顶,床上曰铺顶,上做下学曰顶做下学,上身长下身短曰顶身长下身短,等等。上,上古声母似d,因而读音与“顶”字相似。后世读音变化,“上”字声母似sh,但是莆仙方言“上”字作方位词时仍读似顶。

《尔雅·释诂》下,落也。莆仙方言常读下为落:下雨,读为落雨;下肥、下种说落肥、落种;下本钱说落本钱;下课、下班、下车说成落课、落班、落车;下轿曰落轿;下坡读作落岭;先下手读为先落手;赌博时下注曰落注;下锅煮糜读如落鼎煮糜;下海讨鱼曰落海讨鱼;下台曰落台;下监狱称为落监狱;新船下水曰新船落水;下田干活读为落田做工夫。除了偶见“落雨”二字,其他词语里的“下”字,写出来都不宜用“落”字。

今天我们莆仙人看到“穿衣服”这个词语,“穿”字本应该读似“川”或“炊”,却经常读为“颂”。“颂”衣服的“颂”音,由表示穿着的“着”与“著”字讹音而来。看到“坏”字,我们就向“歹”字借音而读为gái。夜读为暝(音麻);打读为拍;打篮球读为拍篮球。看到“小”字,就向“细”借音:做小(音细)偷摘瓠,做大偷牵牛。

书读为册;静读为定;雕刻的刻读为抠;读黑为乌;读瘦为;读桌为床(牀);鸟巢读为鸟宿(音秀)。生锈曰生鉎;读晚为晏;一枚花读如一“模”花。读嫁为行(音qiá);读忙为冗(音如往);看到“走”字,就读音giá。古文的走,原义是奔跑,莆仙音如虼蚤的“蚤”。《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现代汉语的走,莆仙方言向“行”字借音,读为giá。“我马上走”读如“我现giá”。

穷,《康熙字典》读渠弓切,莆仙习惯文读音居雄切,音似权。但是莆仙人经常读两个音:一读如惨。“他家庭很穷”,读如“他家庭惨惨”。二读如狂。《康熙字典》穷:“又叶渠王切,音狂。《黄庭经》同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莆仙人经常说“穷(音狂)厝不穷道”,意思是出门在外要带足够的盘缠,家里缺钱花总比路上缺钱好将就。

“乖”字下部有个“北”字,意为相违背,甚至还有邪恶、奸猾的意思。可是近现代却进化出一个“机敏、听话”的意思,如“乖孩子”。作“机敏、听话”意思的乖,莆仙人向“怯”字借音。《康熙字典》怯:“《唐韵》去劫切。……《说文》多畏也。”这个字原来是,从犬,应该是指狗狗的听话而多畏。人们为了省得为孩子操心,希望孩子乖(怯),往往灭熄了孩子的创造性和冒险精神。

您还可以举出无数这样的字或词:是这个字,却读那个字的音。但是要注意和一字多音区别开来。张琴主编的《莆田县志·方言志》里有“大器”这个词,意思是器量大,也指出手大方,读音如“大概”。这不是“器”字训读为“概”,而是“器”本来有kài这个读音。“器”字在平水韵去声四置,与利、使等同韵。“利”作锋利意思,莆仙读音为赖;“使”作使用意思,读为狮的上声。借用汉语拼音,利和使的韵母都是ai。所以“器”字也有kài这个读音。

又如,莆仙方言有一字,声音如“瓜”,谓经过某地而进行短暂的访问或耽搁,《莆仙方言词汇》(内部交流版)用“搁”字。读到“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我推测这个“过”应该就是莆仙作“过访”的“瓜”。于是查阅《康熙字典》过:“又,古禾切,音戈。《广韵》经也。”原来经过的过,在古汉语里有读平声的。

《汉语大字典》过:探望,拜访。《诗经·召南·江有汜》:“子之归,不我过。”《史记·魏公子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明史·忠义传·许琰》:“端午日过友人,出酒饮之。”

女娲(女媧)nǚ wā。娲,《康熙字典》:“《广韵》古蛙切《集韵》公蛙切,音蝸。”剐(剮)guǎ,“古瓦切,音寡”。“罪过”,莆仙白话读如“助挂”。可见,莆仙方言里过(過)读为guā,是本有其音,而不是训读音。开,莆仙方言读为亏,也是本音。《康熙字典》开:“又《韵补》叶音亏。”明·陈第《毛诗古音考》说:“凡今所言叶音,原是古人本音。”

莆仙方言的读音渊源是古汉语,因为各种外因以及语言发展的内在动因而形成方言。书面上,凡识字者都会自动化地把方音转化为共同的汉语文字。所以传承莆仙方言,必须依托共同文字来保留其方言语音。而大量的训读音因为与本字在音和形方面的脱节,并且只有语音,缺乏文字记录,其传承将更加艰难。(朱祖厚)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