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脱贫攻坚‖土岭荒山披绿甲 库区崛起明星村
【发布日期:2020-07-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凌明信

 

 

天空蔚然,圳湖映碧。稳步是风景,入目皆清爽。

沿着东圳环库区道路行进,举目四望绿水青山无际,田地里青翠葱茏瓜果满目。到处是浓荫密布,郁郁葱葱,与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从岭下革命老区村经过,不一会儿,便出现了一道长长的岭,岭的右侧是碧波微荡的东圳库区,而左侧呢?便是声名远扬的“明星村”洋边,同样也是一个革命老区村。

站在岭上仰望,一幢幢精致的红砖白墙民居,掩映在重重叠叠的枇杷树中,水泥村道绕着山坡,通到每家每户的门口。这是一幅典型的老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精美画卷!

而二十多年前,洋边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甚至是一个非常闭塞的小山村。短短的二十多年间,它靠什么实现蝶变得以华丽转身?作为如今的“明星村”,它如何在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中实现自身的第二次突围?

 



美丽乡村诗难赋,库区碧波画不如。



 

致富公路如玉带,秀水青山一线牵。


 


靠山吃山破难题,金果敲开致富门。


 

明砖清瓦今犹在,一幅陈年水墨画。


 

红砖白墙来点缀,昔日土岭溢果香。


 


红色引擎开新篇,千山花色水风生。

 

青山绿水涌现红色力量

 

在常太的革命老区村里,有很多革命遗址和烈士名录。上世纪三十年代,闽中游击区的中心在莆田,莆田的中心在常太,很多村都立有“革命老区村”的石刻碑。

洋边,同样是一块英雄的红土地。在这里,曾经打响了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第一枪。闽中特委主要领导人王于洁、刘突军、苏华、黄国璋等,经常在玉皇殿领导组织常太地下党和游击队开展活动。为了支持革命和解放全中国,洋边村人民群众自觉投身革命,积极支持地下游击活动,先后有53位热血青年加入革命队伍,其中尤玉堂、吴火孙等在革命中不幸被捕牺牲。从血泪和磨难中泡大的眼睛,没有一双是哀怨的,洋边的族人亲眷举起一丛丛挽救民族的信念之光,挺起一副副强劲结实的民族傲骨,拿斧头和镰刀壮实的大手,没有一双是泥捏的!

村里的闽中游击队玉狮岩革命遗址,带着人们回首聆听那些血雨腥风的红色故事,感受绿水青山中涌动的红色力量。

 

山旮旯长出致富金果

 

传承着这种“一寸丹心惟报国”的精神原色,洋边村人民在艰难困苦的年代中,向荆棘挺进。

1958年修建莆田“大水缸”东圳水库后,洋边村从库区搬迁到半山腰上居住,人均只有120平方米“望天田”,加上交通闭塞、荒山秃岭,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洋边村被群众戏称为“嘴封、脚封、手封”的“三封”村:没粮吃,嘴封;没路走,脚封;没地种,手封。到1986年,村里人均收入只有158元,一年中有10个月是吃着国家补贴统销粮的,成为常太人人皆知的特困村。更重要的是,村里的男人娶不到老婆,着实苦了洋边人。

多少梦幻在凛冽的寒风中失去了风姿!洋边人渴望“全新起跳”,渴望“破晓雷声”!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时间来到了1990年代。面对贫穷与落后,洋边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干群不等不靠,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老区精神,开封造果,改变生存,开发、整合山地资源、劳力资源优势,“靠山聚宝、靠地生财”。

“革命理想高于天”!山上不像平原那样肥沃,不把荒地开发好,没有地,哪来栽?哪来种?哪来收?洋边人铁心要打好开荒种果这一仗!一定要把荒地变成绿洲,让种下的果树长出绿叶,让山旮旯长出金果!因为,他们脚下的土地,是上苍赋予的神圣礼物。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全村一口气开荒286多公顷,并栽植枇杷。

“当初真的没想到,一棵枇杷树,改变了库区百姓的命运,一粒小枇杷,打造大产业。同时,成就了常太镇如今‘中国枇杷第一乡’的美誉。”在洋边村当过两届村主任,并连任四届村支部书记的郭炳星,感时扶事,波澜层迭。

1995、1996年,洋边枇杷开始“冒烟”,500克枇杷售价11元—15元,枇杷采摘后期更是达到30元!当时,打工一天才领到两元的工钱,而洋边群众仅仅枇杷这一项的收入,人均达到了3000元。长期制约发展的坚冰被彻底摧毁了!这不,一夜之间富裕起来的群众,纷纷盖起了楼房,全村新建别墅式民居292幢,几乎是每家每户都住上了新房。85%的枇杷单果在60克以上,最大单果重达172克,500克枇杷相当于二十个砖头,社会上说,洋边农民是“用一粒粒枇杷垒起一座座别墅”,这话一点也不假!

 郭炳星介绍,现在整个福建的枇杷品种,都是从洋边村引进的,主要有“早钟6号”和“解放钟”两种。当时,莆田市区划还没有调整,原莆田县17个乡镇都到洋边取经,县里提出“全省学美岭,莆田学洋边”的口号。

贫困群众实现了挪穷窝、住新房、稳增收的长久夙愿——这是洋边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跨步。依靠枇杷一炮打红的洋边,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将大量的枇杷运到山外。没有公路直达,果农要利用沟船走水路,通过库区水面将枇杷送到大坝处,再通过拖拉机运转到莆田市区。一路辗转,果农苦不堪言。

1997年,一条从东圳大坝向库区腹地伸延的环库公路开建了。沿路经过松峰村、岭下村、洋边村和南川村,共14公里。修建公路的那些日子,郭炳星带领村民们,意气风发地奋战在28米宽的路基上,此情此景,宛如当年修建东圳库区丰碑:

东圳群山齐沸腾,战天斗地铁指标。男女老少表决心,任务未完干通宵。咬定工期不放松,百日艰苦万年福。人定胜天建水库,锦绣蓝图巨手描。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20多年过去了,郭炳星已经满头银发,回想起当初修路摆脱贫困的场面,他依旧难抑激动。在他的“怀旧”里,是天高云淡、鱼翔浅底的本色!

在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洋边村的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硬化村道5条7公里,绿化空地2万平方米,“沼气池”“三格式”户内厕331个,一个停车场,一个农民休闲公园,一个老人活动中心和库区移民文化中心。

近山矮山水果成林,远山高山森林苍翠,村庄新房鳞次栉比,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洋边已经初步实现了小康目标,成为“福建最美乡村”。

 

老区村挖掘第二桶金矿

 

高岭苍茫低岭翠,幼林明媚母林幽。

顾不上炎炎夏日炙烤,记者顺着村道往山上行走,探寻这片红土地,这个特困村走上小康路的奥秘。

86岁高龄的郭阿车老人,坐在别墅的门口,她眼前的群山上,是十几幢红色调的别墅,这美景她看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想到,会住上这样的好房子!”她说。

卓建平、卓碧英夫妇正在整理解冻的枇杷。他们家是洋边的种果大户,栽种的枇杷有1000棵,每年能采摘20吨枇杷,收入是8万元。这不,他们家的别墅占地200平方米,还建了个地下室。在山村,在20多年前,修建地下室干吗?“枇杷采摘旺季时,有足够的存放空间。”日子蒸蒸日上的卓建平笑了笑说。

这就是老区人民的远见!而他们的远见还在于,作为富甲山乡的明星村,作为省、市、区评定的新农村示范村,懂得如何适时转身,继续擦亮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正如村里制定的“新农村建设三字经”:

种枇杷,讲科技,搞营销,重信誉;

出山门,转劳力,勤创业,守规矩……

“唤醒大山里‘沉睡’的财富,种植枇杷只是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要实现高质量脱贫,还需要思考新的突破。”郭炳星介绍,洋边村立足“新”字,突出“变”字,寻找再次突围,引导村里富余劳动力走出山门闯荡市场,通过挖掘群众传统的手工业优势,重点发展美容美发、食品加工、高校食堂承包三大行业,全村外出人员达500多人,百姓收入发生结构性变化。像黄建洪、黄建新兄弟,还有郭炳水等,他们在劳动力转移中,挖掘到除枇杷之外的第二桶金,还在城里买了套房。

从小在洋边长大的黄青锋,长大后当上边防武警,并参加了工作。2004年,他毅然辞掉公职,传承祖传的食品加工手艺,成立公司,扩大生产,品牌方糕通过物流,走向全国,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村支书郭炳星正在动员他回洋边村当村干部,充分发挥食品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带领更多的村里人奔向小康。

以红色文化铸魂,以绿色理念崛起。

烟波浩渺的东圳水库、震撼人心的红色传奇、风光秀美的乡村美景、绿色生态的天然氧吧、甘甜沁人的美味枇杷——集“美貌”和“美味”于一体的洋边老区村,发扬“东圳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正在向着全面小康砥砺前行。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