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黄廷方家族的地产王国(上)
【发布日期:2020-07-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廷方被誉为新加坡“地产大王”“新加坡首富”,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工商界巨子。他久居海外,但一直眷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直关注着家乡发展。这种恋祖爱乡的故土情结,根深蒂固,始终不渝。

 

楼高七十八层的商业大厦“中环广场”,耸立香港湾仔商业区内。


2004年8月,黄廷方在莆田市领导陪同下考察秀屿港。


 

    2004年8月,黄廷方先生返乡省亲时,小朋友向他献花。

 

 

 

在莆田海外乡亲中,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屡辟蹊径,在充满风险和机遇的房地产业中抢占先机,造就了新加坡、香港等地的一代“地产大王”,他就是新加坡远东机构、香港信和集团创办人黄廷方先生。

黄廷方先生的创业业绩有目共睹。他建造的翠湾园、远东广场、香园景分别于1999年、2001年、2003年荣获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房地产联合会授予的“世界最佳房地产奖”。在有关杂志评选的世界华商企业龙虎榜中,黄廷方创办的香港信和置业有限公司、香港尖沙咀置业有限公司、新加坡乌节广场酒店有限公司,入选国际华商企业五百强。他自己被誉为新加坡“地产大王”“新加坡首富”等称号,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工商界巨子。

 

      起点:从“乌节地王”到远东机构“住持”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血气方刚的黄廷方,把目光瞄准了地产业。众所周知,位于马六甲海峡最南端、与印尼苏门答腊岛隔峡相望的新加坡,是个弹丸之地。“有土就有财”或者谁手中有地、谁就可以称“王”。由于黄廷方拥有乌节路的许多地皮,而被称为“乌节地王”。

新加坡原属于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5日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建国。我的厦门大学校友、东南亚的著名经济学家,集企业家、经济学家、外交家、文学家于一身的黄望青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书中把新加坡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划分成三个阶段,前者是黄廷方发迹的“地利”,后者是黄廷方发迹的“天时”。从新加坡的国情出发,黄廷方不是出售乌节路地皮,而是在这些地皮上投资兴建了乌节路广场酒店(黄氏家族占六成股权),以适应新加坡作为港口城市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旅游业神速发展的需求。为此,他又投资兴建新加坡沃尔顿酒店、Golden-Landmark酒店、B-en Coun酒店。作为“地产王”“酒店王”的黄廷方,把旗下所有酒店物业整合成“远东机构”。如果说他所拥有的乌节路地皮是他发迹的起点,那么远东机构是他更高的发展起点,或者说远东机构是集“地产王”“酒店王”于一身的黄廷方在新加坡的大本营。

现在,他的二公子黄志达就坐镇这个大本营。他所做的两大项目,令人刮目相看:一是新加坡综合体项目:Collyer Quay海湾综合体;二是新加坡富丽敦历史遗址项目:富丽敦酒店、富丽敦海湾酒店、富丽敦号、富丽敦船座、富丽敦海韵楼及红灯码头。

 

      第一个转折点:收购杨协成集团

 

“杨协成”乍看起来像一个人的姓名,其实它是一个从酱油业起家的杨氏家族企业集团。

以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为发展基地,并以食品工业为主业的国际化、多元化的杨协成集团,从创始人杨景连数起,到时任的杨协成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至耀和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杨至伟,已经是第三代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家族集团。杨氏家族的第二代“天”字辈——杨天恩、杨天赐、杨天求、杨天成、杨天华和第三代“至”字辈,恪守“协力求成”的家训,从杨协成酱油起家,终成誉满全球的食品大王。

杨至耀从爱尔兰学成回国,父亲让他接班。可是新加坡政府却先后委任他为新加坡电视局主席、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主席。新加坡的“局”,相当于中国国务院机构中的“部”。人们不免会问:当过新加坡政府“部长”的杨至耀所执掌的家族集团,怎么可能会落入他人之手呢?说怪也不怪。说“不怪”,首先是因为收购与反收购、兼并与反兼并是世界的潮流,其次是说明新加坡几乎不存在“官商勾结”或“官商合一”的腐败;说“怪”,从反面证明黄廷方在胜似战场的商场上棋高一筹。说“棋高一筹”也不完全正确,因为杨协成集团的败北,是家族内部分裂引起的。黄廷方对杨协成集团是逐步收购其股权的,最后成了最大股东,入主杨协成集团。这就是市场经济重新洗牌的真实反映。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新加坡的股市——狮市,是东南亚最大的股市:收购与反收购都是在股市上进行的,而不是股市下进行的。换句话说,是公开交易,不是幕后交易,这是股市走向成熟的标志。

杨协成集团被黄廷方收购之后,名称不变,仍然在股市上(即不撤牌下市)。换句话说,黄廷方、黄志祥、黄志达三爷子或黄氏家族,在新加坡拥有远东机构与杨协成集团两大集团。因此,早在1994年就以23亿美元的身家被香港《资本家》杂志评为新加坡首富。这就是第一个转折点——通过收购杨协成集团,才使黄廷方家族成为新加坡首富。

 

      第二个转折点:挺进香港,创建信和集团

 

上世纪70年代,以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为标志,海外、境外华人资本呈迅速发展趋势。一批著名华商风云际会,跃登“龙门”。他们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的量变质变过程,并逐渐越过区域的樊篱,向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此时此刻,黄氏家族形成了“以香港为核心,东南亚为基地,向全球发展”的战略。追昔抚今,不难看到:当年华侨出国,无论从厦门出发,还是从汕头、广州出发,香港是必经之地,他们回国,同样如此。因而,他们从来把香港看成侨居国与祖籍国的中介地、中间站、桥头堡。

香港商界流行一句话:不熟不做。黄廷方挺进香港,仍然演他的拿手好戏,从房地产业下手。中国内地(大陆)房地产界才开始细分:地产、房产、物业销售、物业管理;才开始细分:地产商、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建筑商、物业销售商、物业管理商;才开始懂得: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工业房地产、教育房地产、机关房地产。房地产学这门科学,至今也没有形成,高等教育院校是不设房地产开发这个专业的,也没有开设房地产开发这门课的,只有建筑学、建筑专业。毋宁说,这是一大遗憾。但是,在实践中,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尤其信和集团逐渐摸透了这一切。

黄廷方挺进香港房地产界之后,一直活跃于香港土地拍卖会。并曾多次以高价拍得土地。因此,在香港地产界,他一直有“超级大好友”之称。对于香港的地产界必须把握两条:一条是在中国收回香港主权之前,香港殖民政府乘机大卖今后不能再卖的土地,即乘机大刮地皮、大捞一把;另一条是1983年、1984年两年香港因“前途”问题致使有误解的或缺乏信心的港人“弃地抛物而逃”。不完全看透这两条的黄廷方,难免吃了大亏,亏损额超过10亿港元。

    黄廷方是以1972年所创办的信和集团的名义出现在香港房地产界的。同年7月,信和集团在香港上市,与香港的英资集团和华资集团展开激烈角逐。1981年3月,信和集团的地产部分分析为信和置地有限公司,并在香港上市。因此,信和置地在香港的一举一动,都受到股市、同行以及媒体的关注。这就是说,如果信和置地不出奇招或不走险棋或没有绝招,是很难取胜的。奇招之一是成立信和按揭财务公司。通过银行搞按揭,是实行负利率的香港司空见惯之事。久而久之,靠银行做按揭不太灵了。以黄志祥为董事局主席的信和置业,出了奇招:按揭由自己的财务公司来做。1994年底注资2亿港元,成立信和置业财务公司,为旗下现货住宅楼盘提供了八成半的按揭。这一招成功了。因此,此后推出的碧湖花园与新峰花园均用此招。

奇招之二,也是最狠的招数:要做就做最棒的、最全的、最新的。“大处或高处着眼,小处或低处着手”。这是一般商家的做法。而目光如炬、财大气粗的信和置业则一反常态,从高处或大处着眼着手。香港机场、铁路的东涌站上盖发展项目,涉资100亿至150亿港元,不少房地产开发商望而止步,而信和置地却志在必得。正因为如此,信和置地后来居上,成为敢于并能与香港五大房地产开发商争霸的“地产王”。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