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故土“宗根”诉乡情
【发布日期:2020-07-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林锦堂

 

宽敞的天井

刘氏宗祠

清代匾额

康熙年间匾额

明清结构吊梁

连战墨宝

吴伯雄墨宝

宗鼓

血脉相承一家亲

古色古香的刘氏宗祠堂

 

 

汉室家声远,闽台同绵延。位于仙游县度尾镇霞溪村刘氏宗祠,建于明、清两代交替的清顺治九年(1652),2011年12月被省文化厅列入涉台文物。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海峡两岸刘氏宗亲都会齐聚一堂,遵循古制,在宗祠堂里举行“行香帛冥金之仪,顶冠礼焚香之拜”的祭祖活动。祭祀供奉的祭品数量和样式严格按照族谱里的记载,祭祖仪式由族长主持,当年度当地刘姓高考优胜者诵读自古流传下来的祭文。这样的祭祖习俗传延至今。

仙游县度尾镇霞溪村刘氏宗祠,占地面积1592.96平方米,坐南朝北,由砖埕、下厅、天井、左右厢房以及拜堂、正厅组成,古色古香;宗祠堂大殿梁柱对对实木挺立,大门槛两端承托一对转轴精致的石鼓,宗祠堂建筑结构保存了明、清祠堂建筑风格。该祠堂完整的建筑结构,为研究莆仙明、清两代祠堂文化提供了历史实物素材。

据宗祠负责人刘玉梅介绍,度尾镇霞溪村刘氏始祖乃诚甫公,系入闽始祖韶公(涵江刘)的第二十代裔孙,于元末自我市涵江区徙居霞溪村亭桥,开高廊一脉,迄今相承32世;经过650多年开枝散叶,如今子孙后裔繁衍到仙游县枫亭、鲤城、西苑、度尾等乡镇,及永春、德化、闽清、台北等地,延续血脉的薪火。

走进刘氏宗祠堂,正厅供台中上方悬挂匾额:“百官朝罢午门头,环佩珊珊出凤楼;试问江南谁第一,无人不道涵江刘。”落款赐进士刘晞,康熙壬寅年。正厅中第二匾额为雍正五年进士郑远(大济溪口人)感刘美芳先生之恩送刘氏祠堂“勋高廊庙”。正厅另有两块铜制牌匾,挂着红布彩结格外醒目,一块是仙游县文保单位牌匾,另一块是福建省涉台文物单位牌匾。宗祠里还珍藏有清代匾额、木质对联等珍贵文物。

树有根,人有宗;叶落归根,魂牵宗祠。关于涉台文物单位,刘玉梅语重心长地说:“没有扬清宗长,就没有现在的霞溪刘氏祠堂!他守住了宗祠,也守住了两岸刘氏子孙的根脉。”刘玉梅口中的“扬清宗长”,他的名字叫刘扬清。刘玉梅说:“刘扬清离开家乡几十载,从没有忘本,他始终有一条‘根’连着度尾霞溪的心。”在刘扬清的牵线搭桥下,台湾地区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分别为度尾刘氏族谱题“世泽长流”,台湾地区知名人士朱立伦题“永怀祖德”,蒋孝严题“荣宗耀祖”。

说起刘扬清与家乡的故事,情深意切,令人感动。刘扬清,1926年2月16日出生在仙游县度尾镇剑山村三般店一户普通的家庭。刘扬清的曾祖父刘汤授(十八世祖)、祖父刘兆庆(字公彩,十九世祖),均为清咸丰年间秀才,在乡里有“汤授生公彩,父子双秀才”的佳话。1941年,刘扬清的母亲郑氏田厝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人世。1942年,刘扬清的父亲刘波患重病,无钱医治,也撒手人寰。刘扬清的大姐秀凤早嫁外乡,家中只留下刘扬清的大哥祖锡、二哥祖标、年幼的小妹水治及扬清四人相依为命。那时,17岁的刘扬清血气方刚,替二哥从军。1943年正月,刘扬清来到莆永师管区模范队报名从军。1946年3月12日,刘扬清服役的部队由福州开赴台湾;当时,刘扬清的大哥祖锡也随其警备旅进驻台湾,兄弟久别重逢。1948年,刘扬清通过自学,考取了宪兵学校,回大陆南京集中受训。天有不测风云,刘扬清在南京受训期间,刘祖锡不幸病逝于台湾,噩耗传到南京,刘扬清心如刀绞。1949年春夏之际,刘扬清随学校搬迁到广州,8月,再迁入台湾。后来,刘扬清先生从部队转到《中兴日报》社当记者、采访部主任,直至退休。1991年,刘扬清与太太重返阔别46年的故土。当刘扬清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心里非常欣慰,脸上溢满喜悦的笑容。当他重踏三般店这条千年古街的一刻,乡愁记忆寸寸入心,阔别半个世纪的游子,瞬间热泪盈眶……

刘扬清先生与亲人团聚后,祭扫了祖坟,就来到刘氏宗祠,拜谒先祖。在祠堂里,刘扬清跪在祖宗神主牌位前泪流满面,用亲切的莆仙方言发出感慨:“我等这一天,足足等了46年!”

刘玉梅告诉记者,扬清宗长第一次回到祠堂,见到这里濒临倒塌,当场捐出15万元,重修刘氏祠堂。刘扬清先生说:“宗祠有我的回忆,这里是忘不掉的根,也是抹不掉的魂。”1996年宗祠堂重修竣工举办祭祖仪式,刘扬清先生在祭祖活动期间,向族人承诺,每年给族内高考优胜者发放奖学金,此后20多年,年年兑现承诺。

眷眷游子心,拳拳赤子情。2015年,已是90岁高龄的刘扬清先生,不顾路途劳累,坚持还乡祭祖,族人无不嘘唏赞叹。刘玉梅携族人为刘扬清先生“做十”(祝寿),举办特别的庆祝寿辰仪式,并制作“门博其昌”匾额敬上。刘扬清激动地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隆重最难忘的寿庆。2016年,刘扬清先生仙逝,其子承父志。此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度尾镇霞溪村刘氏宗祠都会举行祭祖活动,刘扬清先生的儿子承父亲遗愿,回乡参加拜谒活动,传承血脉深情……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