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凌明信
正在修缮中的“三座厝”
村民林金椿介绍革命战争时期柴门上留下的弹孔
刚刚收成的稻谷散发着香味
大暑日村民摆放在祠堂里的米糕匠心独运
林汝楠曾经居住的房间
古色古香的木窗
在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珠江村宫前自然村,有一座历经近两个世纪岁月洗礼的古民居——林氏“三座厝”,它是莆田沿海最早的革命据点之一,是闽中革命的摇篮地。这座承载着家庭根源、记忆、历史及荣耀的红色民居,正在浓缩成斑驳记忆中一串串脚印;这个承载着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联络站旧址,带着我们回首聆听那些血雨腥风的红色故事,感受绿水青山中涌动的红色力量、精神原色。
大暑季节,万物峥嵘,谷物收成,一排排木麻黄青翠挺拔。走进珠江村宫前自然村,稻谷场上晒着刚刚收成的谷子,散发着清新香味。在稻谷场一侧,当地百姓正在津津有味地观看莆仙戏曲演出,一派祥和,幸福满满。
不用多问,我们很快便来到了红色古民居——珠江三座厝。作为革命的后代,年近60的村民林剑豪,稔熟地介绍着一段段“三座厝”的红色故事。
夯石为基,垒土为墙,取杉为架,用瓦护顶,错砖镇瓦,一座集体厝就是一桩共同的记忆,一份无形的精神资产,几十年、上百年间,融入了太多的悲欢离合,记录着一片土地最深刻的情感。站在时间的刻度上回望:1845年,以务农、经营药业和兼办榨油坊而致富的林恒出、林其兰父子,建设了“三座厝”的中座;1854年,继建前座;1866年,再扩建后座及外院,从而组成完整的“三座厝”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坐东朝西,由前、中、后三座五间厢大厝呈纵向排列,中间以左右对称的护厝拖相衔接,周围以相应的建筑组成纵长85米、横宽33米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2805平方米。
晨光熹微,袅袅炊烟洒下一抹微茫;夜色朦胧,皎洁星月平添一处风光——栖息在“三座厝”中的族人亲眷,曾经携手同心,在共同的家园中安宁地生活着。集体厝里面常常充满着热闹的镜头,这边是一阵阵“嘎吱嘎吱”的推磨声音,那边是一阵阵“咚咚咚”的舂米声响。推石磨的声音是连续性的,像高山流水;而捣石臼的声音则是富有节奏的,似屋檐下的雨滴……
然而,伴随着革命战争年代的到来,他们祥和的日子被打破了:那么多的炊烟在霏霏淫雨中垂下眼睫,那么多的幻梦在凛冽的寒风中失去了风姿!
“轰隆隆,轰隆隆——”春雨冲破了万里阴霾,曙光来到了“三座厝”。
1927年,作为第一批加入莆田最早的党组织——莆田混合支部的革命者,吴承斌在珠江开展活动,积极发展党员,播撒革命种子。同年,在“三座厝”成立中共珠江支部,戴天宝任书记,委员有林文忠(系林恒出孙子)、林姜堂、林文凤。
从血泪和磨难中泡大的眼睛,没有一双是哀怨的,“三座厝”的族人亲眷举起一丛丛挽救民族的信念之旗,挺起一副副强劲结实的民族傲骨,拿斧头和镰刀壮实的大手,没有一双是泥捏的!在那长期艰苦的游击战争年代,“三座厝”人林汝楠、林汝梁、林焕章、林文忠等革命先贤,带领着族亲们迎难而上,向荆棘挺进,用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践行信仰,涌现出了一批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志士:“三座厝”先后有三十多人参加地下革命,其中宋梅影、林金英、林钟铭、林玉伴、林焕棋、林回兰等六位族亲为了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牺牲时有3人年仅26岁,1人年仅24岁,最小的年仅21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风云激荡,山水奔腾,革命的火种映红了“三座厝”的半边天。此后,“三座厝”作为中共珠江党支部据点,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不断发展革命积极分子加入莆田沿海游击队,参与开展武装斗争,奔赴战火弥天的前线。
1930年,闽西革命根据地和闽西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巡视员的邓子恢来莆田巡视,期间,他就住在“三座厝”林文忠家中,介绍闽西土地革命经验,宣传革命真理,号召青年参加红军,并指导开展反“三征”、抗捐税、打土豪、燃毁契约、没收土豪粮食、财产、田赋等土地革命斗争。
1935年以后,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共闽中特委书记黄国璋,闽中特委委员兼中共莆田县委书记张伯庭,他们曾长期住在“三座厝”林亚道家,在莆田沿海一带开展革命斗争。
1940年,“三座厝”林焕章参加闽中海上游击队后被留在地方当交通联络员,负责革命同志上下往来的接待和护送工作。从此,“三座厝”成为莆田沿海革命斗争的重要联络站。红色的火焰,越烧越旺。
穿越岁月沧桑,历经风雨考验,革命的道路在脚下延伸。1945年秋,闽中游击区的主要创建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书记,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的苏华,再次来到珠江视察并指导工作,住在“三座厝”林玉庆家。1946年初,莆田人民游击队指导员,时任中共莆田县委负责人的杨杞松在战斗中身负重伤,长期住在“三座厝”林汝梅家治病养伤,并坚持斗争。
英雄儿女各千秋,一寸丹心惟报国。
1946年11月,中共闽中特委主要领导人林汝楠回到莆田,协助中共莆田地方组织负责人杨杞松整顿加强莆田沿海基层党组织,恢复沿海游击队和革命据点发展游击武装力量,发动沿海群众开展“抗丁”斗争。期间,林汝楠在家乡珠江发展了一批新的力量,组成100多人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战争。
自1929年之后,党组织先后派邓子恢、黄国璋、苏华等革命老前辈来珠江沿海一带点燃革命之火,林汝楠就在革命环境和进步家庭里熏陶着,追求革命真理。1931年,他在同学黄国璋的引导之下,参加地下革命斗争。1943年,党组织派他到厦门开展地下革命斗争,他再度报考厦门大学,并担任中共厦门大学支部宣传委员。1943年夏,他从厦门大学毕业返乡,从此直接投身并领导闽中人民进行抗日战争、游击战争、解放战争,转战在福州、福清、长乐、永泰、闽清、永春、德化、泉州、仙游、莆田等地的山山水水。在那白色恐怖和艰难复杂的环境下,他和战士们一样啃草根、挖野菜,坚持斗争,并多次受伤。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汝楠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坚忍不拔的毅力,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影响下,他家男女老少共14人投入了火热的革命熔炉:二弟林汝梁任莆田县工委书记,三弟林汝雄任闽中游击纵队中队长,还有二妹林汝梅,还有家乡众多青年……
英雄,是时代最闪亮的坐标!以林汝楠为代表,珠江“三座厝”英雄辈出,闽中儿女英雄接续,他们如原野奔腾着的烈马群,戮力同心,穿云劈浪,喋血沙场!
1948年5月,福建省委确定林汝楠为闽中地委副书记,主持地委全面工作(地委书记黄国璋在外地治病)。国民党获悉“三座厝”联络站是革命活动中心据点,又是林汝楠的故居,极为恐慌,将“三座厝”联络站列为“清剿”重点,自1946年11月至1949年7月,几乎每年都要“清剿”“三座厝”,“三座厝”也遭到极大的破坏。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最黑暗的黎明中,珠江“三座厝”的屋脊张开厚实的臂膀,迎接曙光,等待杨柳吐绿,春江水暖。
这一个历史性时刻终于到来了:1949年8月15日,张坤、林焕章、李国柱、林文享带领闽中游击纵队200多人在珠江祠堂集合,并在“三座厝”珠江党支部连夜缝制红旗、服装;8月17日,奉闽中司令部命令,游击队从珠江出发,在苏塘与起义盐兵会合后,向莆田城进发;8月21日,成功进占莆田城内,古城莆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英雄者,国之干。”红色是珠江古民居“三座厝”的精神原色。红色文化是旗帜,穿越时光隧道,站在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的“三座厝”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历史回响在耳畔萦绕。