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留住莆田记忆 传承文化薪火 一家五代人的“非遗”情结
【发布日期:2020-06-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编者按:文化传承历史,遗产延续未来。2020年6月13日是我国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大力弘扬莆仙传统优秀文化,展示莆田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独特的文化魅力,让全民在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感受多彩非遗和美好生活的同时,了解莆田,记住莆田,爱上莆田,本报今日推出特别策划,讲述一个莆田寻常家庭百年间的文化传承故事。

 

 

图为陈煌歆现场展示红团制作技艺。




 

进入6月份后,陈氏红团的传承人陈煌歆确实忙得不可开交:他要在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推出莆田特色小吃即食旅游套餐,游客在莆仙大剧院观看40分钟的折子戏后,可以就近品尝莆田风味小吃红团、扁食、米粉、地瓜糕。这是莆田饮食文化的一次“先行先试”!

在推动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让人民群众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上,陈煌歆一直在努力着。  

 

匠心筑梦:一路坚守城市根脉

2018年在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上精彩亮相后,作为莆田特色食品的陈氏红团一下子成为世界“网红”。此后,陈煌歆公司制作的红团品种,生意一路红红火火,把一个传统小食品打造成全新产业同时,也将传统风味强势推向餐桌!

“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结束后,定制歆宴缘陈氏红团的订单源源不断,最忙碌的时候,一天要做3000个红团。我们公司全体员工起早摸黑的,昼夜奋战赶做红团。而现在呢?我们位于华亭的车间,每天要纯手工制作12000个红团,尽管工人们马力全开,还是供不应求。除了西藏外,我们每天都往国内寄红团,保证在外乡亲24小时内品尝到来自家乡的特色风味!”说起这两年以来的火红生意,陈煌歆着实是喜上眉梢。

红团是莆田民间传统风味小吃,以吉祥文化为特征,广泛应用于春节、元宵节庆以及满月、祝寿、婚庆、乔迁、起红、敬神、酬神等民俗活动之中。根据《莆田县志》《兴化风味小吃》《兴化烹调》等书籍记载,莆田红团制作技艺在民间传承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代莆人王怀有首竹枝词写道:“年边岁届家家忙,巧女飞针绣新装。郎伯东街沽美酒,娘妳灶间印红团。”此诗生动地描述了莆田红团灿烂的民俗画卷。

陈煌歆18岁就开始从事餐饮行业至今,1996年开始传承红团制作技艺。陈氏红团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他是第四代传承人——

随着时代变迁和饮食文化的演进,陈氏红团第一代手艺人卓江下妹,从最早期的家庭作坊开始做起红团,乡里乡亲吃了她做的红团后都赞不绝口;经历第二代陈瑞清和第三代陈荣耀的传承和发展,在红团印模的图案文化上和技艺流程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到了第四代传承人陈煌歆,在注重标准化的基础上,尝试用不同的馅料,以符合更多人口味,让更多人体验到陈氏红团的美味与魅力。

怀着对莆田传统特色小吃的深厚感情和浓烈的兴趣,在父亲陈荣耀的传授下,八年前,陈煌歆创办了歆宴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结合多年的餐饮行业经验,在坚持红团手工制作的基础上,对陈氏红团进行不断丰富内涵,努力做好陈氏红团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致力于让更多人品尝到美味的红团。同时,他在公司内开设展示厅,清代保留下来捣红团糯米的石臼、石磨,制作红团的蒸笼、簸箕,这些都很好见证了红团的悠久历史。

 

巅峰时刻:莆田元素亮相世界

在坚持不懈的传承和创新中,2018年10月,陈煌歆迎来了事业的巅峰时刻: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在莆田会展中心举行“千僧斋”法会,供养出席论坛的千余位中外三大语系大德僧众。此次“千僧斋”有蒸白米饭、玉米茶树菇面筋汤、淮山炒木耳、百合西芹腰果等食物。餐盘上还有两个小点心,分别是陈氏红团和橘子。小巧玲珑的红团引人注目,展现出浓浓的莆田元素!

“作为‘千僧斋’法会上指定食品的红团,离不开荔城区市场管理局陈鸿霖书记的全程指导,他先后十多次来到我们的车间,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决定:以甘蔗汁取代传统的白糖,以东北红萝卜汁取代色素,纯手工制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红团亮相世界佛教论坛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美食的品鉴,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意义。它是一次美食文化的交流,通过交流让外人更好地感受莆田美食文化的魅力,了解莆田美食的发展历史,体会莆田的人文特色与风貌。”陈煌歆说,百花齐放春满园,借鉴陈氏红团的成功经验,一时间,莆田当地其他的特色小吃,也在想方设法走品牌发展、推向市场的道路,从而把莆田传统美食文化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好事接二连三。陈煌歆被确定为莆田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莆田小吃制作技艺(陈氏红团)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全市的唯一!

搭乘着种种东风,他带领自己的团队频频参加一项项非遗传承活动:非遗陈氏红团助力宋城庙会民俗活动,与莆仙戏、木偶戏、十音八乐共同带给市民游客穿越的体验;将莆田优秀传统民俗广泛带进校园,传递传承火种;参加慈善爱心活动,绶溪民俗美食节,莆阳美食节,全国烹饪技能竞赛。绶溪畔,他一天卖出10000个红团;而在庙会上,8个钟头内,30000个红团被抢购一空。还有,各地商会回莆举办年会,指定要陈氏红团作为伴手礼,因为红团是家乡的一个象征,红色是喜庆的色彩,象征红红火火;圆圆的形状寓意着家庭团圆美满!

“红团作为一种吉祥便食,即可登大雅之堂,又可入寻常之家,若开发为旅游食品,大有可为。同时,红团是莆田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极具民俗研究价值。至于红团制作技艺以及相关的木质红团印模、竹编蒸笼,都与工艺传承密切相关,其技艺更是具有保护价值。”为此,陈煌歆建立传承基地,对接民俗文化研究机构,自己旗下歆宴缘两家实体店:莆仙大剧院店和玉湖公园店,总面积逾1000平方米,均可开展相应的传承与展示活动。公司每年筹集自有资金30万元用于传承传播使用,广泛搜集与整理红团制作技艺的相关资料,建立有效的技艺传承机制,与高校合作,以陈氏红团传习所为平台,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使这项千年技艺不失传。


走出本土:沿着海丝之路传承

由于区域饮食文化的辐射散发性质,红团也对莆田市周边区域产生了影响,包括福清、泉州等地,甚至通过人口的流动,也流传到其他区域。而陈煌歆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此,他制定了2017—2021年“陈氏红团五年计划”,其中便有一项匠心传承目标是:跳出区域,走出本土,沿着海丝之路传承莆田红团民俗文化,让莆田特色小吃文化在更广的纬度上,得到空间上的传播与时间上的传承。

“我的儿子今年十五岁,他对红团技艺的传承也是乐此不疲,称得上是陈氏红团的第五代传承人,这让我很高兴!” 陈煌歆说。

在采访中,记者还获悉: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极力推荐下,作为蒸煮类糕点的红团,已经被列入莆田市第四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允许加工食品品种名录。莆田红团的民俗画卷将倍加灿烂。(时报记者 凌明信)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